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三 (10)
卷三 (10)
1. 足太陰脾經穴分寸歌
(從足至腹。左右四十二穴)
大指內側脾隱白。節後陷中求大都。太白內側核骨下。節後一寸公孫呼。商丘內踝微前陷。踝上三寸三陰交。再上三寸漏谷是。膝下五寸地機朝。膝下內側陰陵泉。血海膝臏上內廉。箕門穴在魚腹上。動脈應手越筋間衝門橫骨兩端動。府舍再上七分看。腹結府舍上三寸。(腹結穴在衝門上三寸七分。
大橫下一寸三分)大橫臍旁三寸半。腹哀巨闕旁六寸。食竇乳邊寸半算。天谿胸鄉周榮貫相去一寸六分同(自食竇至周榮左右八穴。各去一寸六分開中六寸)大包腋下有六寸。季脅中間大絡通。
白話文:
(從腳到腹部,左右兩側共四十二個穴位)
腳大拇指內側的脾經穴位叫做隱白。在腳大拇指第一節骨頭後方的凹陷處是穴位大都。太白穴位於腳內側,核骨(腳掌骨)下方。腳踝內側骨頭第一節後方一寸處是公孫穴。商丘穴在內踝骨稍微前方凹陷處。內踝骨上方三寸處是三陰交穴。再往上三寸是漏谷穴。膝蓋下方五寸處是地機穴。膝蓋內側下方是陰陵泉穴。血海穴位於膝蓋骨上內側邊緣。箕門穴在鼠蹊部,大腿像魚肚子的位置,動脈可以摸到的地方,越過筋脈之間。衝門穴在橫骨兩端的動脈處。府舍穴在衝門穴上方七分的地方。腹結穴在府舍穴上方三寸(腹結穴在衝門穴上方三寸七分,大橫穴下方一寸三分)。大橫穴在肚臍旁三寸半處。腹哀穴在胸骨下方巨闕穴旁六寸處。食竇穴在乳房旁邊一寸半的地方。天谿穴、胸鄉穴和周榮穴,這三個穴位彼此相距一寸六分(從食竇穴到周榮穴左右各有八個穴位,各相隔一寸六分,中間相隔六寸)。大包穴在腋下六寸處。季脅中間是大絡穴。
2. 手少陰心經穴分寸歌
(從胸至手。左右十八穴)
少陰心起極泉穴。腋下筋間動引胸青靈肘上三寸取。少海屈肘五分供。靈道掌後一寸半。通里腕後一寸蹤。陰郄腕後方半寸。神門掌後銳骨隆。少府小指本節末。小指內側取少衝。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從胸部到手臂,左右兩邊各有十八個穴道。
手少陰心經的起點是極泉穴,位於腋下筋脈之間,按壓時會有牽引胸部的感覺。青靈穴在手肘上方三寸處。少海穴在彎曲手肘時,肘彎橫紋末端。靈道穴在手掌後方一寸半處。通里穴在手腕後方一寸處。陰郄穴在手腕後方半寸處。神門穴在手掌後方的銳骨隆起處。少府穴在小指本節骨的末端。少衝穴在小指內側的指甲邊緣。
3. 手太陽小腸經穴分寸歌
(從手至頭。左右三十八穴)
小指端外為少澤。前谷節前看外側。節後橫紋取後谿。腕骨腕前骨陷側。陽谷銳骨下陷處。腕上一寸名養老支正腕後量五寸。小海肘端五分好。肩貞肩端後陷中。臑腧大骨下陷考。天宗肩大骨下陷。秉風肩上舉有空。曲垣肩中曲胛里。外腧胛上一寸從。(肩)中腧大椎旁二寸。
天窗頰下動脈詳。天容耳下曲頰後。顴髎面頄銳骨量。聽宮耳內如珠子。俱屬小腸手太陽。
白話文:
(從手到頭,左右兩邊共有三十八個穴位)
小指外側末端是少澤穴。前谷穴在手掌與手指交界處的關節前面,靠近外側。後谿穴在關節後的橫紋處取穴。腕骨穴在手腕前面骨頭凹陷的地方。陽谷穴在銳骨下方凹陷處。養老穴在手腕上一寸的位置。支正穴在手腕後量起五寸的位置。小海穴在手肘末端五分的地方。肩貞穴在肩膀末端後面凹陷處。臑腧穴在大骨頭下方的凹陷處找。天宗穴在肩胛大骨凹陷處。秉風穴在肩膀上方舉起時出現的空隙處。曲垣穴在肩膀中間彎曲的肩胛骨內側。肩外俞穴在肩胛骨上一寸的地方。肩中俞穴在大椎穴旁開兩寸的位置。
天窗穴在臉頰下方,動脈跳動的地方。天容穴在耳朵下方彎曲的臉頰後面。顴髎穴在面部顴骨銳突處量取。聽宮穴在耳朵內部,像珠子一樣的位置。這些都屬於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
4. 足太陽膀胱經穴分寸歌
(從頭至足。靈樞經脈篇馬氏注止有一百二十六穴。今較正得左右一百三十四穴)
足太陽兮膀胱經。目眥內角始睛明。眉頭陷中取攢竹。額下眉衝動脈輕。曲差神庭旁寸半。五處挨排列上星(上星旁一寸半)。承(光)通(天)絡卻玉枕穴。後循一寸五分行。天柱項後髮際內。大筋外廉之陷中。自此脊中開二寸。第一大杼二風門。三椎肺腧厥陰四心。五督六膈七論。
肝九膽十脾十一胃腧十二椎下捫。十三三焦十四腎。氣海腧在十五究。大腸腧當十六椎。關元腧穴十七記。十八椎下小腸腧。十九椎邊號膀胱。中膂內腧二十椎。白環二十一椎當。上次髎與中下髎。腰骻骨下八空昭(十六椎至十八椎處俠脊高起之骨名腰髎骨)。會陽陰尾尻骨旁。背部二行諸穴了。
又開脊中三寸半。第二椎下為附分。三椎魄戶四膏肓。五椎之下神堂欣。噫嘻六椎膈關七。魂門第九陽綱十。十一意舍脾相應。十二胃倉穴推循。十三肓門正坐取。十四志室不須論。十九胞肓艹秩邊。背部三行諸穴勻。承扶臀下陰紋處。下行六寸是殷門。浮郄斜上殷一寸。委陽還下並殷門。
委中膝。膕約紋里。膕下三寸尋合陽。承筋腳跟上七寸。穴在腨腸之中央。承山腿肚分肉間。外踝七寸上飛揚。跗陽外踝上三寸。崑崙外跟陷中詳。跟下僕參拱足取。陽蹺(即申脈)踝下五分張。金門申脈下一寸。京骨外側大骨當。束骨本節後陷中。通谷節前陷中量。至陰井出小指端。
外側爪甲角之旁。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從眼內角的睛明穴開始。接著在眉頭凹陷處取攢竹穴,額頭下方的眉衝穴輕輕摸到動脈跳動。曲差穴在神庭穴旁邊一寸半,然後排列著五處、上星穴(上星穴旁一寸半)。接著是承光、通天、絡卻、玉枕穴,然後向下循行一寸五分。天柱穴在頸後髮際內,大筋外側的凹陷處。從這裡開始,沿著脊椎兩旁各二寸,第一椎下是大杼穴,第二椎下是風門穴,第三椎下是肺俞穴,第四椎下是厥陰俞穴,第五椎下是心俞穴,第六椎下是督俞穴,第七椎下是膈俞穴,第八椎下是肝俞穴,第九椎下是膽俞穴,第十椎下是脾俞穴,第十一椎下是胃俞穴,第十二椎下觸摸。第十三椎下是三焦俞穴,第十四椎下是腎俞穴,第十五椎下是氣海俞穴,第十六椎下是大腸俞穴,第十七椎下是關元俞穴,第十八椎下是小腸俞穴,第十九椎邊是膀胱俞穴,第二十椎下是中膂內俞穴,第二十一椎下是白環俞穴。接著是上髎、中髎、下髎穴,腰部胯骨下的八個空隙(從第十六椎到第十八椎,靠近脊椎突出的骨頭叫做腰髎骨)。會陽穴在尾椎骨旁邊,背部兩側的穴位就這樣結束了。
再從脊椎中心向外三寸半處,第二椎下是附分穴,第三椎下是魄戶穴,第四椎下是膏肓穴,第五椎下是神堂穴,第六椎下是譩譆穴,第七椎下是膈關穴,第九椎下是魂門穴,第十椎下是陽綱穴,第十一椎下是意舍穴,與脾臟相對應,第十二椎下是胃倉穴,第十三椎下是肓門穴,要正坐著取穴,第十四椎下是志室穴,第十九椎下是胞肓穴和秩邊穴,背部三行的穴位均勻分布。承扶穴在臀部下方的陰紋處,向下六寸是殷門穴,浮郄穴在殷門穴斜上方一寸,委陽穴還要在殷門穴下方。
委中穴在膝蓋後面的橫紋中心,膝蓋下方三寸處是合陽穴。承筋穴在腳跟上方七寸,在小腿肚的中央。承山穴在小腿肚分開的肌肉之間,飛揚穴在外踝上方七寸。跗陽穴在外踝上方三寸,崑崙穴在外腳跟的凹陷處。跟骨下方取僕參穴,陽蹺穴(即申脈穴)在腳踝下方五分。金門穴在申脈穴下方一寸,京骨穴在外腳的大骨頭旁。束骨穴在腳趾本節後方的凹陷處,通谷穴在腳趾本節前方的凹陷處。最後是至陰穴,在小腳趾外側指甲角的旁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