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六 (35)
卷六 (35)
1. 足少陰腎經穴歌
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勿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人宜服固本益腎酒,以迎陽氣耳。不可過暖致傷目,而亦不可太醉冒寒。如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故先王於是月閉關,俾寒熱適中可也。
嘗聞之曰:「湛然誠一守精玄,得象忘言辨道看,好把牝門憑理顧,子前午後用神占。是則以元精煉交感之精,三物混合,與道合真,自然元精固,而交感之精不漏,衛生之法,先此而已。前腎所謂精全不思欲,氣全不思食,神全不思睡,斯言盡矣。」』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穴歌
冬天寒冷,如同冰水使大地裂開,不要擾動陽氣。早睡晚起,必須等到日出後再起床活動。保持心神寧靜,如同潛伏隱匿,好像已經有所領悟,有所收穫。要遠離寒冷,靠近溫暖,不要讓汗水過度流失,以免陽氣外泄。這是順應冬季養生的方法,也是保養精氣藏藏的道理。違背了這些原則,就會損傷腎臟,春天就會出現痿厥等疾病。此時應該服用固本益腎的藥酒,來迎接陽氣的生發。但是,也不能過於溫暖而傷了眼睛,也不可過度飲酒後冒寒。如果冬天受寒,春天就會生病,所以古代聖王在這個月份會閉關不出,使寒熱適中。
我曾經聽說過:「專注內斂,誠實守一,保持元精充足,領悟大道而不執著於言語,善於把握陰陽的變化規律,精準地預測子午時辰的精氣變化。這樣就能將元精與交感之精煉化融合,三者混合,與道合一,自然元精就會充足,而交感之精也不會外洩。養生的方法,就在於此。所謂腎精充足,就是沒有慾望,元氣充足,就是不思飲食,精神充足,就是不思睡眠,這就是養生的精髓。」
2. 足少陰腎經考正穴法
◎湧泉(一名地衝):
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白肉際,跪取之。足少陰腎脈所出為井木。實則瀉之。《銅人》針五分,無令出血,灸三壯。《明堂》灸不及針。《素注》針三分,留三呼。
主尸厥,面黑如炭色。咳吐有血,渴而喘,坐欲起,目䀮䀮無所見,善恐,惕惕如人將捕之,舌乾咽腫,上氣嗌乾,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善悲欠,小腹急痛,泄而下重,足脛寒而逆,腰痛,大便難,心中結熱,風疹,風癇,心病飢不嗜食,咳嗽身熱,喉閉舌急失音,卒心痛,喉痺,胸脅滿悶,頭痛目眩,五指端盡痛,足不踐地,足下熱,男子如蠱,女子如娠,婦人無子,轉胞不得尿。
《千金翼》云:『主喜喘,脊脅相引,忽忽喜忘,陰痺,腹脹,腰痛,不欲食,喘逆,足下冷至膝,咽中痛不可納食,喑不能言,小便不利,小腹痛,風入腸中,癲病,俠臍痛,鼻衄不止,五疝,熱病先腰酸、喜渴數引飲,身項痛而寒且酸,足熱不欲言,頭痛癲癲然,少氣,寒厥,霍亂轉筋,腎積賁豚。』
漢,濟北王阿母,病患熱厥,足熱,淳於意刺足心,立愈。
◎然谷(一名龍淵):
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一云內踝前直下一寸,別於足太陰之郄,足少陰腎脈所溜為滎火。《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留五呼,不宜見血,令人立飢欲食。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
主咽內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心恐懼如人將捕,涎出喘呼少氣,足跗腫不得履地,寒疝,小腹脹,上搶胸脅,咳唾血,喉痺,淋瀝白濁,䯒酸不能久立,足一寒一熱,舌縱,煩滿,消渴,自汗,盜汗出,痿厥,洞泄,心痛如錐刺,墜墮惡血留內腹中,男子精泄,婦人無子,陰挺出,月事不調,陰癢,初生小兒臍風口噤。
◎太谿(一名呂細):
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男子、婦人病,有此脈則生,無則死。足少陰腎脈所注為俞土。《素注》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久瘧咳逆,心痛如錐刺,心脈沉,手足寒至節,喘息,嘔吐,痰實,口中如膠,善噫,寒疝,熱病汗不出,默默嗜臥,溺黃,消癉,大便難,咽腫唾血,痃癖寒熱,咳嗽不嗜食,腹脅痛,瘦脊,傷寒手足厥冷。
東垣曰:『成痿者,以導濕熱,引胃氣出行陽道,不令濕土克腎水,其穴在太谿。』《流注賦》云:『牙齒痛堪治。』
◎大鐘:
足跟後踵中,大骨上兩筋間。足少陰絡,別走太陽,《銅人》灸三壯,針二分,留七呼。《素注》留三呼。主嘔吐,胸脹喘息,腹滿便難,腰脊痛,少氣,淋瀝洒淅,腹脊強,嗜臥,口中熱,多寒,欲閉戶而處,少氣不足,舌乾、咽中食噎不得下,善驚恐不樂,喉中鳴,咳唾氣逆,煩悶。實則閉癃瀉之,虛則腰痛補之。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考正穴法
湧泉(一名地衝):位於足心凹陷處,屈足捲曲腳趾,在白肉際,跪著取穴。為足少陰腎經脈氣起始之處,屬井木。穴位實則瀉之。《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針刺五分,不可出血,灸三壯。《明堂針灸圖經》記載:灸法不及針法。《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注》記載:針刺三分,留針三呼。
主治:屍厥(猝死),面色黑如炭,咳嗽吐血,口渴喘息,坐著想站起,眼睛昏花視物不清,容易驚恐,心神不安像被人追捕一樣,舌乾咽喉腫痛,上氣不接下氣,咽喉乾燥,煩躁不安,心痛,黃疸,腸鳴腹瀉,大腿內側後緣疼痛,痿厥(肌肉萎縮),嗜睡,愛哭嘆氣,小腹劇痛,大便稀溏並墜脹感,足脛冰冷逆冷,腰痛,排便困難,心中煩熱,風疹,風癇(癲癇),心臟病導致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咳嗽發熱,喉嚨阻塞,舌頭僵硬失音,突然心痛,喉痺(喉嚨阻塞),胸脅滿悶,頭痛眩暈,五指尖端疼痛,足部不能著地,足底發熱,男子症狀如中蠱,女子症狀如懷孕,婦女不孕,胎位不正,小便不利。
《千金翼方》記載:主治:喘息,脊背脅肋牽引疼痛,精神恍惚健忘,陰痺(下肢痺痛),腹脹,腰痛,不想吃東西,喘息逆氣,足部冰冷直至膝蓋,咽喉疼痛無法吞嚥食物,聲音嘶啞不能說話,小便不利,小腹疼痛,風邪入侵腸道,癲癇病,臍旁疼痛,鼻衄不止,五疝(五種疝氣),熱病初期腰酸背痛、口渴頻頻飲水,頸項疼痛且寒冷酸痛,足部發熱不想說話,頭痛如癲癇發作般,氣短,寒厥(寒邪凝滯),霍亂轉筋,腎積聚(腎臟積聚)。
漢代,濟北王母親患熱厥,足部發熱,淳于意醫生刺足心湧泉穴,立即痊癒。
然谷(一名龍淵):位於足內踝前方,起於大骨下方凹陷處。或說位於內踝前方直下一寸,與足太陰脾經郄穴區別,為足少陰腎經脈氣循行之處,屬滎火。《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灸三壯,針刺三分,留針五呼,不宜見血,會讓人立刻飢餓想吃東西。針刺足下絡脈和經脈,若出血則會腫脹。
主治:咽喉腫痛,不能吞嚥口水,有時不能吐出口水,心神恐懼像被人追捕一樣,流涎喘息氣短,足部跗腫不能穿鞋,寒疝,小腹脹滿,氣往上衝到胸脅,咳嗽吐血,喉痺,小便淋瀝白濁,腰酸不能久站,足部時冷時熱,舌頭伸長,煩悶脹滿,消渴(糖尿病),自汗,盜汗,痿厥,泄瀉,心痛如錐刺,墜痛,惡血滯留腹部,男子精液洩漏,婦女不孕,陰道脫垂,月經不調,陰部瘙癢,新生兒臍風(新生兒腹痛)、口噤(新生兒張不開嘴)。
太谿(一名呂細):位於足內踝後方五分,跟骨上動脈凹陷處。男子、女子患病,如有此脈則生,無則死。為足少陰腎經脈氣循行之處,屬俞土。《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注》記載:針刺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
主治:久瘧(瘧疾)、咳嗽逆氣,心痛如錐刺,心脈沉弱,手足冰冷至關節,喘息,嘔吐,痰多,口中黏膩,容易打嗝,寒疝,熱病汗不出,默默嗜睡,小便發黃,消瘦憔悴,大便困難,咽喉腫痛吐血,痃癖(腹部腫塊)寒熱交替,咳嗽不想吃東西,腹部脅肋疼痛,脊柱消瘦,傷寒導致手足厥冷。
李東垣說:「治療痿證,用此穴疏導濕熱,引導胃氣運行陽道,避免濕土克制腎水,此穴即太谿穴。」《針灸資生經·流注賦》記載:「治療牙痛。」
大鐘:位於足跟後跟骨中間,大骨上方兩筋之間。為足少陰腎經的絡穴,另行於太陽膀胱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灸三壯,針刺二分,留針七呼。《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注》記載:留針三呼。主治:嘔吐,胸部脹滿喘息,腹部脹滿便祕,腰脊疼痛,氣短,小便淋瀝,腹部脊柱強直,嗜睡,口乾舌燥,怕冷,想關門閉戶,氣短不足,舌乾,咽喉食物阻塞不能下嚥,容易驚恐不安,喉嚨有鳴聲,咳嗽吐氣逆,煩悶。穴位實則瀉之,虛則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