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七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3)

1. 足厥陰肝經考正穴法

主風痺,膝內廉痛引臏,不可屈伸,咽喉中痛。

◎曲泉:

膝股上內側,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橫紋頭取之。足厥陰肝脈所入為合水。肝虛則補之。《銅人》針六分,留十呼,灸三壯。

主頹疝,陰股痛,小便難,腹脅支滿,癃閉,少氣,泄利,四肢不舉,實則身目眩痛,汗不出,目䀮䀮,膝關痛,筋攣不可屈伸,發狂,衄血下血,喘呼,小腹痛引咽喉,房勞失精,身體極痛,泄水下痢膿血,陰腫,陰莖痛,䯒腫,膝脛冷疼,女子血瘕,按之如湯浸股內,小腹腫,陰挺出,陰癢。

◎陰包:

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蜷足取之。看膝內側,必有槽中。《銅人》針六分,灸三壯。《下經》針七分。主腰尻引小腹痛,小便難,遺溺,婦人月水不調。

◎五里:

氣衝下三寸,陰股中動脈應手。《銅人》針六分,灸五壯。

主腹中滿,熱閉不得溺,風勞嗜臥。

◎陰廉:

羊矢下,去氣衝二寸動脈中。《銅人》針八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婦人絕產,若未經生產者,灸三壯,即有子。

◎章門(一名長平,一名脅髎):

大橫外,直季脅肋端,當臍上二寸,兩旁六寸,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又云:『肘尖盡處是穴。』脾之募。足少陽厥陰之會。《難經》曰:『臟會章門。』疏曰:『臟病治此。』《銅人》針六分,灸百壯。《明堂》日七壯,止五百壯。《素注》針八分,留六呼,灸三壯。

主腸鳴盈盈然,食不化,脅痛不得臥,煩熱口乾,不嗜食,胸脅痛支滿,喘息,心痛而嘔,吐逆,飲食卻出,腰痛不得轉側,腰脊冷疼,溺多白濁,傷飽身黃瘦,賁豚積聚,腹腫如鼓,脊強,四肢懈惰,善恐,少氣厥逆,肩臂不舉。

東垣曰:『氣在於腸胃者,取之太陰、陽明。不下,取三里、章門、中脘。』

魏士珪妻徐病疝,自臍下上至於心皆脹滿,嘔吐煩悶,不進飲食。滑伯仁曰:『此寒在下廉,為灸章門、氣海。』

◎期門:

直乳二肋端,不容旁一寸五分。又曰:『乳旁一寸半,直下又一寸半。』肝之募。足厥陰、太陰、陰維之會。《銅人》針四分,灸五壯。

主胸中煩熱,賁豚上下,目青而嘔,霍亂泄利,腹堅硬,大喘不得安臥,脅下積氣,傷寒心切痛,喜嘔酸,食飲不下,食後吐水,胸脅痛支滿,男子婦人血結胸滿,面赤火燥,口乾消渴,胸中痛不可忍。傷寒過經不解,熱入血室,男子則由陽明而傷,下血譫語,婦人月水適來,邪乘虛而入,及產後餘疾。

一婦人患熱入血室,許學士云:『小柴胡已遲,當刺期門。』針之,如言而愈。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留刺大椎第二行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考正穴法

此經主要治療風痺、膝內側疼痛並延伸至膝蓋骨,導致無法屈伸,以及咽喉疼痛等症狀。

◎曲泉:

位於膝蓋內側上方,輔助骨骼下方,大筋上方、小筋下方凹陷處,屈膝時橫紋的起始點。是足厥陰肝經的起始穴位,也是肝經氣血的聚集之處。肝氣虛弱者應補益。針刺深度六分,留針十個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

主治:疝氣、陰部疼痛、排尿困難、腹部及脅肋脹滿、尿閉、氣短、腹瀉、四肢無力;實證則表現為頭暈目眩、疼痛、無汗、眼睛發澀、膝關節疼痛、筋攣導致無法屈伸、發狂、鼻出血或下血、呼吸困難、小腹疼痛並延伸至咽喉、房事過度導致遺精、全身劇痛、腹瀉帶膿血、陰部腫脹、陰莖疼痛、陰囊腫脹、膝蓋脛骨冰冷疼痛;婦女則有血塊停滯,按壓時感覺大腿內側如同浸在熱水中,小腹腫脹,陰道脫垂,陰部瘙癢等症狀。

◎陰包:

位於膝蓋骨上方四寸,大腿內側兩筋之間,屈膝時取穴。觀察膝蓋內側,必可在凹陷處找到此穴。針刺深度六分,艾灸三壯;《下經》記載為針刺深度七分。主治:腰部及臀部疼痛延伸至小腹、排尿困難、尿失禁、婦女月經不調。

◎五里:

位於氣衝穴下方三寸,大腿內側搏動脈處。針刺深度六分,艾灸五壯。

主治:腹部脹滿、熱邪閉阻導致排尿困難、風寒勞損導致嗜睡。

◎陰廉:

位於恥骨聯合下方,距氣衝穴二寸,位於搏動脈處。針刺深度八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

主治:婦女不孕症,若未曾生產過,艾灸三壯即可懷孕。

◎章門(一名長平,一名脅髎):

位於大橫穴外側,沿著脅肋到達腋下,在肚臍上方二寸,左右各偏離肚臍六寸處。患者側臥,屈曲上方的腿,伸直下方的腿,舉起手臂取穴。另有說法指肘尖盡頭處即此穴。為脾經的募穴,也是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的交會穴。 《難經》記載:「臟病治此」,意指章門穴可治療臟腑疾病。《銅人》記載針刺深度六分,艾灸一百壯;《明堂》記載每日艾灸七壯,最多灸五百壯;《素注》記載針刺深度八分,留針六個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

主治:腸鳴音響亮、消化不良、脅肋疼痛難以平臥、煩躁發熱口乾、食慾不振、胸脅疼痛脹滿、呼吸困難、心痛並伴有嘔吐、反胃、飲食反芻、腰痛難以翻身、腰脊冰冷疼痛、尿頻且尿液混濁、消瘦、胃脘脹滿積聚、腹部腫脹如鼓、腰背僵硬、四肢乏力、容易恐懼、氣短、厥逆、肩臂不能抬舉。

東垣(李東垣)說:「氣滯於腸胃者,可取太陰脾經、陽明胃經的穴位;若無效,則取三里、章門、中脘穴。」

魏士珪的妻子徐氏患有疝氣,從肚臍以下一直脹滿到胸口,伴隨嘔吐、煩悶、食慾不振等症狀。滑伯仁說:「這是寒邪入侵下腹部,應灸章門、氣海穴。」

◎期門:

位於乳頭正下方第二肋間隙,距乳頭旁一寸五分。另有說法指乳頭旁一寸半,直下再一寸半。為肝經的募穴,也是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陰維脈的交會穴。《銅人》記載針刺深度四分,艾灸五壯。

主治:胸部煩熱、胃脘脹滿、嘔吐、目青、霍亂腹瀉、腹部堅硬、呼吸困難難以安臥、脅肋下積氣、傷寒導致心痛、喜嘔吐酸水、飲食不下、飯後吐水、胸脅疼痛脹滿、男女血瘀導致胸悶、面紅髮熱、口乾舌燥、消渴、胸痛難忍;傷寒邪氣入侵經絡,熱邪入血,男子則由陽明經受損,出現下血、神志不清;女子則在月經來潮時或產後餘疾期間,邪氣乘虛而入。

一婦人患熱入血室,許學士說:「小柴胡湯已來不及,應刺期門穴。」針刺後,如其所言而痊癒。

若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患病,出現頭頸部強直疼痛,或頭暈目眩,症狀類似結胸,心下痞硬者,應留針大椎穴第二行肺俞、肝俞穴,忌諱發汗,否則會神志不清,若神志不清持續五六天不愈,則應針刺期門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