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四 (3)
卷四 (3)
1. 周身骨部名目
巔(頂巔也),腦(頭中髓也),囟(音信。腦蓋骨也。嬰兒腦骨未合。軟而跳動之處。謂之囟門),額顱(囟前為髮際。髮際前為額顱),顏(額上曰顏。說文曰。眉目之間也),頞(音遏鼻梁。亦名下極即山根也),䪼(音拙目下為䪼),顳顬(顳。柔涉切。顬音如耳前動處蓋即俗所云兩太陽也一曰鬢骨),顑(音坎),鳩(音求顴頰間骨),頰(耳下曲處為頰),頤(音移頷中為頤),頷(音含。
腮下也),目系(目內深處脈也),目內眥(目內角也),目銳眥(目外角也),人中(唇之上。鼻之下也),齒牙(前小者曰齒。後大者曰牙),舌本(舌根也),咽(所以通飲食。居喉之後),喉(所以通呼吸居咽之前),嗌(音益喉也),會厭(在喉間。為音聲啟閉之戶),肺系(喉嚨也),頏顙(頏音杭咽顙也),頸項(頭莖之側曰頸頭莖之後曰項。又腦後曰項)天柱骨(肩骨上際。
頸骨之根也。),肩解(膂上兩角為肩解),肩胛(胛音甲。肩解下成片骨也亦名肩膊),巨骨(膺上橫骨),膺(音英胸前為膺。一曰胸兩旁高處為膺),胸中(兩乳之間也),膈(膈膜也。膈上。宗氣之所聚是為膻中),腋(脅之上際),季脅(脅下盡處短小之肋),胠(音區腋之下脅之上也),鳩尾(蔽心骨也),𩩲骭(音吉干。
即鳩尾別名),⿰牜⿱宀隹中(⿰牜⿱宀隹音杪季脅下兩旁空軟處也),脊骨(脊音即椎骨也),胂(音申。膂內曰胂夾脊。肉也),膂(呂同脊骨曰呂象形也又曰夾脊兩旁肉也),髃骨(髃音魚。端也。肩端之骨),腰骨(尻上橫骨也),腰髁(髁苦瓦反即腰骻骨。自十六椎而下。
俠脊附著之處也),腹(臍之上下皆曰腹。臍下為少腹),毛際(曲骨兩旁為毛際其動脈即足陽明之氣衝也),臚(閭盧二音。皮也。又腹前曰臚),睪(音高。陰丸也),篡(初貫。切屏翳兩筋間為篡篡內深處為下極),下極(兩陰之間。屏翳處也。即會陰穴),臀(音屯。
機後為臀尻旁大肉也),機(俠腰髖骨兩旁為機),髖(音寬。尻臀也。一曰兩股間),尻(開高切。尾骶骨也亦名窮骨),肛(音工。俗音綱。大腸門也),臑(音猱肩膊下內側對腋處高起耎白肉也),肘(手臂中節也。一曰自曲池以上為脈),臂(肘之上下皆名為臂。一曰自曲池以下為臂),腕(臂掌之交也),兌骨(手外髁也),寸口(開前後兩手動脈。
皆曰寸口),闕(手掌後動脈高起處曰關),魚際(手腕之前其肥肉隆起處形如魚者統謂之魚寸之前魚之後。曰魚際穴),大指次指(謂大指之次指即食指也。足同),小指次指(謂小指之次指即無名指也。足同),髀(音彼股也。一曰股骨),髀關(伏兔上交紋處),髀厭(捷骨之下為髀厭。
白話文:
周身骨部名稱
頭頂最高處稱為「巔」,腦袋裡面的髓質稱為「腦」,頭蓋骨尚未閉合,柔軟且會跳動的地方,嬰兒的稱為「囟門」。囟門前面,頭髮邊界的地方是「額顱」。額頭上的部分稱為「顏」,也就是眉毛和眼睛之間的區域。「頞」是指鼻樑,也叫「山根」。「䪼」是指眼睛下方的區域。「顳顬」是指耳朵前面會動的地方,俗稱「太陽穴」,也有人說是鬢骨。「顑」指的是臉頰凹陷處。「鳩」是指顴骨和臉頰之間的骨頭。「頰」是指耳朵下方彎曲的部位。「頤」是指下巴中間。「頷」是指腮幫子下方。
眼睛深處的脈絡稱為「目系」,眼睛內側的角稱為「目內眥」,眼睛外側的角稱為「目銳眥」。鼻子下方、嘴唇上方的位置稱為「人中」。前面的小牙齒稱為「齒」,後面的大牙齒稱為「牙」。舌頭的根部稱為「舌本」。「咽」是食物和水通過的地方,位於喉嚨後方。「喉」是空氣通過的地方,位於咽的前面。「嗌」是指喉嚨。「會厭」位於喉嚨中間,是控制聲音開關的結構。「肺系」是指喉嚨。「頏顙」是指咽喉。「頸項」是指頭部兩側的脖子,而頭部後方的脖子稱為「項」。肩骨上方,頸骨的根部稱為「天柱骨」。
肩胛骨上端的兩個角稱為「肩解」。「肩胛」是指肩解下方成片的骨頭,也叫「肩膊」。「巨骨」是指胸部上方的橫骨。「膺」是指胸前或胸部兩側較高的地方。「胸中」是指兩乳房之間的區域。「膈」是指膈膜。膈膜上方,宗氣聚集的地方,稱為「膻中」。「腋」是指脅(肋骨)的上方。「季脅」是指肋骨最下端短小的部分。「胠」是指腋下和脅上之間的部位。「鳩尾」是指保護心臟的骨頭。「𩩲骭」是鳩尾骨的別稱。「⿰牜⿱宀隹中」是指季脅下方兩側柔軟空的地方。
脊椎骨稱為「脊骨」。「胂」是指背部肌肉,位於脊椎兩側。「膂」也指脊椎骨和脊椎兩側的肌肉。「髃骨」是指肩部的骨頭。「腰骨」是指臀部上方的橫骨。「腰髁」是指腰部下端附著在脊椎兩側的骨頭。「腹」是指肚臍上下方的區域,肚臍下方稱為「少腹」。陰毛邊緣兩側稱為「毛際」,動脈在此處跳動,是足陽明經氣的衝要之處。「臚」是指腹部前方的皮膚,也指腹部。「睪」是指陰囊裡的睪丸。「篡」是指陰囊兩側筋之間的凹陷處。「下極」是指兩陰之間,也叫會陰穴。「臀」是指腰部後面的大塊肌肉。「機」是指腰部兩側、髖骨旁的部位。「髖」是指臀部或兩腿之間。「尻」是指尾椎骨,也叫窮骨。「肛」是指大腸的出口。
「臑」是指肩膊下方內側,腋下相對的柔軟白肉。「肘」是指手臂中間的關節。肘關節以上稱為「脈」,肘關節以下稱為「臂」。「腕」是指手臂和手掌的連接處。「兌骨」是指手腕外側突出的骨頭。「寸口」是指手腕前側兩條動脈跳動的地方。「闕」是指手掌後面動脈跳動凸起的地方。「魚際」是指手腕前方隆起的像魚的肉,寸口前面,魚際的後面,是魚際穴所在的位置。「大指次指」是指大拇指旁邊的指頭,也就是食指,腳的也相同。「小指次指」是指小拇指旁邊的指頭,也就是無名指,腳的也相同。「髀」是指大腿骨。「髀關」是指大腿前面交紋的地方。「髀厭」是指髀骨下方的部位,也就是髀樞中。「髀樞」是指髀骨下方、大腿上方,環跳穴的位置。「股」是指大腿。「伏兔」是指大腿前側膝蓋上方的肌肉隆起處。「臏」是指膝蓋骨。「膕」是指膝蓋後方彎曲的地方。「輔骨」是指膝蓋下方內外兩側的骨頭。「成骨」是指膝蓋外側突出的骨頭。「腨」是指小腿肚。「腓腸」是指小腿肚。「胻骨」是指小腿脛骨。「骭」是指小腿脛骨。「脛」是指小腿脛骨。「絕骨」是指外踝上方尖突的骨頭。「䐃」是指肌肉聚集的地方,也有人說是肘膝後方的肉塊。「髁骨」是指腳踝兩側圓形的骨頭,內側稱為「內踝」,外側稱為「外踝」,也叫踝骨,俗稱「孤拐骨」。手腕兩側圓形的骨頭,也叫「髁骨」。「跗」是指腳面。「內筋」是指腳踝內側上方,大筋的位置,約在內踝上方兩寸處。「足岐骨」是指腳大拇指根部關節後方的骨頭。「跟骨」是指腳後跟的骨頭。「覈骨」是指腳大拇指根部內側的圓骨。「踵」是指腳後跟。「踹」是指腳後跟,有時也指小腿肚。「三毛」是指腳大拇指指甲後方的部位,「三毛」後面的橫紋稱為「聚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