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明廣

《子午流注說難》~ 下卷 (5)

回本書目錄

下卷 (5)

1. 升降手法

五運有太過與不及。五氣傾移。有常有變。卒然而動者謂之變。順應四時。陰陽往復。寒暑迎隨謂之常。依時取穴。合乎運常。但不能應變。《內經‧氣交變大論篇》云:「應常不應卒。」此之謂也。故刺法論中之升降手法,欲發鬱而升之者,均須待時;如當折其勝,散其鬱而降之者,勿須待時(一)。試分析如後。

五臟藏氣上升之法

肝木之氣,鬱而不升,當刺足厥陰之井(大敦)。乙庚日酉時開。

心火之氣,鬱而不升,當刺包絡之滎(勞宮)。丙辛日未時開。

脾土之氣,鬱而不升,當刺足太陰之俞(太白)。丙辛日丑時開。己日酉時過。

肺金之氣,鬱而不升,當刺手太陰之經(經渠)。丙辛日卯時開。

腎水之氣,鬱而不升,當刺足少陰之合(陰谷)。丙辛日巳時開。

以上所言,上升取穴,須待時之正例。欲氣上行,則用右手大指甲上括針柄,左手指依經導之,使氣上行。續用補法,或多補少瀉法。

五臟藏氣下降之法

肝木之氣,欲降而不下,當折其所勝,刺手太陰肺之井穴(少商)、手陽明大腸之合穴(曲池)。

心火之氣,降而不下,當折其所勝,刺足少陰之井穴(湧泉)、足太陽膀胱之合穴(委中)。

脾土之氣,降而不下,當折其所勝,刺足厥陰肝之井穴(大敦)、足少陽膽之合穴(陽陵泉)。

肺金之氣,降而不下,當折其所勝,刺心包絡之井穴(中衝)、手少陽三焦之合穴(天井)。

腎水之氣,降而不下,當折其土,刺足太陰脾之井穴(隱白)、足陽明胃之合穴(下陵三里)。

以上所言,下降取穴,勿須待時之正例。欲氣下行,用右手大指甲下括針柄,使氣下行,純用瀉法。如病在六腑,邪實過勝者,當取手少陽合穴者,用足太陽絡委陽穴代之;當取手陽明合穴者,用足陽明巨虛上廉代之;當取手太陽合穴者,用足陽明巨虛下廉代之。此依據《靈樞經‧本輸篇》:「大腸合於巨虛上廉;小腸合於巨虛下廉;三焦下俞,出於膕中外廉,名曰委陽。」陰有陽疾,實則瀉之之正例。

白話文:

升降手法

自然界的五種運行變化,有過度和不及兩種情況。五種氣的運行轉移,有恆常不變的規律,也有突然發生的變動。突然發生的變動稱為「變」,順應四季變化、陰陽交替、寒暑轉換的運行規律稱為「常」。按照時辰來取穴位,符合運行不變的規律,但卻無法應對突然的變動。《內經‧氣交變大論篇》說:「只能應對常規,無法應對突發情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在針刺方法中的升降手法,想要疏通鬱結之氣並使其上升的,都必須等待適當的時辰;如果要削弱過旺之氣,疏散鬱結並使其下降的,則不必等待時辰。(以下分析說明)

五臟之氣上升的方法

肝的木氣,如果鬱結而無法上升,應當針刺足厥陰肝經的井穴(大敦穴),在乙日或庚日的酉時開啟。

心的火氣,如果鬱結而無法上升,應當針刺心包絡經的滎穴(勞宮穴),在丙日或辛日的未時開啟。

脾的土氣,如果鬱結而無法上升,應當針刺足太陰脾經的俞穴(太白穴),在丙日或辛日的丑時開啟,或者在己日的酉時過後。

肺的金氣,如果鬱結而無法上升,應當針刺手太陰肺經的經穴(經渠穴),在丙日或辛日的卯時開啟。

腎的水氣,如果鬱結而無法上升,應當針刺足少陰腎經的合穴(陰谷穴),在丙日或辛日的巳時開啟。

以上所說,關於上升取穴,都是必須等待時辰的正常例子。想要讓氣向上運行,就用右手大拇指的指甲向上刮針柄,左手手指沿著經絡引導,使氣向上運行。接著使用補法,或者多補少瀉的方法。

五臟之氣下降的方法

肝的木氣,想要下降卻無法下降,應當削弱其所剋制的,針刺手太陰肺經的井穴(少商穴)和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曲池穴)。

心的火氣,想要下降卻無法下降,應當削弱其所剋制的,針刺足少陰腎經的井穴(湧泉穴)和足太陽膀胱經的合穴(委中穴)。

脾的土氣,想要下降卻無法下降,應當削弱其所剋制的,針刺足厥陰肝經的井穴(大敦穴)和足少陽膽經的合穴(陽陵泉穴)。

肺的金氣,想要下降卻無法下降,應當削弱其所剋制的,針刺心包絡經的井穴(中衝穴)和手少陽三焦經的合穴(天井穴)。

腎的水氣,想要下降卻無法下降,應當削弱其所剋制的,針刺足太陰脾經的井穴(隱白穴)和足陽明胃經的合穴(下陵三里穴)。

以上所說,關於下降取穴,都是不必等待時辰的正常例子。想要讓氣向下運行,就用右手大拇指的指甲向下刮針柄,使氣向下運行,純粹使用瀉法。如果疾病發生在六腑,邪氣過於強盛,應該選取手少陽三焦經的合穴(天井穴)時,可以用足太陽膀胱經的絡穴委陽穴代替;應該選取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曲池穴)時,可以用足陽明胃經的巨虛上廉穴代替;應該選取手太陽小腸經的合穴(小海穴)時,可以用足陽明胃經的巨虛下廉穴代替。這是依據《靈樞經‧本輸篇》所說:「大腸經與巨虛上廉相合;小腸經與巨虛下廉相合;三焦經的下俞穴,從膝蓋後面外側出來,叫做委陽穴。」這是陰證有陽邪,實證就應該使用瀉法的正確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