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說難》~ 下卷 (8)
下卷 (8)
1. 用針脈法
靈樞經云: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脈法繁多,用針者以六字概括,曰緩急大小滑澀(一)。 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而少氣,微有寒。六脈主五臟諸病,詳見經文,不繁贅。 惟小脈不可針。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
蓋陰陽虛實互有盛衰者,則補之瀉之。人迎主三陽,寸口主三陰。人迎大寸口一倍二倍三倍,則三陽氣盛,當瀉三陽而補三陰。寸口大人迎一倍二倍三倍,則三陰氣盛,當瀉三陰而補三陽。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此補瀉寒熱之正法也。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此調和營衛之常法也。如久病陰陽血氣皆不足,人迎寸口脈皆小,只可用甘淡之藥以調之,則慎用針。 再者,藏氣有絕於內外之分:絕於外者,則脈去而不來。金匱云: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或來而無去,尺中無脈,此藏氣將絕之脈形。如不診其脈而妄針之,下針即死。其死者有躁靜之分。
躁者五臟之氣已先絕於外,其脈去而不來。醫者以手按尺脈,則寸關之脈全無,手足厥逆,四末本輸諸井已無所出,而十二原接受三百六十五節氣味轉註之道已絕。藏真之氣,不得天氣穀氣入而合之,則藏之氣暴露於外,以致其脈去而不來。不用針亦將死之候,針之即死,其死也躁動不安。
蓋因藏真之氣盡量泄於外也,是謂逆厥。
靜者五臟之氣已先絕於內,其脈來而不去。醫者以手按寸,則尺關之脈全無,張口短氣,吸而難入。蓋藏真之氣將絕,雖有天氣穀氣欲補充之,亦無能為力。不用針亦將死之候,針之即死。蓋藏真之氣先竭而妄針之,重竭其外來之氣,其死也靜,是謂重竭。
取五脈者死,其義有二:
(一)五里脈。尺動脈在五里,為五腧之禁。蓋五臟之真氣,嘗賴六腑水穀之氣以養之。五里乃手陽明之要穴。如藏氣已損而妄針之,則六腑水穀之氣補充五臟之要道隔絕。得谷者昌,絕谷者亡,即此義也。
(二)五臟之氣絕而各有脈形:春弦夏鉤秋毛冬石四季脈代(二)。但弦無胃曰死,如按琴瑟。但鉤無胃曰死,前曲後居,如操帶鉤。但毛無胃曰死,按之蕭索,如風吹毛。但石無胃曰死,來如解索,去如彈石。但代無胃曰死,動而中止,不能自還。以上五脈,不可用針。 仲景云: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本調以甘藥之正義。然次條釋脈末語云: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脈經定為死脈。賢如仲師,對此脈之斷語,難治之上,加一必字,與不可治之死證,相去幾希。惡可用針乎?
白話文:
《靈樞經》說,凡是要用針灸,一定要先診斷脈象。脈象的種類繁多,用針的人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就是「緩、急、大、小、滑、澀」。
脈象急促的,多半是體內有寒氣;脈象和緩的,多半是體內有熱氣;脈象大的,多半是氣盛而血少;脈象小的,多半是氣血都少;脈象滑利的,多半是陽氣旺盛,可能帶有輕微的熱;脈象澀滯的,多半是血多而氣少,可能帶有輕微的寒。這六種脈象主要對應五臟的各種疾病,詳細情形可以參考經文,這裡就不再贅述。只有脈象極小的,不可以針刺,因為脈象極小代表陰陽形氣都不足,不適合用針灸來治療,應該用甘味的藥物來調養。
陰陽虛實的狀況會互相影響而有盛衰的變化,所以應該用補或瀉的方法來治療。人迎脈主要反映三陽經的狀況,寸口脈主要反映三陰經的狀況。如果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兩倍、三倍,代表三陽經的氣很旺盛,應該瀉三陽經而補三陰經;如果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兩倍、三倍,代表三陰經的氣很旺盛,應該瀉三陰經而補三陽經。總之,脈象盛的時候要瀉,脈象虛的時候要補,有熱的時候要快速針刺,有寒的時候要將針留久一點,這就是補瀉寒熱的正確方法。如果脈象不盛也不虛,就按照經脈的循行取穴。
這是調和營衛的常規方法。如果久病導致陰陽氣血都虛弱,人迎脈和寸口脈都很小,就只能用甘淡的藥物來調養,要謹慎使用針灸。此外,臟腑之氣有衰竭於內外之分。臟氣衰竭於外的,脈象會消失而不出現。《金匱要略》說,脈象不出現,或者像蛇爬行一樣彎曲的,是死脈。或者脈象只來不去的,以及尺脈沒有脈搏的,都是臟氣將要衰竭的脈象。如果沒有診斷清楚脈象就隨意針刺,一下針就會死亡,而死亡的狀況有躁動和安靜之分。
躁動的狀況是五臟的氣已經先衰竭於外,脈象消失而不出現。醫生用手按壓尺脈,會發現寸關脈完全沒有脈搏,病人會手腳冰冷、四肢末端和關節處都失去功能,十二原穴接受三百六十五節氣的運行也已經斷絕。臟腑的真氣因為無法與天地之氣和水穀之氣結合,就會暴露於外,導致脈象消失而不出現。這種情況即使不用針灸也將死亡,針灸會加速死亡,死亡時會躁動不安,因為臟腑的真氣已經大量洩漏到體外,這就稱為逆厥。
安靜的狀況是五臟的氣已經先衰竭於內,脈象來而不去。醫生用手按壓寸脈,會發現尺關脈完全沒有脈搏,病人會張口短氣、呼吸困難。這是因為臟腑的真氣將要衰竭,即使有天地之氣和水穀之氣想要補充,也無能為力。這種情況即使不用針灸也將死亡,針灸也會加速死亡,因為臟腑的真氣已經先衰竭,而妄用針刺會更加損耗外來的氣,死亡時會很安靜,這就稱為重竭。
有五種脈象是不能用針灸的,會導致死亡,原因有二:
(一)五里脈,尺動脈在五里穴的地方,是五腧穴的禁忌。因為五臟的真氣是依靠六腑的水穀之氣來滋養的,五里穴是手陽明經的重要穴位,如果臟氣已經受損而妄用針刺,就會隔絕六腑水穀之氣補充五臟的通道,這就如同得到食物就能生存,失去食物就會死亡的道理一樣。
(二)五臟的氣衰竭時,各有不同的脈象。春天是弦脈,夏天是鉤脈,秋天是毛脈,冬天是石脈,四季則有代脈。但如果弦脈沒有胃氣,就會死亡,就好像按琴瑟的聲音一樣;鉤脈如果沒有胃氣,也會死亡,就好像彎曲的帶鉤一樣;毛脈如果沒有胃氣,也會死亡,摸起來就像蕭瑟的風吹過毛髮一樣;石脈如果沒有胃氣,也會死亡,來的時候像解開繩索,去的時候像彈射石頭;代脈如果沒有胃氣,也會死亡,脈搏跳動時會停止,而且無法自行恢復。以上五種脈象,都不能用針灸。《傷寒論》說,脈象結代,心悸動的,可以用炙甘草湯來治療,這也是用甘藥來調養的正確方法。然而,這條文後面又說,這種脈象叫做「代陰」,得到這種脈象的人,一定很難治療。《脈經》則認為這是死脈。像張仲景這樣賢能的醫生,對於這種脈象的判斷,在「難治」之上又加上「必」字,可見其接近無法治療的死症,怎麼能用針灸呢?
2. 針效
用針大要。診脈後,先辨其表裡虛實寒熱。久病暴病,陽盛陰虛,陰盛陽虛,或病六腑,或病五臟。五臟有疾,當取大淵、大陵、太衝、太白、太谿諸原穴(本名俞穴),針以出病,藉用穀氣托邪外出。故靈樞法天篇稱九針十二原也。五臟痼疾,有外來者,有內生者,有相傳者,有阻礙部分者。
用針手法,各有不同。經云:「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汙也,猶結也,猶閉也。刺雖久,猶可拔,邪自外來者,瀉之而已。汙雖久,猶可雪,邪自內生,縱橫傳播,或補母,或瀉子,或取其勝者而瀉之之謂。結雖久,猶可解,閉雖久,猶可決。」此即刺法論中上升下降,升之者,均須待時,解結之謂;降之者,折其所勝,勿須待時,決閉之謂。詳見升降手法篇,不再贅。
六腑有疾,六腑為陽,五臟為陰,背為陽,腹為陰。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里,蓋腹為陰部,有陽明胃腸之病者,正往勿殆,氣下乃止,不下復始,蓋陽明多氣多血,大瀉之,盡除其邪,日二刺之,亦無損於正也。
六淫之邪,病在三陰三陽。人迎脈大於寸口,寸口脈大於人迎,此即陽盛陰虛、陰盛陽虛之鑑別。再有一盛、二盛、三盛之分,詳前用針脈法。
久病暴病,如中風、歷節之痼疾,須用子午搗臼(一)最繁難之手法;急痧、卒然倒僕,當刺指井見血,急則急之,緩則緩之,此迥然有別也。
新病在表者,當淺刺之。陽經取陷,針陷脈(二)則外邪立除;針中脈(二)則濁氣除;針太深,則邪氣反沉。氣之在脈,邪氣在上,濁氣(二)在中,清氣(二)在下。清者為營,濁者為衛。淺病近於衛,用針不必損其營,不可不辨。如病入里,則當深針之,停針候氣,辨其寒熱虛實。
詳補瀉寒熱各篇,排邪得宜,病可立愈。經云:「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白話文:
針灸的要點在於:診脈之後,首先要分辨病情的表裡、虛實、寒熱。要區分是長久以來的疾病,還是突然發生的疾病;是陽氣過盛、陰液不足,還是陰液過盛、陽氣不足;病是在六腑,還是在五臟。五臟有病時,應該選取太淵、大陵、太衝、太白、太谿這些原穴(也叫俞穴),用針刺來引導病邪外出,藉助身體的氣血來幫助邪氣排出。所以《靈樞經》的法天篇中說,針灸要運用九針和十二原穴。五臟的頑固疾病,有從外而來的,有從內部產生的,有互相傳染的,也有阻礙部分功能的。
用針的手法,各有不同。《黃帝內經》說,五臟有疾病,就像被刺傷、被污染、被阻礙、被閉塞一樣。刺傷即使很久,也可以拔除;邪氣從外來,用瀉法就可以解決。污染即使很久,也可以清除;邪氣從內部產生,會橫向或縱向傳播,要根據情況或補其母穴,或瀉其子穴,或者取其剋制的穴位來瀉,這就是所謂的「子母補瀉」。阻礙即使很久,也可以疏通;閉塞即使很久,也可以決開。這就是《刺法論》中說的上升和下降的道理。要提升的,都要等待時機,才能解開阻礙;要降泄的,要折斷其亢盛的,不需要等待時機,就能決開閉塞。更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升降手法篇,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六腑有病,六腑屬陽,五臟屬陰。背部為陽,腹部為陰。陰部有陽性疾病,要取下陵、足三里穴位。因為腹部屬於陰部,如果是有陽明胃腸的疾病,要正確下針,不要猶豫。氣下行才停止針刺,如果氣不下行就重複針刺。陽明經脈多氣多血,大量瀉法可以徹底清除邪氣,每天針刺兩次,也不會損傷正氣。
六淫邪氣導致的疾病,病位在三陰經和三陽經。如果人迎脈比寸口脈大,是陽盛陰虛;如果寸口脈比人迎脈大,是陰盛陽虛。還有「一盛」、「二盛」、「三盛」之分,詳細情況可以參考前面提到的用針脈法篇。
對於久病和暴病,像是中風、關節頑固疾病,要用子午搗臼這種最為複雜的手法。如果是急痧、突然昏倒,要刺指尖的井穴放血。病情緊急,就用急的方法;病情緩和,就用緩的方法,這兩者是有明顯區別的。
新發的疾病在表層,要淺刺。陽經要選擇凹陷的地方,針刺陷脈,就能馬上驅除外邪;針刺中脈,就能去除濁氣。針刺太深,反而會使邪氣沉入體內。人體之氣在脈中,邪氣在上部,濁氣在中部,清氣在下部。清氣屬於營氣,濁氣屬於衛氣。淺層的病接近衛氣,用針不必損傷營氣,這點一定要分辨清楚。如果病已經進入體內,就要深刺。針刺後要停針候氣,分辨病情的寒熱虛實。
更詳細的補瀉寒熱內容,可以參考其他篇章。如果排邪得當,疾病就能馬上痊癒。《黃帝內經》說,針刺的要點在於氣至才能有效,有效的程度就像風吹散雲霧一樣,能清楚地看到藍天,針灸的道理就已經完全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