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明廣

《子午流注說難》~ 下卷 (7)

回本書目錄

下卷 (7)

1. 催氣手法

停針十分鐘內。如針下有脹痛(一)之感覺。見針四圍有紅暈。即知邪氣已至針下。立用正手法瀉之。

如停針十分鐘以上而針不脹不痛。見針四圍亦無紅暈。即知邪氣未至針下。當用催氣法催之。

催氣法。陽日用偶。陰日用奇數。內轉令病人吸氣。外轉令病人呼氣。陽日用至六數時。即令病人顛倒呼吸。呼氣時針內轉。吸氣時針外轉。顛倒重用六數。乃停針候氣。如邪氣不至。如法再催。或三催。頃刻針下脹痛。即知邪氣已至。勿須再催。即用補瀉正法。

白話文:

停針十分鐘以內,如果針刺部位有脹痛的感覺,而且看到針的周圍出現紅暈,就表示病邪已經被引到針下了,這時立刻用正確的瀉法來處理。

如果停針超過十分鐘,針刺部位既不脹也不痛,而且針的周圍也沒有出現紅暈,就表示病邪還沒有被引到針下,這時就應該用催氣的方法來引導。

催氣的方法是:在陽日使用偶數次數的轉針,內轉時讓病人吸氣,外轉時讓病人呼氣。陽日轉到六次時,就讓病人顛倒呼吸,呼氣時針內轉,吸氣時針外轉,這樣顛倒重複六次。然後停止轉針,等待氣的到來。如果病邪還沒有被引到,就按照這個方法再次催氣,或者催氣三次。很快針刺部位就會出現脹痛的感覺,表示病邪已經被引到針下了,就不需要再催氣了。這時就可以用補法或瀉法的正確方法來治療。

2. 調和營衛手法

補瀉寒熱升降。

正手法用畢時。針下輕鬆。病人痛苦輕減。將出針時。先用調和營衛手法。先和營(一)氣。後再調衛(一)氣。和營氣針在地部。不分陰日陽日。和營皆用六數。調衛皆用九數。和營用口呼吸。調衛用鼻呼吸。先吸後呼。吸氣針內轉。呼氣針外轉。和營六數時。

針在地部。不必輕提。和營六數用畢。頃刻即令病人用鼻呼吸。仍先吸氣後呼氣。吸氣針內轉。呼氣針外轉。外轉時注意將針徐徐提至天部。調衛九數用畢。再停針頃刻即出針。出針時。再令病人用口輕輕吸氣數口。不拘奇偶。將針左右輕輕旋轉出針。

出針後。如血分有瘀滯。針下微見黑血。令病者勿疑。說明病理。以手按擠左右。令黑血盡出。見紅血即自止。

出針時邪氣有餘。針之周圍紅暈不盡。皮膚微覺高起。微覺脹痛。則將針搖大其孔。出針後。不必用閉門法。

出針時如邪氣已盡。正氣不足。病人頭部覺昏暈。針周圍皮膚色白。針下輕鬆者。右手出針。速用左手大指按其孔穴揉和之。使正氣不致消耗。

靈樞經云。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補曰如留而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勿留血。即取誅之。此出針當按不當按之理。

白話文:

調和營衛手法

這個手法的重點在於調整身體的陰陽、寒熱、升降的平衡。

在針刺完成主要治療後,如果病人感覺針刺部位放鬆,痛苦也減輕了,準備要拔針的時候,先用這個調和營衛的手法。這個手法分成兩個步驟,先調和營氣,再調和衛氣。調和營氣時,針在皮膚的淺層(地部),不論是陰日或陽日都一樣。調和營氣都用六次操作,調和衛氣都用九次操作。調和營氣時,病人用口呼吸;調和衛氣時,病人用鼻子呼吸。都是先吸氣再呼氣。吸氣時,針要往內轉;呼氣時,針要往外轉。調和營氣的六次操作時,針都在淺層,不必輕輕提針。完成六次調和營氣的操作後,馬上請病人用鼻子呼吸,一樣是先吸氣再呼氣,吸氣時針往內轉,呼氣時針往外轉,並且在往外轉的時候,慢慢地將針提到皮膚的深層(天部)。完成九次調和衛氣的操作後,停頓一下就可以拔針了。拔針時,再請病人用口輕輕吸氣幾次,次數不拘。然後將針左右輕輕旋轉著拔出。

拔針後,如果發現病人血液循環有阻塞,針孔附近微微出現黑色的血,請病人不要擔心,這是正常的,要解釋給他們聽。用手輕輕按壓針孔周圍,幫助把黑色的血排出,當看到紅色血出現就停止。

如果拔針時,身體的邪氣還沒完全散去,針孔周圍出現紅暈而且沒有消退,皮膚微微隆起,感覺有點脹痛,就把針孔稍微搖大一點,拔針後不用特別按壓針孔。

如果拔針時,身體的邪氣已經散去,正氣反而不足,病人可能會感覺頭暈,針孔周圍的皮膚顏色變白,針下感覺很輕鬆,這時要用右手拔針,然後馬上用左手大拇指按住針孔揉搓,避免正氣過度消耗。

《靈樞經》說:「瀉法,就是要讓邪氣往內收縮,然後放出來,要從陽氣部位扎針,才能把邪氣排洩出來。補法,就像東西要留住,並且讓它恢復原狀,就像琴弦斷掉一樣,讓左邊的氣往右邊走,這樣氣就停止了。外面的門已經關閉,裡面的氣才會充實。一定不要讓血留在針孔裡,要馬上把它們處理掉。」這就是拔針時,要按壓或不按壓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