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明廣

《子午流注說難》~ 下卷 (4)

回本書目錄

下卷 (4)

1. 補瀉手法

凡用補瀉正法。必先明晰人身偕行營衛(一)左右陰陽內外上下經脈運行之道路。

(一)男子午前,左手陰經降。從胸走手。左手陽經升。從手走頭。右手陽經降。從頭走手。右手陰經升。從手走胸。右足陰經降。從胸走足。右足陽經升。從足走頭。左

足陽經降。從頭走足。左足陰經升。從足走胸。

(二)男子午後,右手陰經降。從胸走手。右手陽經升。從手走頭。左手陽經降。從頭走手。左手陰經升。從手走胸。左足陰經降。從胸走足。左足陽經升。從足走頭。右足陽經降。從頭走足。右足陰經升。從足走胸。

(三)午前瀉針手法男女不同。

針男子左手足。針向內轉(二)。令病人用口鼻吸氣(針手用鼻吸氣。針足用口吸氣)。陽日用奇數(三七九數分病輕重用之)。陰日用偶數(二六八數分病輕重用之)。

針女子右手足。針向外轉(二)。令病人用口鼻呼氣(針手用鼻呼氣。針足用口呼氣)。陽用奇。陰用偶(三)。

何謂陽日。甲丙戊庚壬。何謂陰日。乙丁己辛癸。

(四)午前補針手法男女不同。

針男子左手足。針向外轉。令病人用口鼻呼氣(針手用鼻。針足用口)。陽偶。陰奇(三)。

針女子右手足。針向內轉。令病人用口鼻吸氣(針手用鼻。針足用口)。陽偶。陰奇。

(五)午後瀉針手法男女不同。

針男子左手足。用針女子午前瀉針手法。左右雖不同。而手法針外轉呼氣則同。

針女子右手足。用針男子午前瀉針手法。左右雖不同。而手法針內轉吸氣則同。

(六)午後補針手法男女不同。

針男子左手足。用針女子午前補針手法。左右雖不同。而針內轉吸氣則同。

針女子右手足。用針男子午前補針手法。左右雖不同。而針外轉呼氣則同。

(七)以上所言。乃男女子後午前午後子前之正例。即靈樞經所謂男內女外堅拒勿出謹守勿內之正義。又云。迎而奪之者瀉也。隨而繼之者補也。迎之隨之。以意合之。針道畢矣。

(八)總其大要。男子午前。針內轉吸氣為瀉。針外轉呼氣為補。男子午前。與午後相反。女子午後。與男子午前相同。女子午前。與男子午前相反。不可不辨。

白話文:

使用補瀉的正法時,必須先清楚了解人體營氣和衛氣的運行,以及左右、陰陽、內外、上下經脈運行的方向。

(一)男子在上午,左手的陰經往下走,從胸部走到手;左手的陽經往上走,從手走到頭;右手的陽經往下走,從頭走到手;右手的陰經往上走,從手走到胸;右腳的陰經往下走,從胸走到腳;右腳的陽經往上走,從腳走到頭;左腳的陽經往下走,從頭走到腳;左腳的陰經往上走,從腳走到胸。

(二)男子在下午,右手的陰經往下走,從胸部走到手;右手的陽經往上走,從手走到頭;左手的陽經往下走,從頭走到手;左手的陰經往上走,從手走到胸;左腳的陰經往下走,從胸走到腳;左腳的陽經往上走,從腳走到頭;右腳的陽經往下走,從頭走到腳;右腳的陰經往上走,從腳走到胸。

(三)上午的瀉針手法男女不同。

給男子針刺左手和左腳時,針要向內轉動,讓病人用口鼻吸氣(針手時用鼻吸氣,針腳時用口吸氣)。陽日用奇數的針刺次數(三、七、九次,根據病情輕重決定);陰日用偶數的針刺次數(二、六、八次,根據病情輕重決定)。

給女子針刺右手和右腳時,針要向外轉動,讓病人用口鼻呼氣(針手時用鼻呼氣,針腳時用口呼氣)。陽日用奇數次,陰日用偶數次。

所謂陽日,是指甲、丙、戊、庚、壬日;所謂陰日,是指乙、丁、己、辛、癸日。

(四)上午的補針手法男女不同。

給男子針刺左手和左腳時,針要向外轉動,讓病人用口鼻呼氣(針手時用鼻呼氣,針腳時用口呼氣)。陽日用偶數次,陰日用奇數次。

給女子針刺右手和右腳時,針要向內轉動,讓病人用口鼻吸氣(針手時用鼻吸氣,針腳時用口吸氣)。陽日用偶數次,陰日用奇數次。

(五)下午的瀉針手法男女不同。

給男子針刺左手和左腳時,使用女子上午瀉針的手法,雖然左右不同,但手法都是向外轉動針,並讓病人呼氣。

給女子針刺右手和右腳時,使用男子上午瀉針的手法,雖然左右不同,但手法都是向內轉動針,並讓病人吸氣。

(六)下午的補針手法男女不同。

給男子針刺左手和左腳時,使用女子上午補針的手法,雖然左右不同,但手法都是向內轉動針,並讓病人吸氣。

給女子針刺右手和右腳時,使用男子上午補針的手法,雖然左右不同,但手法都是向外轉動針,並讓病人呼氣。

(七)以上所說的,是男女在上午和下午的正常情況,也符合《靈樞經》所說的「男子取內,女子取外,堅守不要放出,謹慎不要內入」的道理。又說,「迎著氣的走向奪取,是瀉法;順著氣的走向延續,是補法。迎與隨,要用心體會,針刺的道理就明白了。」

(八)總而言之,男子在上午,針向內轉動並吸氣是瀉法,針向外轉動並呼氣是補法。男子在下午,情況與上午相反。女子在下午,情況與男子上午相同。女子在上午,情況與男子上午相反,務必要分辨清楚。

2. 寒熱手法

靈樞經云。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一)。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一)。此即繼起者用透天涼燒山火之兩手法。針灸家師承有云。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內轉為瀉。外轉為補。補瀉之法。可停針候氣。遲遲轉之。提插之法。不可偏用。蓋儘量插之。而至於骨。則不可再插。儘量提之。

而針以外出。則不能再用。故定為三提一插。提針呼氣。插針吸氣。為燒山火。蓋提數多。則氣之出於衛分者多振振惡寒(二)之證。用此手法。陽日用偶數。陰日用奇數。必能使之發熱。反言之。三插一提。插針吸氣。提針呼氣。為透天涼。蓋插數多。則氣之入於營分者多蒸蒸發熱(二)之證。

用此手法。陽日用奇數。陰日用偶數。必能使其熱退。

除寒退熱。乃針灸家必要之手法。故靈樞針經列於第一篇九針十二原之末。等於冠諸本輸篇之首也。

以上所言燒山火透天涼之正法。乃男用於午前。女子用於午後。如男子午後。有大寒證大熱證。當用燒山火透天涼者。則反而用之。如女子午前有大寒證大熱證。當用燒山火透天涼者。亦反而用之。

歌曰,三插一提涼透天。三提一插火燒山。

提針吹氣插針吸。女午後兮男午前。

白話文:

《靈樞經》說,針刺治療熱症,就像手伸進熱水裡(感覺熱燙)。針刺治療寒症,就像人不想走路(感覺遲緩)。這就是後世所說的「透天涼」和「燒山火」這兩種手法的來源。針灸界師徒相傳有說法,提針(將針往上拉)為熱,插針(將針往下插)為寒;針在穴位內順時針轉動為瀉(使氣散),逆時針轉動為補(使氣聚)。補瀉的方法,可以停針等待氣感,慢慢轉動針。提針和插針的手法,不可以偏用一方。盡量往下插針,直到接近骨頭就不能再插了;盡量往上提針,直到針快要拔出皮膚,也不能再提了。所以確定以「三提一插」為燒山火的標準。提針時配合呼氣,插針時配合吸氣,這就是「燒山火」的手法。因為提針次數多,可以使氣從衛分(體表)散發出來,對於身體發抖怕冷的寒症,使用這種手法,在陽日(奇數日)使用偶數次提插,在陰日(偶數日)使用奇數次提插,必定能使身體發熱。反過來說,「三插一提」的手法,插針時配合吸氣,提針時配合呼氣,就是「透天涼」的手法。因為插針次數多,可以使氣進入營分(體內),對於身體發熱的熱症,使用這種手法,在陽日使用奇數次提插,在陰日使用偶數次提插,必定能使身體的熱退去。

消除寒症、退去熱症,是針灸醫師必須掌握的手法。所以《靈樞經》在第一篇九針十二原的最後,列出這些手法,等於把它們放在本輸篇的首位。

以上所說燒山火、透天涼的正法,是男性在上午使用,女性在下午使用。如果男性在下午出現嚴重的寒症或熱症,需要使用燒山火或透天涼時,反而要反過來使用(例如,寒症反而用透天涼,熱症反而用燒山火)。如果女性在上午出現嚴重的寒症或熱症,需要使用燒山火或透天涼時,也要反過來使用。

歌訣說:「三插一提涼透天,三提一插火燒山。提針吹氣插針吸,女午後兮男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