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 卷五 (4)
卷五 (4)
1. 針灸禁忌第一(下)
黃帝問曰:願聞刺要。岐伯對曰: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及,反為大賊,內傷五臟,後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是故刺毫毛腠理無傷皮,皮傷則內動肺,肺動則秋病溫瘧,熱厥,淅然寒慄。
刺皮無傷肉,肉傷則內動脾,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煩滿,不嗜食。刺肉無傷脈,脈傷則內動心,心動則夏病心痛。刺脈無傷筋,筋傷則內動肝,肝動則春病熱而筋弛。刺筋無傷骨,骨傷則內動腎,腎動則冬病脹腰痛。刺骨無傷髓,髓傷則消濼胻酸,體解酸然不去矣。
神庭禁不可刺。上關禁不可刺深(深則令人耳無所聞)。顱息刺不可多出血。左角刺不可久留,人迎刺過深殺人。雲門刺不可深(深則使人逆息不能食)。臍中禁不可刺。伏兔禁不可刺(本穴云刺入五分)。三陽絡禁不可刺。復留刺無多見血。承筋禁不可刺。然谷刺無多見血。乳中禁不可刺。鳩尾禁不可刺。
上刺禁。
頭維禁不可灸。承光禁不可灸。腦戶禁不可灸,風府禁不可灸。喑門禁不可灸(灸之令人喑)。下關耳中有干糙,(一作擿)。禁不可灸。耳門耳中有膿,禁不可灸。人迎禁不可灸。絲竹空禁不可灸(灸之不幸令人目小或盲)。承泣禁不可灸。脊中禁不可灸(灸之使人僂)。
白環俞禁不可灸。乳中禁不可灸。石門女子禁不可灸。氣街禁不可灸(灸之不幸不得息)。淵腋禁不可灸。(灸之不幸生腫蝕)。經渠禁不可灸(傷人神)。鳩尾禁不可灸。陰市禁不可灸。陽關禁不可灸。天府禁不可灸。(使人逆息)。伏兔禁不可灸。地五會禁不可灸(使人瘦)。
瘈脈禁不可灸。
上灸禁。
凡刺之道,必中氣穴,無中肉節,中氣穴則針遊於巷,中肉節則皮膚痛。補瀉反則病益篤。中筋則筋緩,邪氣不出,與真相搏,亂而不去,反還內著,用針不審,以順為逆也。凡刺之理,補瀉無過其度。病與脈逆者,無刺。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奪汗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下血,是五奪也。此皆不可瀉也。
曰:針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乎?曰:能殺生人不起死,生者是人之所受氣谷,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雲雨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逆而奪之而已矣。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一作注)而臟之氣盡矣。
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俞矣。此所謂奪其天氣。故曰窺門而刺之者,死於家;入門而刺之者,死於堂。帝曰:請傳之後世,以為刺禁。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想知道針刺的要領。岐伯回答說:疾病有浮淺和深重的差別,針刺也有淺刺和深刺的不同,要根據病情到達適當的部位,不能超過或不及。如果針刺過深就會傷到內部,不及則會使邪氣壅塞在體外,壅塞則邪氣會趁虛而入。針刺的深淺如果拿捏不當,反而會造成很大的傷害,內傷五臟,日後就會產生嚴重的疾病。所以說,疾病有在毫毛和皮膚紋理之間的,有在皮膚的,有在肌肉的,有在經脈的,有在筋的,有在骨的,還有在骨髓的。因此,針刺毫毛皮膚紋理時不要傷到皮膚,如果傷到皮膚就會影響到肺,肺受影響就會在秋季患上溫瘧、熱厥,出現怕冷發抖的症狀。
針刺皮膚時不要傷到肌肉,如果傷到肌肉就會影響到脾,脾受影響就會在七十二天後,也就是每個季節的月份,出現腹脹、煩躁、不喜歡吃東西的症狀。針刺肌肉時不要傷到經脈,如果傷到經脈就會影響到心,心受影響就會在夏季患上心痛。針刺經脈時不要傷到筋,如果傷到筋就會影響到肝,肝受影響就會在春季患上發熱、筋脈鬆弛的症狀。針刺筋時不要傷到骨,如果傷到骨就會影響到腎,腎受影響就會在冬季患上腰部脹痛。針刺骨時不要傷到骨髓,如果傷到骨髓就會出現脛骨消瘦、酸痛,身體感到酸軟無力的症狀,而且無法消除。
神庭穴不可以針刺。上關穴不可以深刺(深刺會使人聽不到聲音)。顱息穴針刺時不可出血太多。左角的穴位針刺後不可留針太久,人迎穴針刺太深會導致死亡。雲門穴不可以深刺(深刺會使人呼吸困難、無法進食)。肚臍不可以針刺。伏兔穴不可以針刺(這個穴位說可以刺入五分)。三陽絡穴不可以針刺。復留穴針刺時不要出血太多。承筋穴不可以針刺。然谷穴針刺時不要出血太多。乳中穴不可以針刺。鳩尾穴不可以針刺。
以上是禁止針刺的穴位。
頭維穴不可以艾灸。承光穴不可以艾灸。腦戶穴不可以艾灸,風府穴不可以艾灸。喑門穴不可以艾灸(艾灸會使人失聲)。下關穴如果耳朵裡有乾燥的東西,不可以艾灸。耳門穴如果耳朵裡有膿,不可以艾灸。人迎穴不可以艾灸。絲竹空穴不可以艾灸(艾灸不小心會使人眼睛變小或失明)。承泣穴不可以艾灸。脊中穴不可以艾灸(艾灸會使人駝背)。
白環俞穴不可以艾灸。乳中穴不可以艾灸。石門穴女子不可以艾灸。氣街穴不可以艾灸(艾灸不小心會使人呼吸困難)。淵腋穴不可以艾灸(艾灸不小心會長腫瘡)。經渠穴不可以艾灸(會傷害人的精神)。鳩尾穴不可以艾灸。陰市穴不可以艾灸。陽關穴不可以艾灸。天府穴不可以艾灸(會使人呼吸困難)。伏兔穴不可以艾灸。地五會穴不可以艾灸(會使人消瘦)。
瘈脈穴不可以艾灸。
以上是禁止艾灸的穴位。
凡是針刺的道理,一定要刺中氣穴,不要刺中肌肉的結節。刺中氣穴,針就好比在通道中穿行;刺中肌肉結節,皮膚就會疼痛。如果補瀉的方法相反,病情會更加嚴重。如果刺中筋,筋脈會鬆弛,邪氣無法排出,與正氣相互搏鬥,導致混亂,反而深入體內。如果用針不仔細考慮,就會把順理的方法變成逆理的方法。凡是針刺的道理,補瀉都不能過度。病情和脈象相反的,不要針刺。身體的肌肉已經損耗的,這是第一種虛耗。大量失血之後,這是第二種虛耗。大量出汗之後,這是第三種虛耗。大量腹瀉之後,這是第四種虛耗。剛生產完或大量失血,這是第五種虛耗。這些情況都不能用瀉法。
有人問:針刺能夠殺死活人,但能夠讓死人復活嗎?回答說:針刺能夠殺死活人,但不能讓死人復活。活人是承受天地精氣和食物的人,食物注入的地方是胃。胃是水穀精氣和氣血的海洋。海洋中雲雨的運行是關係到天下的。胃所產生的氣血是經過經脈輸送到全身的。經脈是五臟六腑的大絡脈。如果針刺的施治方法顛倒,強奪氣血,就會導致死亡。針刺時迎著經脈刺入五分,刺到中途就停止,五次就可以耗盡臟腑的氣血。
所以五次五次累積到二十五次,就耗盡穴位的氣血了。這就是所謂的奪取天地之氣。因此說,如果在門外偷窺就刺入,病人會死在家裡;如果在門內就刺入,病人會死在廳堂。黃帝說:請把這些傳給後世,作為針刺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