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二 (2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3)

1. 素問骨空論

)治少陽之維。在外踝上五寸。(光明穴。○按經脈之交者為維少陽之維。是陽交穴。當在外踝上七寸。)

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如患人之年數)次灸橛骨。(即尾窮。)以年為壯數。視背俞陷者灸之。(察其。諸俞陷下宜灸者。)舉臂肩上陷者灸之。(肩髃穴。)兩季脅之間灸之。(京門穴)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陽輔穴)足小指次指間灸之。(俠谿穴。)腨下陷脈灸之(承山穴。

)外踝後灸之。(崑崙穴。)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此乃肉間結核也。)膺中陷骨間灸之。(天突穴。)掌束骨下灸之。(陰郄穴。)齊下關元三寸灸之(關元穴。)毛際動脈灸之(氣街穴)膝下三寸分間灸之。(三里穴。)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衝陽穴)巔上一灸之。

(百會穴)犬所齧之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法灸之。(言犬傷令人寒熱。古有灸法。故云然也。)幾當灸二十九處。(總結上文)傷食灸之(傷食寒熱。如上文灸之。)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其俞而藥之。(刺以瀉其陽。藥以和其陰)

白話文:

治療少陽經脈的病症。在腳踝骨上方五寸處(光明穴)。(按:經脈交會處稱為維,少陽經的維脈,也就是陽交穴,應該在腳踝骨上方七寸。)

治療寒熱的方法,先灸大椎穴,灸的壯數以年齡為準(灸的數量與患者的年齡相同)。接著灸尾骨(也就是尾閭穴),灸的壯數也以年齡為準。觀察背部俞穴凹陷的地方就灸(觀察所有俞穴,凹陷的地方都應該灸)。手臂舉起時,肩部凹陷的地方也灸(肩髃穴)。兩肋之間也灸(京門穴)。外踝上方,腳踝骨末端也灸(陽輔穴)。小腳趾與次趾之間也灸(俠谿穴)。膕窩(膝蓋後方)凹陷的地方也灸(承山穴)。

外踝骨後方也灸(崑崙穴)。鎖骨上窩處,如果堅硬疼痛像是筋結一樣,就灸(這是肌肉之間的結核)。胸骨上窩凹陷的地方也灸(天突穴)。手腕掌側的腕骨下方也灸(陰郄穴)。肚臍下方三寸處也灸(關元穴)。毛髮交界處的動脈也灸(氣街穴)。膝蓋下方三寸處也灸(足三里穴)。足陽明經跗骨上方動脈處也灸(衝陽穴)。頭頂百會穴也灸。

被狗咬的地方灸三壯,這是用治療犬傷的方法灸。(意思是說犬傷會讓人寒熱,古代有這種灸法,所以這樣說。)大約要灸二十九個穴位。(總結上文)如果食物積滯,也用灸法治療(食物積滯引起的寒熱,如同上文所述的灸法)。如果灸法治療無效,必須觀察哪條經脈陽氣過盛,就用針刺該經脈的俞穴,並配合藥物治療。(針刺是為了瀉去過盛的陽氣,藥物是為了調和陰氣)。

2. 素問水熱穴論

(水俞五十七穴。熱俞五十九穴詳於此篇)

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胃納水穀。腎主前陰利水。後陰利谷。是胃之關也關閉。則水積下焦以腎屬水而從之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脾主肌肉。寒水侮之故反聚水而為肌膚浮腫。)腎者牝藏也地氣上者。

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牝。陰也。)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里傳為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此則。因水因風也。)所謂玄府者汗空也。(孔同)腎腧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

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腧。(督脈所發。長強腰俞命門懸樞脊中。次兩旁白環俞中𦛗俞。膀胱俞小腸俞大腸俞。又次兩旁。秩邊胞肓志室肓門胃倉。其二十五穴。皆在下焦而主水。故皆曰腎俞。)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

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病)者水氣之所留也。(水病則氣虛。氣病則水虛)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少陰。脈氣所發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陽明脈氣所發。氣街歸來水道大巨外陵左右共二十穴。街往來道也。)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足太陰經有三陰交穴。

)踝上各一行行六穴。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踝上各一行。獨指足少陰經。行六穴。大鐘照海復溜交信築賓陰谷。左右十二穴也。腎之大絡。並衝脈下行於足而盛□□曰太衝。)凡五十七穴。皆藏之陰絡。(腎經支絡)水之所客也。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

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間。夏者火始治。心氣始生脈瘦氣弱陽氣流溢。熱熏分腠內至於經。故取盛經分腠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所謂盛經者。陽脈也。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所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

陽氣始衰故取於合。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陽脈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滎以實陽氣。故曰冬取井滎。春不鼽衄。此之謂也治熱病五十九俞。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中行督脈之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也。次兩旁。足太陽之五處承光通大絡卻玉枕也又次兩旁。

足少陽之臨泣目窗正營承臨腦空也。五行共二十五穴。散越熱氣之逆於上者。)大杼(足太陽經)膺俞(手太陰中府穴。)缺盆(足陽明經)背俞(足太陽風門穴。一名熱府。)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街二里巨虛上下廉。(俱足陽明經。)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雲門(手太陰經。

白話文:

(關於水病和熱病可選取的穴位,水病有五十七個穴位,熱病有五十九個穴位,詳細內容都在這篇論述中)

腎臟為什麼能積聚水液而導致疾病呢?腎臟是胃的關卡。如果關卡不暢通,水液就會積聚,並隨著其特性而聚集。胃接受水穀,腎主導前陰的排尿和後陰的排便。腎是胃的關卡,如果關閉不通,水就會在下焦積聚,因為腎屬水,水便會跟隨腎臟。水液向上向下溢於皮膚,因此形成浮腫。浮腫是因水液積聚而引起的疾病。(脾臟主導肌肉,寒水侵犯它,就會反過來積聚水液,形成肌膚浮腫)。腎臟是陰性的臟器,地氣向上升騰,屬於腎臟並產生水液,所以說它是「至陰」的部位。(「牝」指的是陰性)。如果人過於勇猛勞累,腎就會出汗。腎汗排出時,如果遇到風邪,汗液無法進入臟腑,也無法越出皮膚,就會停留在玄府(汗孔)中,在皮膚下運行,最終傳變成浮腫。這種病症的根本原因在腎臟,被稱作「風水」(這是因為水和風邪共同引起的)。所謂玄府,就是汗孔。(「孔」同「空」)。腎俞有五十七個穴位,是陰氣積聚的地方,也是水液出入的通道。

從尾椎骨上方算起,有五行穴位,每行五個,這些就是腎俞。(由督脈發出的穴位,包括長強、腰俞、命門、懸樞、脊中,再往兩旁是白環俞、中髎俞、膀胱俞、小腸俞、大腸俞,再往兩旁是秩邊、胞肓、志室、肓門、胃倉,總共二十五個穴位,都在下焦,主要管理水液,所以都稱為腎俞)。因此,水病在下會導致浮腫和腹部腫大,在上會導致喘息、呼吸困難、無法躺臥,這是標本俱病的表現。肺主呼吸,所以會有喘息,腎主水,所以會有水腫。肺氣逆,所以無法躺臥。肺和腎互相影響,都受到水邪的侵害,水氣滯留在體內。(水病會導致氣虛,氣病會導致水虛)。大腿內側上方各有兩行,每行五個穴位,這是腎經的通路。(是少陰脈氣所發的穴位,包括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陽明脈氣所發的穴位,包括氣街、歸來、水道、大巨、外陵,左右共有二十個穴位,是氣血往來的道路)。足三陰經交會於腳部。(足太陰經有三陰交穴)。腳踝上方各有兩行,每行六個穴位,這是腎脈向下行走的路線,稱作太衝。(腳踝上方各有兩行,特指足少陰經,包括大鐘、照海、復溜、交信、築賓、陰谷,左右共十二個穴位,是腎臟的大絡,與衝脈一起向下行走至腳,氣血旺盛的地方稱作太衝)。總共五十七個穴位,都藏在陰絡中。(腎經的支脈),是水邪停留的地方。春季,木氣開始主導,肝氣開始生發,肝氣急促,風邪容易侵犯,經脈通常比較深,氣血不足,難以深入。所以取絡脈和肌肉間的穴位。夏季,火氣開始主導,心氣開始生發,脈象瘦弱,氣血虛弱,陽氣外散,熱氣熏蒸皮膚,到達經脈。所以選取經脈盛大的穴位,在肌肉之間或皮膚表面取穴,這樣就能去除疾病,因為邪氣停留在比較淺的地方。所謂經脈盛大,指的是陽脈。秋季,金氣開始主導,肺氣開始收斂殺伐之氣,金氣會克制火氣,陽氣會收斂,陰氣會旺盛,濕氣會侵犯身體,但陰氣還沒有很旺盛,不能深入。所以選擇俞穴來瀉陰邪,選擇合穴來虛陽邪。因為陽氣開始衰弱,所以取合穴。冬季,水氣開始主導,腎臟開始閉藏,陽氣衰弱,陰氣強盛,陽氣潛藏,陽脈退隱,所以選擇井穴來引導陰逆之氣,選擇滎穴來補充陽氣。所以說,冬季要取井穴和滎穴,春季不會出現流鼻血的情況。這就是其中的道理。

治療熱病,要取用五十九個穴位。頭頂有五行穴位,每行五個,用來疏散各種陽熱之邪。(中間一行是督脈的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其次兩旁是足太陽經的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再次兩旁是足少陽經的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五行總共二十五個穴位,用來疏散頭部的熱氣)。大杼(足太陽經)、膺俞(手太陰經中府穴)、缺盆(足陽明經)、背俞(足太陽經的風門穴,也叫熱府),這八個穴位用來瀉除胸中的熱邪。氣街、二里、巨虛的上廉和下廉。(都屬於足陽明經),這八個穴位用來瀉除胃中的熱邪。雲門(手太陰經)、髃骨(就是肩髃穴)、委中(足太陽經)、髓空(督脈的腰俞穴),這八個穴位用來瀉除四肢的熱邪(這裡實際上只有七個穴位)。五臟俞穴的旁邊五個穴位。(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這十個穴位用來瀉除五臟的熱邪。總共五十九個穴位(應該是五十八個),都是治療身體左右部位的熱邪。人因為受寒而轉變成熱症,是因為寒邪太過就會產生熱。(寒邪停留在體表,導致陽氣無法宣發,所以會產生熱。關於熱病的五十九個穴位,可以參考《靈樞·熱病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