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四 (29)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9)

1. 經外奇穴考

肘尖二穴,在兩肘骨尖上治瘰癧可灸七七壯。

千金翼曰治腸癰。屈兩肘尖頭骨。各灸百壯。下膿血者愈。

夾脊二穴,取法令病人合面臥伸兩手著身。以繩橫牽兩肘尖當繩下脊間。用墨點記。兩旁各開一寸半是穴。治霍亂轉筋(灸百壯)。

內踝尖二穴,在足內踝骨。尖上治下爿牙疼。腳內廉轉筋(灸七壯)

外踝尖二穴,在足外踝骨尖上治腳外廉轉筋。寒濕腳氣。(灸七壯。)

髖骨四穴,在足陽明梁丘穴兩旁。各開一寸五分。兩足共四穴治腿痛(灸七壯。)

膝眼四穴,在膝頭骨下兩旁陷中(針五分禁灸)治膝冷痛不已。

八風八穴,在足五指岐骨間。俱治腳背紅腫(針一分灸五壯)。

鬼眼四穴,在手大拇指。去爪甲角如韭葉兩指並起用帛縛之。當兩指岐縫中。治鬼魅狐惑慌惚振驚。

又二穴在兩足大指。取穴亦如在手者。治一切急魘暴絕。兼治五癇。正發時灸此四穴甚效。

鬼眼二穴,在兩腰眼宛宛中。治癆瘵(灸法見卷五傳屍勞)。

(按千金翼云治腰痛灸腰目窌在尻上約左右又云在腎俞下三寸夾脊兩旁各一寸半。以指按陷中。主治消渴。又勝玉歇曰腰痛中空穴最奇。似皆指此穴)。

兩乳二穴,在乳頭下一指許。與乳頭相直。骨間陷中婦人以乳頭垂下到處是穴男左女右灸一處。艾灶如小麥大治呃逆立止灸三壯不止者不可治。

闌門二穴,在曲骨旁三寸動脈中。治七疝奔豚。千金翼云在橫骨旁三寸。治㿗卵偏大。灸泉陰百壯即此(一日。針一寸)

囊底一穴,在陰囊十字紋中。治腎臟風瘡。小腸疝氣(灸七壯艾灶如鼠糞)。

子宮子戶二穴,子宮在關元穴左邊開中二寸。千金翼治婦人不孕漏胎腹痛灸胞門五十壯即此子戶在關元穴右邊開中二寸。千金翼治子死腹中胞衣不下。針入胞門一寸即此。

(按足少陰經氣穴。一名胞門。一名子戶。此在關元左右也大成有子宮二穴在中極旁三寸誤)。

獨陰二穴,在足第二趾下橫紋中。治乾嘔吐紅小腸疝氣。死胎胎衣不下(灸五壯)。

金鑑灸難產穴作足小指至陰。

白話文:

經外奇穴考

肘尖穴:位於兩肘關節骨頭尖端,治療瘰癧可用艾灸,每次七七四十九壯。治療腸癰,屈肘,在肘尖骨頭處各灸一百壯,排出膿血即可痊癒。

夾脊穴:病人仰臥,雙手伸直貼身,用繩子橫拉過兩肘尖,繩子下方脊柱兩旁各開一寸半處即為穴位,治療霍亂轉筋,灸一百壯。

內踝尖穴:位於足內踝骨尖端,治療下排牙痛、腳內側轉筋,灸七壯。

外踝尖穴:位於足外踝骨尖端,治療腳外側轉筋、寒濕腳氣,灸七壯。

髖骨穴:位於足陽明經梁丘穴旁各開一寸五分處,共四穴,治療腿痛,灸七壯。

膝眼穴:位於膝蓋骨下方兩旁凹陷處,可用針刺五分,禁灸,治療膝蓋冰冷疼痛。

八風穴:位於足五趾骨間,治療腳背紅腫,針刺一分,灸五壯。

鬼眼穴:位於手拇指指甲角旁,如同韭葉寬度,用布條綁住,兩指縫隙中間即為穴位,治療鬼魅、狐惑、驚慌失措、震顫。腳拇指穴位取法相同,治療各種急症昏迷、暴斃,以及五種癲癇,發病時灸此四穴效果甚佳。腰部鬼眼穴位於兩腰窩凹陷處,治療肺癆,灸法詳見卷五。 (按:千金翼記載,灸此穴可治腰痛;又說在腎俞穴下三寸、夾脊穴兩旁各一寸半處,用手指按壓凹陷處,主治消渴。勝玉歇書中也記載,治療腰痛,中空穴最有效,似皆指此穴。)

兩乳穴:位於乳頭下方一指寬處,與乳頭垂直,骨骼間的凹陷處。婦女以乳頭下垂處為穴位,男性取左側,女性取右側,灸一處,艾炷如小麥粒大小,治療呃逆,立即見效,灸三壯仍不見效者不可再灸。

闌門穴:位於曲骨穴旁三寸的動脈處,治療七種疝氣、奔豚氣。千金翼記載,位於橫骨旁三寸處,治療睾丸偏大,灸陰部一百壯(每日一次,針刺一寸)。

囊底穴:位於陰囊十字紋中間,治療腎臟風瘡、小腸疝氣,灸七壯,艾炷如鼠糞大小。

子宮、子戶穴:子宮穴位於關元穴左側開中二寸處,治療婦女不孕、漏胎、腹痛,灸胞門五十壯;子戶穴位於關元穴右側開中二寸處,治療死胎在腹中、胎盤不下,針刺胞門一寸。(按:足少陰經氣穴,一名胞門,一名子戶,此穴位於關元穴左右;大成書中記載子宮穴位於中極穴旁三寸處,有誤。)

獨陰穴:位於足第二趾下橫紋中間,治療乾嘔、吐血、小腸疝氣、死胎、胎盤不下,灸五壯。

金鑑書中記載,治療難產的穴位為足小指至陰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