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三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2)

1. 任脈穴分寸歌

(腹部中行凡二十四穴)

任脈會陰兩陰間。曲骨毛際陷中捫。中極臍下四寸取三寸關元二石門。氣海臍下一寸半。陰交臍下一寸論。臍之中央號神闕。臍上一寸水分源。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各離一寸次第班。巨闕臍上六寸半。鳩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中)下寸六取。膻中正在兩乳間。膻上一寸六分起。

玉堂紫宮華蓋關(自膻中至華蓋四穴各去一寸六分。共得四寸八分)璇璣膻上。六寸四(分○舊云五寸八。誤)璣上寸六天突是。廉泉頷下骨尖會。唇下宛中承漿已。

白話文:

(腹部正中線上共有二十四個穴位)

任脈的會陰穴,位於兩陰之間。曲骨穴在陰毛邊緣的凹陷處。中極穴在肚臍下方四寸處,關元穴在肚臍下方三寸處,石門穴在關元穴下方三寸。氣海穴在肚臍下方一寸半處,陰交穴在肚臍下方一寸。肚臍的正中心叫做神闕穴。肚臍上方一寸是水分穴。下脘穴、建里穴、中脘穴、上脘穴,各相距一寸,依序排列。巨闕穴在肚臍上方六寸半處。鳩尾穴在蔽骨(劍突)下方五分處。中庭穴在膻中穴下方一寸六分處。膻中穴在兩乳頭之間。玉堂穴、紫宮穴、華蓋穴,自膻中穴起,各相距一寸六分,共四寸八分。璇璣穴在膻中穴上方六寸四分(舊說五寸八分,是錯誤的)。璇璣穴上方一寸六分是天突穴。廉泉穴在下巴下方骨頭的尖端交會處。嘴唇下方凹陷處是承漿穴。

2. 督脈穴分寸歌

(凡二十八穴。起於長強。循背至頭此歌自上及下者順也)

督脈齦交唇內鄉,兌端正在唇中央。水溝鼻下溝中索,素髎宜向鼻端詳。前後髮際尺二寸,發上五分神庭當。發上一寸上星位,二寸陷中囟會方。前頂發上三寸半,百會頂中號三陽。後頂強間至腦戶,相去各是寸半量。(自百會至腦戶共四寸五分)後發一寸風府穴,啞門發上五分藏。

項下脊骨二十一,分為三假論短長。每椎一寸四分一。(釐)上之七節如是鑲。大椎第一節上是,一椎之下陶道知。第三椎下身柱穴,五椎神道不須疑。靈臺六(椎)下至陽七(上七節自大椎穴至此。共九寸八分七釐)筋縮九椎十中樞,十一脊中穴所在。十三椎下懸樞都,命門十四居臍後。

(中七節每椎一寸六分一釐。共一尺一寸二分七釐)十六椎下陽關當,二十一節腰腧定,脊尾骨端是長強(下七節每椎一寸二分六釐共八寸八分二釐)

(以上十四經穴分寸歌。出於徐氏滑氏及靈樞經脈篇馬元臺注王肯堂經絡考等書今較正)

白話文:

督脈的穴道總共有二十八個。起點在長強穴,沿著背部向上延伸到頭部。這首歌訣從上往下描述穴道位置,是順著督脈的走向。

督脈的齦交穴在嘴唇內側,兌端穴在嘴唇的正中央。水溝穴在鼻下的人中溝中,素髎穴則在鼻尖的位置。從前額的髮際線到後方的髮際線距離是一尺二寸,從前髮際線往上五分的地方是神庭穴。再往上移一寸是上星穴,再上移兩寸在凹陷處是囟會穴。前頂穴在髮際線往上三寸半處,百會穴在頭頂正中央,也稱作三陽穴。後頂穴、強間穴到腦戶穴,彼此之間的距離都是一寸半。(從百會穴到腦戶穴總共四寸五分)後髮際線往上一寸是風府穴,啞門穴則在後髮際線上五分的地方。

頸項後方的脊骨共有二十一個,分為三段來討論長短。每一節脊椎之間相隔一寸四分一釐。上面七節脊椎都是這樣的間距。大椎穴在第一節胸椎的上方,第一節胸椎下方是陶道穴。第三節胸椎下方是身柱穴,第五節胸椎下方是神道穴。第六節胸椎下方是靈臺穴,第七節胸椎下方是至陽穴。(從大椎穴到至陽穴共有九寸八分七釐)筋縮穴在第九節胸椎下方,第十節胸椎下方是中樞穴,第十一節胸椎下方是脊中穴,第十三節胸椎下方是懸樞穴,命門穴在第十四節胸椎下方,約在肚臍正後方。

(中間的七節脊椎,每節之間相隔一寸六分一釐,總共是一尺一寸二分七釐)第十六節胸椎下方是陽關穴,第二十一節脊椎下方是腰腧穴,脊椎尾端的骨頭盡頭是長強穴。(下面七節脊椎,每節之間相隔一寸二分六釐,總共是八寸八分二釐)

(以上是十四個經穴的分寸歌,參考徐氏、滑氏的著作以及《靈樞經脈篇》,還有馬元臺的注釋、王肯堂的《經絡考》等書籍,並加以校正而成。)

3. 內景賦

(類經)

嘗計夫人生根本兮,由乎元氣。表裡陰陽兮,升降沉浮。出入運行兮,周而復始。神機氣立兮,生化無休。經絡兮行乎肌表,臟腑兮通於咽喉。喉在前,其形堅健。咽在後,其質和柔。喉通呼吸之氣,氣行五臟。咽為飲食之道,六腑源頭。氣食兮何能不亂,主宰者會厭分流。

從此兮下咽入膈,臟腑兮陰陽不侔。五臟者,肺為華蓋而上連喉管。肺之下心包所護,而君主可求此即膻中。宗氣所從,膈膜周蔽,清虛上宮。脾居膈下,中州胃同。膜聯胃左運化乃功。肝葉障於脾後,膽府附於葉東。兩腎又居脊下腰間有脈相通。主閉蟄封藏之本,為二陰天一之宗。

此屬喉之前竅精神須賴氣充。又如六腑,陽明胃先。熟腐水穀,胃脘通咽。上口稱為賁門,穀氣從而散宣。輸脾經而達肺,誠臟腑之大源。歷幽門之下口,聯小腸而盤旋。再小腸之下際,有闌門者在焉。此沁別之關隘,分清濁於後前。大腸接其右導渣,穢於大便。膀胱無上竅。

由滲泄而通泉。羨二陰之和暢,皆氣化之自然。再詳夫臟腑略備,三焦未言。號孤獨之府擅總司之權。體三才而定位,法六合而象天。上焦如霧兮,靄氤氳之天氣。中焦如漚兮,化營血之新鮮。下焦如瀆兮,主宣通乎壅滯。此所以上焦主內,而不出。下焦主出而如川。又總諸藏之所居。

隔高低之非類。求脈氣之往來,果何如而相濟。以心主之為君,朝諸經之維繫。是故怒動於心,肝從而熾。欲念方萌,腎經精沸。構難釋之苦思,枯脾中之生意。肺脈澀而氣沉,為悲憂於心內。惟脈絡有以相通,故氣得從心而至。雖諸藏之歸心,實上系之聯肺。肺氣何生,根從脾胃。

賴水穀於敖倉,化精微而為氣。氣旺則精盈,精盈則氣盛。此是化源根,坎里藏真命。雖內景之緣由,尚根苗之當究。既云兩腎之前,又曰膀胱之後。出大腸之上左,居小腸之下右。其中果何所藏,蓄坎離之交妒。為生氣之海,為元陽之竇闢精血於子宮,司人生之夭壽。稱命門者是也。

號天根者非謬。使能知地下有雷聲,方悟得春光彌宇宙。

白話文:

生命的根本在於元氣,體內陰陽相互作用,氣的升降沉浮,出入運行,周而復始,神氣運轉,生化不停。經絡在肌肉表面運行,臟腑與咽喉相通。喉在前面,形狀堅硬,咽在後面,質地柔軟。喉通呼吸之氣,氣能運行到五臟;咽是飲食的通道,是六腑的源頭。氣和食物如果不能正常運作,就會紊亂,所以需要會厭來分流。

食物從此進入咽喉,再往下到膈膜,臟腑陰陽作用不盡相同。五臟中,肺像華蓋一樣覆蓋在上面,與喉管相連。肺的下面由心包保護,心包可以保護君主(心),即膻中穴所在。宗氣從這裡發出,膈膜在周圍遮蔽,這裡屬於清虛的上部。脾在膈膜之下,與胃同屬中焦。膈膜連著胃的左邊,負責運化。肝臟在脾臟後面遮擋,膽腑附著在肝臟的東邊。兩腎在脊柱下腰部,有脈絡相通。腎臟負責閉藏和封藏,是二陰(腎)和天一(元氣)的根源。

以上講的是喉的前方竅道,精神需要依靠氣來充養。再說六腑,陽明胃最先開始運作。胃能將水穀腐熟消化,胃脘與咽喉相通。胃的上口稱為賁門,穀氣從這裡散發出來,通過脾經到達肺部,是臟腑的大源頭。經過幽門往下,連著小腸盤旋。再到小腸的下端,有闌門存在。這裡是區分清濁的關隘,將清濁分別排出。大腸接著小腸的右側,將食物殘渣導向大便。膀胱沒有上竅。通過滲泄將液體排出。羨慕二陰的和暢通達,都是氣化自然運作的結果。再詳細說一下臟腑,雖然說得比較全面了,但是三焦還沒有說到。三焦被稱為孤獨的府邸,負責總司全身的功能。三焦效法天地人三才而定位,又效法六合而象徵天道。上焦如同霧氣,彌漫著溫潤的氣體。中焦如同水泡,將營血化成新鮮的血液。下焦如同溝渠,負責疏通壅塞之物。所以上焦主內,不向外散發;下焦主出,如同河流一樣流淌。三焦總括所有臟腑的居所。

它們之間有高有低,功能各異。探求脈氣的往來,如何相互配合。以心為主導,統領各經脈的聯繫。所以當人生氣時,心火妄動,肝氣也會隨之旺盛。當慾念萌發時,腎經精氣也跟著沸騰。如果陷入難以擺脫的苦惱思緒,就會耗損脾的生機。肺脈變得澀滯,氣也跟著下沉,是因為內心悲傷憂愁的緣故。因為脈絡相互連通,所以氣才能從心到達各處。雖然各臟腑都歸屬於心,實際上又都與肺相連。肺氣從何而來?根源在於脾胃。

依靠脾胃將水穀消化,化為精微物質,產生氣。氣旺盛,則精血充足;精血充足,則氣更旺盛。這就是化生之源,腎精的根本,也是生命的真諦。雖然說的是內景,但應該追溯到根苗。既然說兩腎之前,又說膀胱之後,大腸的左邊上面,小腸的右邊下面。那麼中間到底藏著什麼?蘊藏著坎離(陰陽)相互交織。是生氣的海洋,是元陽的門戶,孕育精血於子宮,主宰人生的壽命。所說的命門就是指這裡。

稱作天根也是沒有錯的。如果能夠理解地下雷聲的奧秘,就能領悟到春天陽光充滿宇宙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