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明廣

《子午流注說難》~ 下卷 (6)

回本書目錄

下卷 (6)

1. 臥針迎隨手法

難經云:經言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之。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何謂也?

然所謂迎隨者,知營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裡,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張世賢注云: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胸而胸走手。此乃經脈往來定規。凡欲瀉者,用針芒向其經脈所來之處,迎其氣之方來未盛,乃逆針以奪其氣,是謂之迎。凡欲補者,用針芒向其經脈所去之路,隨其氣之方去未虛,乃順針以濟其氣,是謂之隨。迎隨之施,將以調氣。調氣之術,必在知其病之在陰在陽,隨其陰陽虛實,而施迎隨補瀉,以調其氣焉。內裡為陰,外表為陽。內有表裡,外亦有表裡也。古人有曰表之表,裡之裡,正此意也。陽虛陰實,則瀉陰而補其陽;陽實陰虛,則瀉陽而補其陰,隨其陰陽而調之也。

按男子午前,女子午後,照補瀉正法用之。如女子午前,男子午後,則當反其例而用之。蓋男子應日,女子應月,陰陽升降不同,用針者不可不辨。

例如男子午前,針左手陽經,針芒從外往上為隨;針芒從內往下為迎。針左足陽經,針芒從內往下為隨;針芒從外往上為迎。針左足陰經,針芒從外往上為隨;針芒從內往下為迎。針左手陰經,針芒從內往下為隨;針芒從外往上為迎。

李南豐注云:手上陽進陰退,足上陽退陰進(一),合六經起止故也。凡針起穴,針芒向上,氣順行之道;凡針止穴,針芒向下,氣所止之處。左外右內,令氣上行;右外左內,令氣下行。或問午前補瀉,與午後相反;男子補瀉,與女子相反(二)。蓋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女子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故男子陽經午前呼為補,吸為瀉;女子陽經,午前以吸為補,呼為瀉;午後亦反之。或者又曰,補瀉必資呼吸,假令屍厥中風,不能使之呼吸者奈何?曰:候其自然之呼吸而轉針。若當吸不轉,令人以手掩其口鼻,鼓動其氣可也。

噫!補瀉提插,分男女早晚,其理深微,原為奇經不拘十二經常度,故參互錯綜如是。若流注穴,但分左右陰陽可也。

嘗愛雪心歌云:

如何補瀉有兩般,蓋是經從兩邊發。

古人補瀉左右分,今人乃為男女別。

男女經脈一般生,晝夜循環無暫歇。

此訣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

此子午兼八法而後全也。

白話文:

《難經》說:「經脈說能了解氣的迎隨流向,就可以調理它。」調理氣的方法,一定和陰陽有關,這是什麼意思呢?

所謂的「迎隨」,是指了解營氣和衛氣的運行,以及經脈的來往方向,順應或逆著這些方向來取穴治療,所以稱為「迎隨」。調理氣的方法一定和陰陽有關,是指了解身體內外表裡的狀況,根據陰陽的變化來調整,所以說調理氣的方法一定和陰陽有關。

張世賢註解說:「手足三陽經,手上的陽氣往頭部走,頭部的陽氣往足部走;手足三陰經,足部的陰氣往胸部走,胸部的陰氣往手部走。這是經脈往來的固定規律。凡是要瀉的,用針尖朝向經脈氣來的方向,在氣還沒盛的時候,逆著氣的方向下針,來奪取它的氣,這叫做『迎』。凡是要補的,用針尖朝向經脈氣去的方向,在氣還沒虛的時候,順著氣的方向下針,來幫助它的氣,這叫做『隨』。使用迎隨的手法,是為了要調理氣。調理氣的方法,必須要知道疾病是屬於陰或屬於陽,根據陰陽的虛實狀況,使用迎隨補瀉的方法,來調整氣。身體的內部屬於陰,外部屬於陽。內部有表裡,外部也有表裡。古人說的『表之表』、『裡之裡』,就是這個意思。陽虛陰實,就瀉陰而補陽;陽實陰虛,就瀉陽而補陰,這是隨著陰陽的狀況來調整。

依照男子的上午、女子的下午,按照正常的補瀉方法來使用。如果女子在上午、男子在下午,就應該反過來使用。因為男子對應太陽,女子對應月亮,陰陽升降不同,用針的人不能不分辨清楚。

例如男子在上午,針刺左手陽經,針尖從外往上是隨,針尖從內往下是迎。針刺左腳陽經,針尖從內往下是隨,針尖從外往上是迎。針刺左腳陰經,針尖從外往上是隨,針尖從內往下是迎。針刺左手陰經,針尖從內往下是隨,針尖從外往上是迎。

李南豐註解說:「手上的陽氣是進而陰氣是退,腳上的陽氣是退而陰氣是進(註一),這是配合六條經脈的起止關係。凡是開始扎針取穴時,針尖向上,是氣順行之道;凡是結束扎針時,針尖向下,是氣停止的地方。左邊外側、右邊內側,可以讓氣向上運行;右邊外側、左邊內側,可以讓氣向下運行。有人問:上午的補瀉和下午的相反;男子的補瀉和女子的相反(註二)。這是因為男子的氣,早上在上而晚上在下;女子的氣,早上在下而晚上在上。所以男子陽經在上午呼氣時是補,吸氣時是瀉;女子陽經在上午吸氣時是補,呼氣時是瀉;下午就反過來。又有人說,補瀉一定要配合呼吸,如果遇到昏厥、中風,不能呼吸的人怎麼辦?回答說:觀察他自然的呼吸來轉針。如果該吸氣時沒有轉針,可以請人用手捂住他的口鼻,鼓動他的氣就可以。

唉!補瀉時的提插手法,要區分男女、早晚,其中的道理深奧微妙,原本是為了奇經,不拘泥於十二經脈的常規,所以才會有這樣複雜的變化。如果是流注穴,只要分清楚左右陰陽就可以。

我曾經喜愛雪心歌說:

「為什麼補瀉有兩種方式?那是因為經脈從兩邊發出。

古人補瀉分左右,現在人卻分男女。

男女經脈都是一樣的,晝夜循環沒有停歇。

這個訣竅出自梓桑君,我現在教給你,我的心已經明瞭。

這是結合了子午流注和八法之後才完整的方法。」

2. 進針手法

內經云。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蓋取穴的時,先以沸水洗淨穴位。醫者亦必用沸水溫針、洗手、消毒。再以左手大指甲切按其穴,成十字形。然後令病人咳嗽一聲,醫者左手持穴,右手以大指、中指持針,食指壓針頂,無名指輔針,隨咳刺入。再令病人用口吸氣。

醫者徐徐左右旋轉進針,大約吸氣三口,針透天部;吸氣至六口,針至人部;吸氣九口,針到地部。如肌肉輕鬆,進針容易,吸氣未至九口而針已到地部者,少吸數口氣亦可。如肌肉緊密,吸氣九口而針未到地部者,再多吸氣數口,總以針至地部為止。再如針至肉膜,膜厚針受阻,

則令病人口呼氣將針輕提。再令病人吸氣,將針重下,透肉膜後,進針至易。針到地部時,令病人呼氣一口,微提針如小豆許,即停針候氣。停針時,用大指甲括針柄向上括之之正例。如病在下而針穴在上者,則下括針柄。如病在陽經背部而所針開穴為手陰經者,右手括針時,

以左手指隨其經脈之道,按引氣而導至肩髎。令病者用鼻大呼氣一口,乘呼氣時將針外轉一次,用大指甲將針柄下括數次,乃停針候氣。此即靈樞經第一篇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一)之義。

如病在陰經腹部而所取開穴在手陽經者,用右手大指甲將針柄上括,左手指隨其經脈之道,按引氣而導至肘上,轉折入臑腋。令病人用口大吸氣一口,針向內轉一次,再用大指將針柄下括二三下,乃停針候氣。

白話文:

內經說:「懂得針灸的人相信左手的輔助,不了解針灸的人只相信右手操作。」這是說取穴的時候,先用熱水洗淨要針刺的部位。醫生也必須用熱水溫針,洗手,消毒。然後用左手大拇指指甲按壓穴位,形成十字形。接著讓病人咳嗽一聲,醫生左手固定穴位,右手用大拇指、中指夾住針身,食指按壓針尾,無名指輔助針身,隨著病人咳嗽的瞬間刺入。然後讓病人用口吸氣。

醫生慢慢左右旋轉進針,大約吸三口氣,針就到達淺層;吸六口氣,針就到達中層;吸九口氣,針就到達深層。如果肌肉鬆弛,進針容易,吸氣還沒到九口針就已經到達深層,少吸幾口氣也可以。如果肌肉緊繃,吸氣九口針還沒到達深層,就再多吸幾口氣,總之要讓針到達深層為止。如果針碰到筋膜,筋膜較厚阻礙針刺,

就讓病人用口呼氣,輕輕將針提起。再讓病人吸氣,將針往下重刺,穿透筋膜後,進針就容易了。針到達深層時,讓病人呼一口氣,稍微提針像小豆子那麼一點點,就停止進針等待氣的運行。停止進針時,用大拇指指甲向上刮針柄,這是常規做法。如果病在下方而取穴在上方,就向下刮針柄。如果病在背部陽經,而所針的穴位在手陰經,右手刮針時,

用左手手指順著經脈走向,按壓引導氣血到達肩髎穴。讓病人用鼻子大呼一口氣,趁著呼氣時將針向外轉一次,用大拇指指甲將針柄向下刮幾次,就停止進針等待氣的運行。這就是靈樞經第一篇所說的「右手主導推動,左手扶持引導」的意義。

如果病在腹部陰經,而所取的穴位在手陽經,用右手大拇指指甲向上刮針柄,左手手指順著經脈走向,按壓引導氣血到達肘部以上,轉而進入上臂和腋窩。讓病人用口大吸一口氣,針向內轉一次,再用大拇指將針柄向下刮兩三次,就停止進針等待氣的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