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四 (2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7)

1. 十二經主客原絡

手太陰肺經原穴太淵主,手陽明大腸絡穴偏歷客

手陽明大腸原穴合谷主,手太陰肺經絡穴列缺客

足太陰脾經原穴太白主,足陽明胃經絡穴豐隆客

足陽明胃經原穴衝陽主,足太陰脾經絡穴公孫客

手少陰心經原穴神門主,手太陽小腸絡穴支正客

手太陽小腸原穴腕骨主,手少陰心經絡穴通里客

足少陰腎經原穴太谿主,足太陽膀胱絡穴飛揚客

足太陽膀胱原穴京骨主,足少陰腎經絡穴大鐘客

手少陽三焦原穴陽池主,手厥陰心包絡穴內關客

手厥陰心包原穴太陵主,手少陽三焦絡穴外關客

足厥陰肝經原穴太衝主,足少陽膽經絡穴光明客

足少陽膽經原穴丘墟主,足厥陰肝經絡穴蠡溝客

難經曰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一腧名曰原。凡治病必隨各經主客刺之。主者。原穴也。客者。絡穴也。如肺經有病。可刺本經太淵原穴。復刺大腸偏歷絡穴。余仿此。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的原穴是太淵穴,它主要負責;手陽明大腸經的絡穴是偏歷穴,它是輔助的。

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是合谷穴,它主要負責;手太陰肺經的絡穴是列缺穴,它是輔助的。

足太陰脾經的原穴是太白穴,它主要負責;足陽明胃經的絡穴是豐隆穴,它是輔助的。

足陽明胃經的原穴是衝陽穴,它主要負責;足太陰脾經的絡穴是公孫穴,它是輔助的。

手少陰心經的原穴是神門穴,它主要負責;手太陽小腸經的絡穴是支正穴,它是輔助的。

手太陽小腸經的原穴是腕骨穴,它主要負責;手少陰心經的絡穴是通里穴,它是輔助的。

足少陰腎經的原穴是太谿穴,它主要負責;足太陽膀胱經的絡穴是飛揚穴,它是輔助的。

足太陽膀胱經的原穴是京骨穴,它主要負責;足少陰腎經的絡穴是大鐘穴,它是輔助的。

手少陽三焦經的原穴是陽池穴,它主要負責;手厥陰心包經的絡穴是內關穴,它是輔助的。

手厥陰心包經的原穴是太陵穴,它主要負責;手少陽三焦經的絡穴是外關穴,它是輔助的。

足厥陰肝經的原穴是太衝穴,它主要負責;足少陽膽經的絡穴是光明穴,它是輔助的。

足少陽膽經的原穴是丘墟穴,它主要負責;足厥陰肝經的絡穴是蠡溝穴,它是輔助的。

《難經》說,三焦的氣運行於各陽經。因此設定一個穴位叫做「原穴」。凡是治療疾病,必須依照各經的主要和輔助穴位來針刺。所謂「主」的,指的是原穴;所謂「客」的,指的是絡穴。例如肺經有病,可以針刺肺經的原穴太淵穴,再針刺大腸經的絡穴偏歷穴。其餘的經脈可以仿照這個方法。

2. 藏腑募穴

中府(肺募),巨關(心募),期門(肝募),章門(脾募),京門(腎募),日月(膽募),中脘(胃募),天樞(大腸募),關元(小腸募),石門(三焦募),中極(膀胱募)

東垣曰。凡治腹之募。皆為原氣不足。從陰引陽也。若六淫客邪。及上熱下寒。筋骨皮肉血脈之病。錯取於胃之合。及諸腹之募者必危。

白話文:

中府穴(是肺的募穴),巨闕穴(是心的募穴),期門穴(是肝的募穴),章門穴(是脾的募穴),京門穴(是腎的募穴),日月穴(是膽的募穴),中脘穴(是胃的募穴),天樞穴(是大腸的募穴),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石門穴(是三焦的募穴),中極穴(是膀胱的募穴)。

李東垣說,凡是治療腹部募穴的,都是因為人體原氣不足,要從陰經引導陽氣來。如果外感風寒等邪氣、或是出現上熱下寒、或是筋骨皮膚肌肉血管等疾病,卻錯誤地取用胃經的合穴,以及其他腹部的募穴,病情一定會更加危險。

3. 臟腑腧穴

肺腧(三椎下),心腧(五椎下),肝腧(九椎下),脾腧(十一椎下),腎腧(十四椎下),厥陰腧(四椎下),膽腧(十椎下),胃腧(十二椎下),三焦腧(十三椎下),大腸腧(十六椎下),小腸腧(十八椎下),膀胱腧(十九椎下)

東垣曰。天外風寒之邪乘中而外入。在人之背上腑腧臟腧。是人之受天外風邪。亦有二說。中於陽則流於經。此病始於外寒。終歸外熱。故治風寒之邪。治其各臟之腧。

(募作膜。肉間膜係為藏氣結聚之所。故募在陰也。腧猶委輸之輸。六陰六陽之氣由之轉輸傳。送故腧在陽也)

白話文:

肺腧穴在第三胸椎下方,心腧穴在第五胸椎下方,肝腧穴在第九胸椎下方,脾腧穴在第十一胸椎下方,腎腧穴在第十四胸椎下方,厥陰腧穴在第四胸椎下方,膽腧穴在第十胸椎下方,胃腧穴在第十二胸椎下方,三焦腧穴在第十三胸椎下方,大腸腧穴在第十六胸椎下方,小腸腧穴在第十八胸椎下方,膀胱腧穴在第十九胸椎下方。

李東垣說:「外來的風寒邪氣侵襲人體,從背部的臟腑腧穴進入。這是人體感受外來風邪的途徑。這種情況有兩種說法:如果風邪侵入陽經,就會在經絡中流動,這種病最初是由外來寒邪引起,最終會轉化為體內熱症。所以,治療風寒邪氣,要治療各臟腑的腧穴。」

(募穴就像覆蓋在臟腑外面的膜,肌肉之間的膜是臟氣聚集的地方,所以募穴屬於陰經。腧穴就像是轉輸之處,六陰經和六陽經的氣由此轉輸傳送,所以腧穴屬於陽經。)

4. 八會

腑會中脘(胃募也。六腑取稟於胃。故曰腑會)

臟會章門(脾募也。五臟皆稟於脾。故曰臟會)

筋會陽陵泉(足少陽之筋結於此肝主筋。膽為之合。故曰筋會。)

髓會懸鐘(諸髓皆屬於骨。故曰髓會。人能健步。以髓會絕骨也。)

血會膈腧(穀氣由膈達於上焦化精微為血之處。故曰血會。)

骨會大椎(肩脊之骨會於此。故曰骨會。肩能任重。以骨會大椎也。)

脈會太淵(平旦脈會於此。故曰寸口者。脈之大會。)

氣會膻中。(此為三焦宗氣所居是為上氣海。故曰氣會。)

難經曰熱病在內者。取會之氣穴。

白話文:

腑的精氣匯聚於中脘穴(也是胃的募穴。六腑的精氣都由胃提供,所以說中脘穴是腑的精氣匯集之處)。

臟的精氣匯聚於章門穴(也是脾的募穴。五臟的精氣都由脾提供,所以說章門穴是臟的精氣匯集之處)。

筋的精氣匯聚於陽陵泉穴(足少陽經的筋結聚於此,肝主筋,膽和肝相合,所以說陽陵泉穴是筋的精氣匯集之處)。

髓的精氣匯聚於懸鐘穴(各處的骨髓都歸屬於骨,所以說懸鐘穴是髓的精氣匯集之處。人能健步如飛,也是因為髓的精氣匯聚於懸鐘穴)。

血的精氣匯聚於膈腧穴(水穀之氣由膈膜向上到達上焦,轉化為精微物質,成為血液的地方,所以說膈腧穴是血的精氣匯集之處)。

骨的精氣匯聚於大椎穴(肩部和脊椎的骨骼在這裡匯聚,所以說大椎穴是骨的精氣匯集之處。肩部能承受重物,也是因為骨的精氣匯聚於大椎穴)。

脈的精氣匯聚於太淵穴(早晨脈氣在這裡匯聚,所以說寸口這個地方,是脈氣的大會)。

氣的精氣匯聚於膻中穴(這裡是三焦宗氣所居之處,是上氣海,所以說膻中穴是氣的精氣匯集之處)。

《難經》說,熱病在體內的時候,要選取氣匯集的地方的穴位來治療。

5. 九門

飛門(唇也),戶門(齒也),吸門(會厭也),賁門(胃之上口),幽門(太倉下口),闌門(小腸下口),魄門(肛門也○以上難經名曰七衝門),命門(精血之門。居前陰中),氣門(溲溺之門。居前陰中。由氣化而出。故曰氣門。)

白話文:

飛門(就是嘴唇),戶門(就是牙齒),吸門(就是會厭),賁門(是胃的上口),幽門(是胃的下口),闌門(是小腸的下口),魄門(就是肛門,以上這些在《難經》裡被稱為七衝門),命門(是精血出入的門戶,位於前陰之中),氣門(是排尿的門戶,位於前陰之中,因為是由氣化作用產生,所以稱為氣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