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九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九 (13)

1. 東垣針法(《聚英》)

經曰:「陰病在陽者,當從陽引陰,必須先去絡脈經隧之血。」若陰中火旺,上騰於天,致六陽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臟之血絡,引而下行,天氣降下,則下寒之病自去矣。慎勿獨瀉其六陽,此病陽亢,乃陰火之邪滋之,只去陰火,只損脈絡經隧之邪,勿誤也。陽病在陰者,當從陰引陽,是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

又曰:「飲食失節,又勞役形質,陰火乘於坤土之中,致穀氣、榮氣、清氣、胃氣、元氣不得上升,滋於六腑之陽氣,是五陽之氣先絕於外。」外者天也,下流伏於坤土陰火之中,皆先由喜怒悲憂恐為五賊所傷,而後胃氣不行,勞役飲食不節繼之,則元氣乃傷,當從胃合三里穴中,推而揚之,以伸元氣,故曰從陰引陽。

若元氣愈不足,治在腹上諸腑之募穴,若傳在五臟,為九竅不通,隨各竅之病,治其各臟之募穴於腹,故曰五臟不平,乃六腑元氣閉塞之所生也。又曰:「五臟不和,九竅不通,皆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故曰陽不勝其陰。」凡治腹之募,皆為元氣不足,從陰引陽,勿誤也。若錯補四末之俞,錯瀉四末之滎,錯瀉者,差尤甚矣。

按歧伯所說,只取穴於天上。天上者,人之背上五臟六腑之俞,不當瀉而瀉,豈有生者乎?興言及此,寒心切骨,若六淫客邪,及上熱下寒,筋骨皮肉血脈之病,錯取穴於胃之合,及諸腹之募者,必危。亦歧伯之言,下工豈可不慎哉!』

東垣曰:『三焦元氣衰王。《黃帝針經》云:「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傾,目為之瞑。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結。下氣不足,則為痿厥心悶,補足外踝,留之。」』

東垣曰:『一富者前陰臊臭,又因連日飲酒,腹中不和,求先師治之,曰:「夫前陰足厥陰之脈絡,循陰器出其挺。凡臭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為五臭,入肝為臊,此其一也。當於肝經中瀉行間,是治其本;後於心經中瀉少衝,乃治其標。」』

白話文:

東垣針法(《聚英》)

經書上說:「陰病在陽經者,應該從陽經引導陰氣,必須先去除經絡血管中的瘀血。」如果陰中火旺盛,上衝於頭面,導致六陽經脈反而不衰弱,反而氣血充盈,就要先去除五臟的瘀血,引導其向下運行,天之陽氣下降,則下焦寒症自然就會消失了。要謹慎,不要只瀉六陽經,這種病症是陽氣亢盛,是陰火邪氣滋生的結果,只要去除陰火,只疏通脈絡經隧中的邪氣就可以了,不要弄錯了。陽病在陰經者,應該從陰經引導陽氣,這是因為水穀寒熱之邪侵犯人體,就會傷害六腑。

經書又說:「飲食失節,又過度勞累,陰火乘據於脾胃,導致穀氣、榮氣、清氣、胃氣、元氣都無法上升,反而滋生六腑的陽氣,導致五陽之氣先衰弱於外。」外,指天;下流伏於脾胃陰火之中,都是因為喜怒悲憂恐等情志受到損傷,之後胃氣運化失常,勞役和飲食不節制加重病情,則元氣受損,應該從胃經的合穴——足三里穴入手,推動元氣上升,所以說要從陰引陽。

如果元氣更加不足,就要治療腹部諸腑的募穴;如果病邪傳到五臟,造成九竅不通,就要根據各個竅位的病症,治療各臟腑的募穴(位於腹部),所以說五臟不調,是六腑元氣閉塞所引起的。經書又說:「五臟不和,九竅不通,都是因為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所以說陽氣不能勝過陰氣。」凡是治療腹部募穴,都是因為元氣不足,從陰引陽,不要弄錯了。如果錯誤地補四肢末端的俞穴,錯誤地瀉四肢末端的滎穴,錯誤瀉法,病情會更加嚴重。

按照歧伯的說法,只能取穴於人體背部(天上)。天上,指的是人體背部五臟六腑的俞穴,不應該瀉而瀉,豈能讓人活下去呢?想到這裡,就感到心寒徹骨。如果遇到六淫客邪侵犯,或上熱下寒,筋骨皮肉血脈疾病,錯誤地取穴於胃的合穴和腹部諸募穴,必然危險。這也是歧伯的說法,針灸治療的後繼者怎能不謹慎呢!

東垣說:「三焦元氣衰弱。《黃帝內經·靈樞》說:『上氣不足,則腦部感覺不滿,耳朵會耳鳴,頭會暈眩,眼睛會昏花;中氣不足,則大小便異常,腸道會便秘;下氣不足,則會出現下肢痿弱、厥逆、心悶,要補足外踝穴的氣血,並使其氣血留駐。』」

東垣說:「有個富人前陰臊臭,又因為連日飲酒,腹部不適,求我老師治療,老師說:『前陰屬於足厥陰肝經的循行路線,經脈循行陰部。凡是臭味,都是心臟所主管的,散佈到五臟六腑形成五種臭味,入肝則為臊臭,這是其一。應該在肝經上瀉行間穴,這是治療本病;然後在心經上瀉少衝穴,這是治療標證。』」

2. 名醫治法(《聚英》)

3. 瘡毒

《原病式》曰:『凡人初覺發背,背欲結未結,赤熱腫痛,先用濕紙復其上,立候之,其紙先乾處,即是結,癰頭也。取大蒜切成片,如三銅錢厚,安於頭上,用大艾炷灸三壯,即換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時,方住。最要早覺早灸,若一日二日,十灸七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日六日,三四活。

過七日,則不可灸。若有十數頭作一處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鋪其上,聚艾於蒜餅上燒之,亦能活也。若背上初發赤腫一片,中間有一片黃米頭子,便用獨蒜切去兩頭,取中間半寸厚,安於瘡上,用艾灸十四壯,多至四十九壯。』又曰:『痛者灸至不痛而止,謂先及其未㿉,所以痛,次及將㿉,所以不痛也。

不痛灸至痛而止,謂先及其㿉,所以不痛,次及良肉,所以痛也。此癰疽初發之治也。若諸瘡患久成漏者,常有膿水不絕,其膿不臭,內無歹肉,尤宜用附子浸透,切作大片,厚二三分,於瘡上著艾灸之,仍服內托之藥。隔三二日再灸之,不五七次,自然肌肉長滿矣。

至有膿水惡物,漸潰根深者,郭氏治用白面、硫黃、大蒜三物一處搗爛,看瘡大小,捻作餅子,厚約三分,於瘡上用艾灸二十一壯,一灸一易餅子,後四五日,方用翠霞錠子,並信效錠子,互相用之,紝入瘡內,歹肉盡去,好肉長平,然後外貼收斂之藥,內服應病之劑,調理即瘥矣。』

白話文:

《原病式》說:「凡是人剛開始感覺背部要長疔瘡,背部紅腫熱痛,但還沒完全形成硬塊時,先用濕紙敷在上面,然後觀察,紙先乾的地方,就是疔瘡會結成硬塊的地方,也就是瘡頭。取大蒜切成約三個銅錢厚的薄片,放在瘡頭上,用大的艾絨柱灸三壯,然後換一片蒜片,如果感覺疼痛,就灸到不痛為止;如果感覺不痛,就灸到痛時才停止。最重要的是要早點發現早點灸,如果發病一兩天就灸,十個有七個能好;如果三四天才灸,大概能好六七個;如果五六天才灸,能好的就只有三四個。

如果超過七天,就不適合用灸了。如果長了十幾個瘡頭聚在一起,就將大蒜搗成泥狀,做成薄餅敷在上面,再將艾絨聚在蒜餅上燒,也能治好。如果背部剛開始出現一片紅腫,中間有一個像黃米粒大小的瘡頭,就用獨頭蒜切去兩頭,取中間約半寸厚的蒜片,放在瘡上,用艾灸十四壯,最多可灸到四十九壯。」《原病式》又說:「覺得痛的時候灸到不痛就停止,是因為先灸到還沒發病的部位,所以會痛;接著灸到將要發病的部位,所以就不痛了。

覺得不痛的時候灸到痛就停止,是因為先灸到已經發病的部位,所以不痛;接著灸到好的肌肉,所以就會痛。這是治療癰疽初期的做法。如果各種瘡患時間久了,形成漏管,常常有膿水不斷流出,但膿水不臭,裡面也沒有壞死的組織,特別適合用浸泡過附子的切片,切成約二三分厚的薄片,敷在瘡上用艾灸,同時服用內服藥。隔兩三天再灸一次,不用五到七次,自然肌肉就會長滿了。

至於有膿水、惡臭物,瘡根越來越深的,郭氏的治療方法是用白麵粉、硫磺、大蒜三種東西一起搗爛,依照瘡的大小,捏成約三分厚的餅狀,敷在瘡上用艾灸二十一壯,每次灸完就換新的藥餅,四五天後,再用翠霞錠子和信效錠子交互使用,塞入瘡內,讓壞肉完全清除,好肉長平,然後外敷收斂的藥,內服對症的藥,調理一下就會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