《子午流注說難》~ 上卷 (7)
上卷 (7)
1. 足少陰腎經五腧穴
交信乃陰蹺郄。再上腨分中曰築賓穴。又陰維脈之起點。故曰陰蹺陰維者。足少陰之別也。
五、陰谷(合穴)
部位,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乃得之。
證治,膝痛不得屈伸。舌縱涎下。煩逆溺難。少腹急引陰痛。婦人漏下。不止。腹脹滿不得息。小便黃。男子如蠱。女子如妊娠。
針灸,針入四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按:按陰谷乃足少陰腎所入為合之水穴。穴在內輔骨後下。大筋小筋間。互相依倚。取穴者必先令病者微屈其膝。以指審其間應手之脈。再撥開上下大小筋。乃可進針。此乃足陰經最高而深藏不露之穴。故名陰谷。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五腧穴
交信穴是陰蹺脈和郄脈的交會點,向上再到腨分(大腿內側)的中央就是築賓穴,也是陰維脈的起點。所以說陰蹺脈和陰維脈是足少陰經的支脈。
陰谷穴(合穴)
位置在膝蓋內側,輔骨(脛骨內髁)後方的大筋(股後肌腱)下方,小筋(脛骨後肌腱)上方,按壓時會有感覺。屈膝才能找到穴位。
主治膝蓋疼痛不能彎曲伸直,舌頭伸出,口水流下,煩躁、噁心、排尿困難,小腹絞痛牽引至陰部疼痛,婦女陰道出血不止,腹部脹滿呼吸困難,尿黃,男子症狀如同中蠱,女子症狀如同懷孕。
針灸方法:針刺深度四分,留針七呼(約35秒),可以灸三壯。
說明:陰谷穴是足少陰腎經經氣輸注的合穴(水穴),穴位在內輔骨(脛骨內髁)後下方,大筋和小筋之間,互相依靠。取穴時必須先讓患者微微彎曲膝蓋,用手指仔細摸索穴位,再撥開上下大小筋才能進針。這是足少陰經最上端且深藏的穴位,因此稱為陰谷。
2. 手厥陰心包絡五腧穴
一、中衝(井穴)
部位,在手中指之端。
證治,熱病煩悶。汗不出。掌中熱。身如火。心痛煩滿。舌強。
針灸,針入一分。灸一壯。
按:中衝乃心包絡所出之井穴。膻中為臣使之官。其脈出手三陰之正中。手諸井穴皆在指側。此穴獨居中指端之正中。故名中衝。
二、勞宮(滎穴)
部位,在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
證治,中風善怒。悲笑不休。手痹熱病。三日汗不出。怵惕。胸脅痛不可轉側。大小便血。衄血不止。氣逆嘔噦。煩渴。食飲不下。口腥殠。胸脅支滿。黃疸目黃。
針灸,針入二分。留六呼。可灸三壯。
按:勞宮乃心包絡之滎穴。陰滎火穴。勞勤也。臣使之官。代心主之官行政。故曰勞宮。
三、大陵(俞穴)
部位,在掌後兩骨之間方下。兩筋間之始陷中。
證治,熱病汗不出。臂攣腋腫。善笑不休。心懸若飢。喜悲泣驚恐。目赤。小便如血。嘔逆狂言不樂。喉痹口乾。身熱。頭痛。短氣。胸脅痛。
針灸,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按:大陵乃心包絡所注之俞穴。在掌後兩骨結點之下。兩大筋間之始。近大指前有大淵。小指後有陰郄神門。成一橫線。穴位寬大。故名大陵。
四、間使(經穴)
部位,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
證治,心懸如飢。卒狂。胸中澹澹。惡風寒。嘔吐。怵惕。寒中少氣。掌中熱。腋腫肘攣。卒心痛。多驚。喑不得語。咽中如鯁。
針灸,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按:間使二字皆作去聲讀。在內關之後與外關別絡相通。三焦孤府之營衛氣有餘而過於此則脈至。無餘而不過於此則脈止。臣使之官。或至或止。故曰間使。
五、曲澤(合穴)
部位,在肘內廉下陷中屈肘取之。
證治,心痛善驚。身熱煩渴。口乾逆氣嘔血。風胗。臂肘手腕善動搖。
針灸,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按:曲澤乃心包絡所入之合穴。在肘內廉大筋之下陷者之中。微屈其肘乃得之。其穴位深。故曰曲澤。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絡五腧穴
一、中衝(井穴)
- 位置:在手中指的指尖正中央。
- 主治:發熱性疾病引起的煩躁、汗不出、手掌發熱、身體發熱如火、心痛煩悶、舌頭僵硬等症狀。
- 針灸:針刺入一分深,可灸三壯。
- 說明:中衝是心包經的井穴,它位在手三陰經的中間。手部的井穴都在指側,唯獨此穴在指尖正中央,故名中衝。
二、勞宮(滎穴)
- 位置:在手掌中央,中指掌指關節內側的凹陷處。
- 主治:中風、容易發怒、悲傷或喜笑無常、手部麻木、發熱性疾病、多日不出汗、恐懼不安、胸脅疼痛到難以轉動身體、大小便出血、流鼻血不止、氣逆嘔吐、煩渴、食慾不振、口中有腥臭味、胸脅脹滿、黃疸、眼睛發黃等症狀。
- 針灸:針刺入二分深,留針約六次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
- 說明:勞宮是心包經的滎穴,屬火。這裡就像是代心行事的官府,處理事務,故稱為勞宮。
三、大陵(俞穴)
- 位置:在手腕背面,兩根骨頭之間凹陷處的下方,兩條肌腱之間凹陷的開始處。
- 主治:發熱性疾病不出汗、手臂痙攣、腋下腫脹、喜笑無常、感覺心裡空虛好像飢餓、容易悲傷哭泣或驚恐、眼睛發紅、小便帶血、嘔吐、胡言亂語、情緒低落、咽喉腫痛、口乾、身體發熱、頭痛、呼吸短促、胸脅疼痛等症狀。
- 針灸:針刺入五分深,可灸三壯。
- 說明:大陵是心包經的俞穴,位於手腕背面兩骨交接處的下方,兩條大筋之間。靠近拇指一側有大淵穴,靠近小指一側有陰郄和神門穴,連成一條橫線。此穴範圍較大,故名大陵。
四、間使(經穴)
- 位置:在手腕背面三寸處,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處。
- 主治:感覺心裡空虛好像飢餓、突然發狂、胸中空虛、怕風怕冷、嘔吐、恐懼不安、身體發冷、呼吸短促、手掌發熱、腋下腫脹、手肘痙攣、突發心痛、容易驚嚇、失聲不能說話、咽喉像被東西哽住的感覺。
- 針灸:針刺入三分深,可灸五壯。
- 說明:間使穴的"間"和"使"兩字都要讀作去聲。它在內關穴之後,與外關穴相通。三焦的營衛之氣如果過盛會在此處顯現,如果不足就會停止,就像一個傳達命令的使者,故稱間使。
五、曲澤(合穴)
- 位置:在手肘內側橫紋的凹陷處,彎曲手肘時取穴。
- 主治:心痛、容易受驚、身體發熱煩渴、口乾、氣逆嘔吐、吐血、風疹、手臂手肘手腕容易顫動等症狀。
- 針灸:針刺入三分深,留針約七次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
- 說明:曲澤是心包經的合穴,位於手肘內側大筋下方的凹陷處,稍稍彎曲手肘才能取到此穴。此穴位置較深,故名曲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