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三 (3)
卷三 (3)
1. 十二原解
九針十二原篇云:肺之原出於太淵,心之原出於太陵,肝之原出於太衝,脾之原出於太白,腎之原出於太谿,膏之原出於鳩尾,肓之原出於脖(音勃),胦(惡平聲,脖胦臍也)。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本輸篇乃以太淵、太陵、太衝、太白、太谿等五原,為五臟之腧。六腑則膀胱之束骨為腧,京骨為原;膽之臨泣為腧,丘墟為原;胃之陷谷為腧,衝陽為原;三焦之中渚為腧,陽池為原;小腸之後谿為腧,腕骨為原;大腸之三間為腧,合谷為原。又曰:心出於中衝,溜於勞宮,注於太陵,行於間使,入於曲澤,手少陰也(中衝以下皆手心主經穴,本篇指為手少陰,而少陰經腧別無載者)。邪客篇帝曰:
手少陰之脈獨無腧何也?岐伯曰: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腧焉。帝曰:少陰獨無腧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經病而藏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即神門穴,手少陰腧)。其餘脈出入屈折,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故王氏注氣穴論藏腧五十穴,
亦惟有心主井腧,而無心經之五腧。維獨繆刺篇曰:少陰銳骨之端各一病。王氏注謂神門穴,為手少陰之腧者,蓋亦本於邪客篇也。
○前三篇之說各有不同。在九針十二原篇,止言五臟之原,左右各二,而復有膏之原、肓之原,共為十二原。在本輸篇,則以前篇五臟之原為五腧,復有六腑之原,而無膏肓之原,且手少陰之脈獨無腧,而以手厥陰之腧代之。在邪客篇,則明指手少陰之腧在掌後銳骨之端,而亦皆無少陰井滎經,合併膏肓等原。
難經亦然。及查甲乙經乃云:少衝者,木也,少陰脈所出為井;少府者,火也,少陰脈所溜為滎;神門者,土也,少陰脈所注為腧;靈道者,金也,少陰脈所行為經;少海者,水也,少陰脈所入為合。而十二經之井滎始全矣。然詳求腧原之義,如九針十二原篇及本輸篇所云,則陰經之原即腧也。
陽經雖有腧原之分,而腧過於原,亦為同氣。故陽經治原,即所以治腧也。陰經治腧,即所以治原也。六十六難曰:十二經皆以腧為原者,何也?然五臟腧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又曰: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及考之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
則曰:原獨不應五時,以經合之,以應其數。然則腧可合原,經亦可合原矣。蓋腧在原之前,經在原之後,穴鄰脈近,故其氣數皆相應也。
白話文:
《十二原解》
《九針十二原篇》說:肺的原穴在太淵穴,心的原穴在太陵穴,肝的原穴在太衝穴,脾的原穴在太白穴,腎的原穴在太谿穴,膏的原穴在鳩尾穴,肓的原穴在脖(脖音同勃)與臍之間,這個地方稱為脖胦。總之,這十二原穴,主要用來治療五臟六腑的疾病。
《本輸篇》則把太淵、太陵、太衝、太白、太谿等五原穴,看作是五臟的腧穴。而六腑的腧穴,膀胱的是束骨穴,原穴是京骨穴;膽的腧穴是臨泣穴,原穴是丘墟穴;胃的腧穴是陷谷穴,原穴是衝陽穴;三焦的腧穴是中渚穴,原穴是陽池穴;小腸的腧穴是後谿穴,原穴是腕骨穴;大腸的腧穴是三間穴,原穴是合谷穴。
又說:心經的氣出自中衝穴,流經勞宮穴,注入太陵穴,運行於間使穴,進入曲澤穴,這些都屬於手少陰心經的穴位。(中衝以下都屬於手心包經的穴位,但本篇認為屬於手少陰心經,而手少陰心經並沒有其他的腧穴記載。)《邪客篇》中,黃帝問道:
「手少陰心經為什麼沒有腧穴呢?」岐伯回答說:「各種邪氣侵犯心臟時,都會先侵犯心包絡,心包絡是心主之脈,所以心經本身沒有腧穴。」黃帝又問:「難道手少陰心經沒有腧穴,就不會生病嗎?」岐伯回答說:「心經的經絡如果生病,但臟腑本身沒有病,所以只取手掌後銳骨端的穴位(也就是神門穴,屬於手少陰心經的腧穴)。其他經脈的氣出入屈折,運行的快慢,都跟手少陰心包經的運行一樣。」所以王氏在《氣穴論》中提到臟腑的五十個腧穴,也只有心包經的井穴和腧穴,而沒有心經的五腧穴。只有《繆刺篇》說:「手少陰經銳骨端各有一個病變。」王氏的注釋說神門穴是手少陰的腧穴,大概也是根據《邪客篇》的說法。
○以上三篇的說法各有不同。《九針十二原篇》只說五臟有原穴,左右各二,加上膏的原穴和肓的原穴,總共有十二原穴。《本輸篇》則把前一篇五臟的原穴看作五腧穴,又加上六腑的原穴,沒有膏肓的原穴,而且手少陰心經沒有腧穴,用手厥陰心包經的腧穴代替。《邪客篇》則明確指出手少陰心經的腧穴在手掌後銳骨的末端,也都没有提到少陰的井穴、荥穴等穴位,以及膏肓等原穴。
《難經》的說法也是這樣。查閱《甲乙經》才說:少衝穴屬於木,是少陰經脈氣所出的井穴;少府穴屬於火,是少陰經脈氣所流的荥穴;神門穴屬於土,是少陰經脈氣所注的腧穴;靈道穴屬於金,是少陰經脈氣所行的經穴;少海穴屬於水,是少陰經脈氣所入的合穴。至此,十二經的井、荥等穴位才算完整。
但是,詳細探求腧穴和原穴的意義,就像《九針十二原篇》和《本輸篇》所說,陰經的原穴就是腧穴。陽經雖然有腧穴和原穴的區分,但腧穴的氣過於原穴,也可以看作是同氣相通。所以陽經治原穴,也就是在治療腧穴。陰經治療腧穴,也就是在治療原穴。《難經》六十六難說:「十二經都把腧穴當作原穴,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五臟的腧穴是三焦經氣所行走、停留的地方。又說:「原穴是三焦的尊號,所以經氣停留的地方就是原穴。」五臟六腑有病,都取它的原穴來治療。再考證《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
說:「原穴獨自不對應五時,要配合經脈,才能對應其氣數。」那麼腧穴可以和原穴相合,經脈也可以和原穴相合。因為腧穴在原穴之前,經脈在原穴之後,穴位和經脈靠近,所以它們的氣數都是相應的。
2. 論子午流注法
(徐氏書今較正)
子午流注者,謂剛柔相配,陰陽相合,氣血循環,時穴開闔也。子時一刻乃一陽之生,午時一刻乃一陰之生。子午為陰陽之消息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天干有十,經有十二。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腸,辛肺壬膀胱癸腎,余兩經三焦包絡也。三焦乃陽氣之父,包絡乃陰血之母。
三焦寄於丙,包絡寄於丁,以類從也(舊本三焦寄於壬,包絡寄於癸,誤)。每經之中,有井滎腧經合,以配金水木火土是。故陰井木而陽井金,陰滎火而陽滎水,陰腧土而陽腧木,陰經金而陽經火,陰合水而陽合土。經中有返本還元者,乃十二經出入之門也。陽經有原,遇腧穴並過之。
陰經無原,以腧穴代為之。是以甲出丘墟,乙出太衝。又按千金云六陰經亦有原穴:乙中都,丁通里內關(舊本包絡內關寄於癸,誤),巳公孫,辛列缺,癸水泉是也。故陽日氣先行而血後隨也;陰日血先行而氣後隨也。得時為之開,失時為之闔。陽干注府,甲丙戊庚壬而重見者,
氣納三焦;陰乾注藏乙丁己辛癸而重見者,血納包絡。如甲日,甲戌時開在膽井,至戊寅時正當胃腧,而又並過膽原。至甲申時重見甲,是以氣納三焦滎穴。陽滎屬水,甲屬木,是以水生木,謂甲合還元化木。又如乙日乙酉時開在肝井,至己丑時當脾之腧並過肝原。至乙未時重見乙,
是以血納包絡滎穴。陰滎屬火,乙屬木,是以木生火也。余仿此,俱以子午相生,陰陽相濟。陽日無陰時,陰日無陽時。故甲與己合,乙與庚合,丙與辛合,丁與壬合,戊與癸合也。何以甲與己合?蓋中央戊己屬土,畏東方甲乙之木所克。戊乃陽為兄,己屬陰為妹。戊兄遂將己妹嫁與木家與甲為妻,
庶得陰陽和合而不相傷。所以甲與己合,其餘皆然。此所謂子午之法也。
上陽圖法,以膽小腸胃大腸膀胱挨去,如膽井竅陰,至小腸滎前谷,胃腧陷谷,大腸經陽谿,膀胱合委中數之。第二次小腸並少澤,胃滎內庭,大腸腧三間,膀胱經崑崙,膽合陽陵泉。第三次胃井厲兌,大腸滎二間,膀胱腧束骨,膽經陽輔,小腸合小海。第四次大腸並商陽,膀胱滎通谷,
膽腧臨泣,小腸經陽谷胃合三里。第五次膀胱井至陰,膽滎俠谿,小腸腧後谿,胃經解痏,大腸合曲池。以上各陽經原穴,俱於腧穴並過之。重遇陽干氣納三焦。○陰圖以肝心脾肺腎挨次輸數如陽圖通轉,各陰經原穴即腧也,亦於腧穴並過之。重遇陰乾,血納包絡。
白話文:
所謂的子午流注,指的是剛柔相配、陰陽調和,氣血會在身體內循環,並且在特定時辰穴道會開啟或閉合。子時一刻是陽氣開始產生的時間,午時一刻則是陰氣開始產生的時間。子時和午時代表著陰陽的消長變化。流,是指運行;注,是指停留。天干有十個,經絡有十二條。甲對應膽、乙對應肝、丙對應小腸、丁對應心、戊對應胃、己對應脾、庚對應大腸、辛對應肺、壬對應膀胱、癸對應腎,剩下的兩條經絡是三焦和心包。三焦是陽氣的源頭,心包是陰血的根本。
三焦依附在丙火,心包依附在丁火,這是依照同類事物互相歸屬的原則。(舊的說法認為三焦依附在壬水,心包依附在癸水,是錯誤的)。每條經絡中,都有井、滎、腧、經、合這五個穴位,分別對應金、水、木、火、土五行。因此,陰經的井穴屬木,陽經的井穴屬金;陰經的滎穴屬火,陽經的滎穴屬水;陰經的腧穴屬土,陽經的腧穴屬木;陰經的經穴屬金,陽經的經穴屬火;陰經的合穴屬水,陽經的合穴屬土。經絡中有回歸本源的穴道,也就是十二經脈氣血出入的門戶。陽經有原穴,在經過腧穴時會同時經過原穴。
陰經沒有原穴,就用腧穴來代替。所以,甲日從丘墟穴開始,乙日從太衝穴開始。另外,據《千金方》記載,六條陰經也有原穴:乙日是中都穴,丁日是通里穴(心包內關穴,舊的說法是內關穴依附在癸水,是錯誤的),己日是公孫穴,辛日是列缺穴,癸日是水泉穴。因此,陽日是氣先運行,血後隨之;陰日是血先運行,氣後隨之。時辰到了,穴位就開啟,時辰過了,穴位就關閉。陽天干(甲、丙、戊、庚、壬)重疊出現時,氣就會進入三焦;陰天干(乙、丁、己、辛、癸)重疊出現時,血就會進入心包。例如,甲日,甲戌時穴位從膽經的井穴開始,到戊寅時正好是胃經的腧穴,同時也會經過膽經的原穴。到了甲申時,再次出現甲,這時氣會進入三焦的滎穴。陽經的滎穴屬水,甲屬木,所以是水生木,這稱為甲木的回歸和變化。又例如,乙日,乙酉時穴位從肝經的井穴開始,到己丑時正好是脾經的腧穴,同時也會經過肝經的原穴。到了乙未時,再次出現乙,這時血會進入心包的滎穴。陰經的滎穴屬火,乙屬木,所以是木生火。其他情況以此類推,都是子午相生,陰陽互補的關係。陽日沒有陰時,陰日沒有陽時。所以,甲和己相合,乙和庚相合,丙和辛相合,丁和壬相合,戊和癸相合。為什麼甲和己相合呢?因為中央的戊己屬土,會被東方的甲乙木所剋制。戊是陽性,是哥哥,己是陰性,是妹妹。所以,戊這個哥哥就把妹妹己嫁給木家,也就是嫁給甲,讓陰陽能夠和諧,不互相傷害。所以甲和己相合,其他的組合也是這個道理。這就是所謂的子午流注的法則。
上陽圖的方法是:按照膽、小腸、胃、大腸、膀胱的順序,例如從膽經的井穴竅陰穴開始,到小腸經的滎穴前谷穴,胃經的腧穴陷谷穴,大腸經的經穴陽谿穴,膀胱經的合穴委中穴,以此類推。第二次是小腸經的少澤穴,胃經的滎穴內庭穴,大腸經的腧穴三間穴,膀胱經的經穴崑崙穴,膽經的合穴陽陵泉穴。第三次是胃經的井穴厲兌穴,大腸經的滎穴二間穴,膀胱經的腧穴束骨穴,膽經的經穴陽輔穴,小腸經的合穴小海穴。第四次是大腸經的商陽穴,膀胱經的滎穴通谷穴,膽經的腧穴臨泣穴,小腸經的經穴陽谷穴,胃經的合穴足三里穴。第五次是膀胱經的井穴至陰穴,膽經的滎穴俠谿穴,小腸經的腧穴後谿穴,胃經的經穴解谿穴,大腸經的合穴曲池穴。以上各陽經的原穴,在經過腧穴時都會同時經過。如果再次遇到陽天干,氣就會進入三焦。陰圖的方法是:按照肝、心、脾、肺、腎的順序,和陽圖一樣運轉。陰經的原穴就是腧穴,在經過腧穴時也會同時經過。如果再次遇到陰天干,血就會進入心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