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九 (12)
卷九 (12)
1. 東垣針法(《聚英》)
東垣曰:『《黃帝針經》:「胃病者,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三里以補之。」脾胃虛弱,感濕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氣衝,以三稜針出血,若汗不減、不止者,於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禁酒,忌濕面。』
東垣曰:『《黃帝針經》云:「從下上者,引而去之。上氣不足,推而揚之。」蓋上氣者,心肺上焦之氣,陽病在陰,從陰引陽,去其邪氣於腠理皮毛也。又云:「視前痛者,當先取之。」是先以繆刺,瀉其經絡之壅者,為血凝而不流,故先去之,而治他病。』
東垣曰:『胃氣下溜,五臟氣皆亂,其為病互相出見。黃帝曰:「五亂刺之有道乎?」歧伯曰:「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謂身寶。」帝曰:「願聞其道!」歧伯曰:「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心主之俞:神門、大陵,同精導氣,以復其本位。氣在於肺者,取之手太陰滎、俞:魚際、太淵。
成痿者以導濕熱,引胃氣出陽道,不令濕土克腎,其穴在太谿。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里、章門、中脘。因足太陰虛者,於募穴中導引之,於穴中有一說,腑俞去腑病也。胃虛而致太陰無所稟者,於足陽明之募穴中引導之,如氣逆為霍亂者,取三里,氣下乃止,不下復治。氣在於頭,取之天柱、大杼。
不足,取之足太陽滎、俞:通谷、束骨。先取天柱、大杼,不補不瀉,以導氣而已。取足太陽膀胱經中,不補不瀉,深取通谷、束骨,丁心火,己脾土穴,以引導去之。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取其手足陽明之滎、俞:二間、三間,深取之;內庭、陷谷,深取之。視其足臂之血絡盡取之,後治其痿厥,皆不補不瀉,從陰深取,引而上之。
上者出也,去也。皆陰火有餘,陽氣不足,伏匿於地中者,榮血也。當從陰引陽,先於地中升舉陽氣,次瀉陰火,乃導氣同精之法。」帝曰:「補瀉奈何?」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餘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問,請著之玉版,命曰治亂也。
」』
東垣曰:『陰病治陽,陽病治陰。陰陽應象論云:「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陰病治陽,陽病治陰,定其血脈,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導引之。」夫陰病在陽者,是天外風寒之邪,乘中而外入,在人之背上腑俞、臟俞。是人之受天外客邪,亦有二說。中於陽則流於經,此病始於外寒,終歸外熱,故以治風寒之邪,治其各臟之俞,非止風寒而已。六淫濕暑燥火。
皆五臟所受,乃筋骨血脈受邪,各有背上五臟俞以除之。傷寒一說從仲景,中八風者有風論。中暑者治在背上小腸俞,中濕者治在胃俞,中燥者治在大腸俞,此皆六淫客邪有餘之病,皆瀉其背之腑俞,若病久傳變,有虛有實,各隨病之傳變,補瀉不定,治只在背腑俞。另有上熱下寒。
白話文:
東垣說:《黃帝內經》記載:「胃病患者,胃脘部會感覺疼痛,上肢和兩脅疼痛,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可以取三里穴來補益。」脾胃虛弱,感受濕邪而導致痿病,汗出過多,影響飲食,可在三里穴、氣衝穴用三稜針放血。如果汗出不止,則在三里穴下三寸的廉穴放血。忌酒,忌食濕面。
東垣說:《黃帝內經》說:「從下往上走的邪氣,要引導它出去;上氣不足的,要推動它往上揚。」所謂上氣,是指心肺上焦之氣。陽病在陰經,就從陰經引導陽氣,將邪氣從皮膚腠理排出。又說:「前面疼痛的,就要先從前面取穴。」就是先用毫針刺瀉,疏通經絡的壅塞,因為血凝滯不通,所以先把它疏通開,再治療其他疾病。
東垣說:胃氣下陷,五臟之氣都會紊亂,疾病表現也互相影響。黃帝問:「治療五臟氣亂有方法嗎?」岐伯答:「有方法使它亂,也有方法使它好,仔細了解其方法,就是身體的寶貴之處。」黃帝說:「請講講這個方法。」岐伯說:「氣滯於心的,取手少陰心經和心俞穴:神門、大陵,運用導氣、同精的方法,使其回到原位。氣滯於肺的,取手太陰肺經的滎穴和俞穴:魚際、太淵。
痿病是因濕熱導致的,要引導胃氣從陽道排出,避免濕邪困阻腎陽,取穴在太谿。氣滯於腸胃的,取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的穴位。飲食不下的,取三里、章門、中脘穴。因足太陰脾經虛弱的,從募穴導引;腑俞穴可以治療腑臟的病。胃虛弱導致足太陰脾經沒有營養的,從足陽明胃經的募穴導引。如果氣逆導致霍亂,取三里穴,氣順下行就停止,如果氣仍然不下,就繼續治療。氣滯於頭的,取天柱、大杼穴。
不足的,取足太陽膀胱經的滎穴和俞穴:通谷、束骨。先取天柱、大杼,不補不瀉,只導引氣血。取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不補不瀉,深刺通谷、束骨穴(丁火、己土),以引導邪氣排出。氣滯於臂的,先放血,再取手足陽明經的滎穴和俞穴:二間、三間(深刺);內庭、陷谷(深刺)。將手臂和腿部的瘀血都放乾淨後,再治療痿厥,也不補不瀉,從陰經深刺,引導氣血上行。
上焦的病邪要排出。這些都是陰火亢盛,陽氣不足,潛伏於地下的情況。應該從陰經引導陽氣,先從地下提升陽氣,然後瀉陰火,這就是導氣同精的方法。」黃帝問:「補瀉怎樣操作?」岐伯答:「緩慢進針緩慢出針,叫做導氣;補瀉無形,叫做同精。這不是指有餘不足,而是氣亂逆行。」黃帝說:「這道理真是精妙,我問得也很清楚了,請把它刻在玉版上,命名為《治亂篇》。」
東垣說:陰病用陽經治療,陽病用陰經治療。《陰陽應象大論》說:「仔細辨別陰陽,區分柔弱和剛強,陰病用陽經治療,陽病用陰經治療,確定血脈的病變,各歸其位,血實就要放血,氣虛就要導引。」陰病在陽經,是外界的風寒邪氣,從中間侵入體表,在人體背部的腑俞、臟俞穴位。人體感受外邪,也有兩種情況。邪氣侵入陽經,就流注於經絡,這種病始於外寒,最終轉變為外熱,所以要治療風寒邪氣,治療各臟腑的俞穴,並不只是治療風寒而已,六淫中的濕、暑、燥、火邪氣,
都是五臟感受的,會導致筋骨血脈受邪,都有相應的背部五臟俞穴可以治療。傷寒的論述出自張仲景,感受八風的,有風邪的治療方法。中暑的,治療在背部小腸俞穴;中濕的,治療在胃俞穴;中燥的,治療在大腸俞穴。這些都是六淫邪氣過盛的疾病,都要瀉其背部的腑俞穴。如果病久傳變,有虛有實,要根據疾病的傳變,補瀉不定,治療都在背部的腑俞穴。另外還有上熱下寒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