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十 (4)
卷十 (4)
1. 小兒針(針用毫針,艾炷如小麥,或雀糞大)
《寶鑒》曰:『急慢驚風,灸前項。若不愈,灸攢竹,人中各三壯。』或謂急驚屬肝,慢驚屬脾,《寶鑒》不分。灸前頂,攢竹二穴,俱太陽、督脈,未詳其義。
小兒慢驚風,灸尺澤各七壯。初生小兒,臍風撮口,灸然谷三壯,或針三分,不見血,立效。小兒癲癇、癥瘕、脊強互相引,灸長強三十壯。小兒癲癇驚風,目眩,灸神庭一穴七壯。小兒風癇,先屈手指如數物,乃發也,灸鼻柱直髮際宛宛中三壯。小兒驚癇,先驚怖啼叫乃發,灸後頂上旋毛中三壯,兩耳後青絲脈。
小兒癖氣久不消,灸章門各七壯,臍後脊中灸二七壯。小兒脅下滿,瀉痢體重,四肢不收,痃癖積聚,腹痛不嗜食,痎瘧寒熱,又治腹脹引背,食飲多,漸漸黃瘦,灸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七壯。小兒黃疸,灸三壯。小兒疳瘦脫肛,體瘦渴飲,形容瘦瘁,諸方不瘥,灸尾閭骨上三寸陷中三壯,兼三伏內,用楊湯水浴之,正午時灸。自灸之後,用帛子拭,見有疳蟲隨汗出,此法神效。
小兒身羸瘦,賁豚腹脹,四肢懈惰,肩背不舉,灸章門。小兒吐乳汁,灸中庭一壯。小兒脫肛瀉血,秋深不效,灸龜尾一壯。脫肛,灸臍中三壯;《千金》云:『隨年壯。』脫肛久不瘥及風癇中風,角弓反張,多哭,語言不擇,發無時節,甚則吐涎沫,灸百會七壯。
白話文:
小兒針灸(用細針,艾炷像小麥或麻雀糞便大小)
《寶鑒》說:「急性或慢性驚風,灸前額部位。如果沒好轉,就灸攢竹穴、人中穴,各灸三壯。」有人說急性驚風屬於肝,慢性驚風屬於脾,《寶鑒》沒有區分。灸前頂穴、攢竹穴這兩個穴位,都屬於太陽經和督脈,不清楚其中的道理。
小兒慢性驚風,灸尺澤穴,各灸七壯。剛出生的嬰兒,臍風導致嘴巴緊閉,灸然谷穴三壯,或針刺三分深,不見血,就能立即見效。小兒癲癇、腹部腫塊、脊背僵硬互相牽引,灸長強穴三十壯。小兒癲癇驚風,頭暈目眩,灸神庭穴,灸七壯。小兒風癇,發作前會先彎曲手指像在數東西,然後才發作,灸鼻柱直上髮際正中間,灸三壯。小兒驚癇,發作前會先驚恐啼哭,然後才發作,灸後腦勺上的髮旋中心,灸三壯,並在兩耳後青筋處點刺放血。
小兒腹部痞塊久久不消,灸章門穴,各灸七壯,並在肚臍後脊椎中間灸十四壯。小兒脅下脹滿,腹瀉,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腹部痞塊積聚,肚子痛不想吃東西,瘧疾寒熱交替,也治療腹脹牽引到背部,飲食過多,逐漸消瘦發黃,灸第十一椎骨下兩旁,相距各一寸五分,灸七壯。小兒黃疸,灸三壯。小兒疳積消瘦脫肛,身體消瘦口渴,形容枯槁,各種治療方法都無效,灸尾骨上方三寸凹陷處三壯,並在三伏天內,用楊樹枝煮水洗澡,正午時灸。自從灸過之後,用布擦拭,可以看到有疳蟲隨著汗液排出,這種方法非常有效。
小兒身體虛弱消瘦,腹部脹滿,四肢無力,肩膀背部抬不起來,灸章門穴。小兒吐奶,灸中庭穴一壯。小兒脫肛出血,秋季治療效果不佳,灸龜尾穴一壯。脫肛,灸肚臍中央三壯;《千金方》說:「隨著年齡增加灸壯數。」脫肛久治不癒,以及風癇、中風,身體反弓,經常哭鬧,說話語無倫次,發作時間不固定,嚴重時會吐口水,灸百會穴七壯。
2. 戒逆針灸(無病而先針灸曰逆)
小兒新生,無病不可逆針灸之,如逆針灸,則忍痛動其五臟,因善成癇。河洛關中,土地多寒,兒喜成痓,其生兒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吳蜀地溫,無此疾也。古方既傳之,今人不分南北灸之,多害小兒也。所以田舍小兒,任其自然,得無橫夭也。
流珠:只一點紅色。主膈熱,三焦不和,飲食所傷,欲吐瀉,腸鳴自利,煩躁啼哭。宜消食,補脾胃。
環珠:較流珠差大。主脾虛停食,胸腹脹滿,煩渴發熱。宜健脾胃,消食調氣。
長珠:一頭大,一頭尖。主脾傷飲食,積滯腹痛,寒熱不食。宜消食健胃。
來蛇:下頭粗大。主脾胃濕熱,中脘不利,乾嘔不食,是疳邪內作。宜克食,健補脾胃。
去蛇:上頭粗大。主脾虛冷積,吐瀉煩渴,氣短神困,多睡不食。宜健脾胃,消積,先止吐瀉。
弓反裡彎向中指:主感寒熱邪氣,頭目皆重,心神驚悸,倦怠,四肢稍冷,小便赤色,咳嗽吐逆。宜發汗逐驚,退心火,推脾摩肺。
弓反外彎向大指:主痰熱,心神恍惚作熱,夾驚夾食,風癇。凡紋向內者吉,向外者凶。
槍形:主風熱,發痰作搐。
針形:主心肝熱極生風,驚悸頓悶,困倦不食,痰盛發搐。又曰:『懸針,主瀉痢。』
魚骨:主驚痰發熱,甚則痰盛發搐,或不食,乃肝盛克脾,宜逐驚。或吐痰下痰,再補脾制脾。
魚刺:初關主驚,氣關主疳,命關主虛,難治。
水字:主驚風食積,煩躁頓悶少食,夜啼,痰盛,口噤搐搦,此脾虛積滯,木克土也。又曰:『水字,肺疾也,謂驚風入肺也。』
乙字:初關主肝驚,二關主急驚,三關主慢驚脾風。
曲蟲:肝病甚也。
如環:腎有毒也。
曲向裡:主氣疳。
曲向外:主風疳。
斜向右:主傷寒。
斜向左:主傷風。
長蟲:主傷冷。
虯文:心蟲動也。
透關射指:向裡為射指。主驚風,痰熱聚於胸膈,乃脾肺損傷,痰邪乘聚。宜清脾肺,化痰涎。
透關射甲:向外為射甲。主驚風惡症,受驚傳於經絡。風熱發生,十死一生。
勾脈:主傷寒。
◎懷娠:
懷娠之後,必須飲食有常,起居自若,使神全氣和,則胎常安,生子必偉。最忌食熱毒等物,庶生兒免有臍突瘡癰。
白話文:
新生兒若無病痛,不可逆行針灸,否則會造成疼痛,損傷五臟,導致癲癇。關中地區氣候寒冷,嬰兒容易患痓(一種抽搐症),因此當地習俗常在嬰兒出生三日內進行針灸預防。但吳蜀地區氣候溫暖,並無此疾,古方雖有記載此法,但現代人卻不分南北皆行此法,反而傷害許多嬰兒。因此,鄉下孩子多能順其自然,免於夭折。
流珠:僅一點紅色,表示膈熱、三焦不和、飲食傷損,伴隨嘔吐、腹瀉、腸鳴、腹瀉、煩躁哭鬧。需消食,補益脾胃。
環珠:比流珠稍大,表示脾虛停食,胸腹脹滿、煩渴發熱。需健脾胃,消食調氣。
長珠:一頭大一頭尖,表示脾受飲食損傷,積滯腹痛,寒熱交加,不思飲食。需消食健胃。
來蛇:下端粗大,表示脾胃濕熱,中脘不適,乾嘔不食,是疳邪(一種小兒疾病)內侵。需消食,健補脾胃。
去蛇:上端粗大,表示脾虛寒積,吐瀉煩渴,氣短乏力,嗜睡不食。需健脾胃,消積,先止吐瀉。
弓形紋路內彎向中指:表示感受寒熱邪氣,頭昏眼花,心神驚悸,倦怠,四肢稍冷,小便赤色,咳嗽嘔吐。需發汗解表,安神退熱,推拿脾經和肺經。
弓形紋路外彎向大拇指:表示痰熱,心神恍惚煩躁,夾雜驚恐和飲食不適,可能為風癇。紋路向內為吉,向外為凶。
槍形:表示風熱,痰盛抽搐。
針形:表示心肝熱極生風,驚悸胸悶,倦怠不食,痰盛抽搐。也指瀉痢。
魚骨形:表示驚痰發熱,嚴重者痰盛抽搐,或不食,乃肝氣過盛克脾,需鎮驚。可先吐痰瀉痰,再補益脾胃。
魚刺形:初關主驚,氣關主疳,命關主虛,難以治療。
水字形:表示驚風食積,煩躁胸悶少食,夜啼,痰盛,口噤抽搐,這是脾虛積滯,木克土的表現。也指肺疾,驚風入肺。
乙字形:初關主肝驚,二關主急驚,三關主慢驚脾風。
曲蟲形:表示肝病嚴重。
如環形:腎臟有毒。
曲線向內:表示氣疳。
曲線向外:表示風疳。
斜線向右:表示傷寒。
斜線向左:表示傷風。
長蟲形:表示傷冷。
虯紋形:心蟲(心臟病)活動。
透關射指(紋路向內):表示驚風,痰熱積聚胸膈,乃脾肺受損,痰邪乘虛而入。需清利脾肺,化痰。
透關射甲(紋路向外):表示驚風惡症,受驚傳於經絡,風熱並發,凶險難治,十死一生。
勾脈形:表示傷寒。
懷孕期間:懷孕後,飲食起居要規律,保持身心平和,則胎兒安穩,生下的孩子必健康。最忌食辛辣熱毒之物,以免新生兒患臍突瘡癰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