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四 (24)
卷四 (24)
1. 督脈穴考
(背中行二十八穴)
長強(一名氣之陰郄一名□骨。靈樞謂之窮骨一名骨骶),在脊骶骨端下三分。伏地取之。督脈之𦯚。別走任脈(針三分灸三十壯)治腸風久痔。下部疳蝕。狂病驚癇。小兒。囟陷。灸尾翠骨七壯。治脫肛神良。千金作龜尾。即窮骨也
腰腧(一名背解。一名腰柱。一名腰戶。一名髓空),在二十一椎下。宛宛中。𦧔身以腹挺地。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取之(針八分。灸七壯。至三七壯)治腰脊痛足痹不仁。溫瘧汗不出。婦人經閉溺赤。
陽關,在十六椎下。坐而取之(針五分灸三壯)治膝痛。筋攣不行
命門(一名屬糶。一名精宮),在十四椎下與臍相對伏而取之或正立用杖拄地量至臍以墨點記乃用度脊間平點處是穴(針五分。灸三壯)治頭疼身熱如火腰痛骨蒸。
懸樞,在十三椎下伏而取之。(針三分。灸三壯)治腰脊強腹中積氣上下行。
脊中(一名神宗。一名脊俞),在十一椎下俯而取之。(針五分禁灸灸令人僂)治風癇癲邪。五痔積聚下痢小兒脫肛可灸三壯。
中樞,在十椎下俯而取之(針五分。禁灸。)
(按中樞穴諸書皆無。據氣穴論曰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又氣府論督脈氣所發二十八穴王注中樞在十椎下脊間故圖翼有中樞穴也)。
筋縮,在九椎下俯而取之。(針五分。灸三壯。)治癲癇驚狂脊強目上視。
至陽,在七椎下俯而取之。(針五分灸三壯。)治腰脊痛。胃中寒。羸瘦身黃寒熱脛酸。
靈臺,在六椎下俯而取之。(甲乙經無此穴出氣府論注)治氣喘不得臥。火到即愈。(灸三壯。)
神道,在五椎下俯而取之。(灸五壯禁針)治傷寒頭痛。往來痎瘧。悲愁健忘驚悸。
身柱,在三椎下俯而取之(針五分灸五壯至二七壯)治腰脊痛癲狂怒欲殺人。瘛瘲身熱。妄言見鬼。
陶道,在一椎下。俯而取之。足太陽督脈之會。(針五分。灸五壯)治痎瘧寒熱灑淅脊強頭重目瞑。恍惚不樂。
大椎(一名百勞),在脊骨第一椎上陷中一曰平肩手足三陽督脈之會。(針五分。灸髓年壯)治五勞七傷乏力痎瘧肺脹脅滿背膊拘急。
啞門(一名喑門。一名舌厭。一名舌橫),在項後入髮際五分。宛宛中仰頭取之督脈陽維之會。入系舌本。(針三分。不可深禁灸灸令人啞)治重舌不語。衄血寒熱。脊強反折。瘛瘲癲疾。
風府(一名舌本),在項後髮際上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足太陽陽維督脈之會(針三分禁灸灸之失音)治中風舌緩不語。振寒汗出半身不遂。頭痛項急。鼻衄咽痛狂欲自殺。
腦戶(一名會額),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足太陽督脈之會(針腦戶入腦立死灸令人啞)。
強間(一名大羽),在後頂後一寸半。(當作百會後三寸○針二分。灸五壯)治頭痛項強。目眩腦旋煩心。
白話文:
督脈穴考
督脈共有二十八個穴位,沿著脊椎運行:
長強穴(又名氣之陰郄、□骨、窮骨、骨骶),位於脊椎骶骨末端下三分處,俯臥取穴。它是督脈的起始穴位,另有支脈通往任脈。針刺三分,灸三十壯,可治療腸風、久痔、下部疳蝕、狂病、驚癇、小兒囟陷等症。灸尾骶骨七壯,治療脫肛效果很好。《千金要方》稱此穴為龜尾穴,即窮骨穴。
腰俞穴(又名背解、腰柱、腰戶、髓空),位於第十一椎骨下,凹陷處。俯臥,腹部貼地,兩手重疊支撐額頭,全身放鬆取穴。針刺八分,灸七壯至三七壯,可治療腰脊疼痛、足痹不仁、溫瘧汗不出、婦女經閉、尿赤等症。
陽關穴,位於第十六椎骨下,坐著取穴。針刺五分,灸三壯,可治療膝痛、筋攣不能行走。
命門穴(又名屬糶、精宮),位於第十四椎骨下,與肚臍相對。俯臥取穴,或站立,用杖拄地,量至肚臍,以墨點記下,再在脊椎同高度處尋找穴位。針刺五分,灸三壯,可治療頭痛、身熱如火、腰痛、骨蒸。
懸樞穴,位於第十三椎骨下,俯臥取穴。針刺三分,灸三壯,可治療腰脊強直、腹中積氣上下竄動。
脊中穴(又名神宗、脊俞),位於第十一椎骨下,俯臥取穴。針刺五分,禁灸,灸則會導致駝背。可治療風癇、癲癇、邪氣、五痔、積聚、下痢、小兒脫肛(可灸三壯)。
中樞穴,位於第十椎骨下,俯臥取穴。針刺五分,禁灸。(按:中樞穴諸書皆無記載,據《氣穴論》記載,背部與心臟互相牽制疼痛,治療方法與天突穴、第十椎骨及其上部經絡相同,又據《氣府論》記載,督脈之氣發於二十八穴,王注中樞穴位於第十椎骨下脊間,故圖譜中有中樞穴。)
筋縮穴,位於第九椎骨下,俯臥取穴。針刺五分,灸三壯,可治療癲癇、驚狂、脊強、目向上視。
至陽穴,位於第七椎骨下,俯臥取穴。針刺五分,灸三壯,可治療腰脊痛、胃寒、消瘦、面色萎黃、寒熱交替、脛部酸痛。
靈臺穴,位於第六椎骨下,俯臥取穴。(《甲乙經》無此穴,出自《氣府論》注。)可治療氣喘不能平臥,火到即愈。(灸三壯)
神道穴,位於第五椎骨下,俯臥取穴。(灸五壯,禁針)可治療傷寒頭痛、往來寒熱、悲愁健忘、驚悸。
身柱穴,位於第三椎骨下,俯臥取穴。針刺五分,灸五壯至二七壯,可治療腰脊疼痛、癲狂、怒欲殺人、瘛瘲、身熱、妄言、見鬼。
陶道穴,位於第一椎骨下,俯臥取穴。足太陽督脈之會穴。針刺五分,灸五壯,可治療瘧疾寒熱、灑淅、脊強、頭痛、目眩、恍惚、不樂。
大椎穴(又名百勞),位於第一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與肩平齊,足太陽、手少陽、手陽明三陽經交會穴。針刺五分,灸至適宜,可治療五勞七傷、乏力、瘧疾、肺脹、脅肋滿悶、背部拘緊疼痛。
啞門穴(又名喑門、舌厭、舌橫),位於項後髮際下五分處,凹陷處,仰頭取穴,督脈與陽維脈交會穴,與舌根相連。針刺三分,不宜過深,禁灸,灸則會導致失音。可治療舌強語澀、鼻衄、寒熱、脊強反折、瘛瘲、癲癇。
風府穴(又名舌本),位於項後髮際上約一寸處,大筋內側凹陷處,說話時肌肉會明顯隆起。足太陽、陽維、督脈交會穴。針刺三分,禁灸,灸則會導致失音。可治療中風、舌緩不語、寒戰、出汗、半身不遂、頭痛、項強、鼻衄、咽痛、狂躁欲自殺。
腦戶穴(又名會額),位於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處。足太陽督脈之會穴。(針刺腦戶入腦則致死,灸則會導致失音。)
強間穴(又名大羽),位於後頂骨後一寸半處。(相當於百會穴後三寸)針刺二分,灸五壯,可治療頭痛、項強、目眩、頭暈、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