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六 (17)
卷六 (17)
1. 足太陰脾經考正穴法
◎隱白:
足大趾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脾脈所出為井木。《素注》針一分,留三呼。《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腹脹,喘滿不得安臥,嘔吐食不下,胸中熱,暴泄,衄血,尸厥不識人,足寒不能溫,婦人月事過時不止,小兒客忤,慢驚風。
◎大都:
足大趾本節後,內側陷中,骨縫赤白肉際。脾脈所溜為滎火。脾虛補之。《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熱病汗不出,不得臥,身重骨疼,傷寒手足逆冷,腹滿善嘔,煩熱悶亂,吐逆目眩,腰痛不可俯仰,繞踝風,胃心痛,腹脹胸滿,心蛔痛,小兒客忤。
◎太白:
足大趾內側,內踝前核骨下陷中。脾脈所注為俞土。《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身熱煩滿,腹脹食不化,嘔吐,泄瀉膿血,腰痛大便難,氣逆,霍亂腹中切痛,腸鳴,膝股䯒酸轉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脹胸滿,心痛脈緩。
◎公孫:
足大趾本節後一寸,內踝前。足太陰絡脈,別走陽明胃經。《銅人》針四分,灸三壯。
主寒瘧,不嗜食,癇氣,好太息,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喜嘔,嘔已乃衰。頭面腫起,煩心狂言,多飲,膽虛,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瀉之,虛則鼓脹補之。
◎商丘:
足內踝骨下微前陷中,前有中封,後有照海,其穴居中。脾脈所行為經金,脾實瀉之。《銅人》灸三壯,針三分。
主腹脹,腸中鳴,不便,脾虛令人不樂,身寒善太息,心悲,骨痺,氣逆,痔疾,骨疽蝕,魘夢,癇瘛,寒熱好嘔,陰股內痛。氣壅,狐疝走上下,引小腹痛、不可俯仰、脾積痞氣,黃疸,舌本強痛,腹脹,寒瘧,溏瘕泄水,面黃,善思善味,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婦人絕子,小兒慢風。
◎三陰交:
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陰少陰厥陰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脾痛身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泄食不化,痃癖,腹寒,膝內廉痛,小便不利,陰莖痛,足痿不能行,疝氣,小便遺,膽虛,食後吐水,夢遺失精,霍亂,手足逆冷,呵欠,頰車蹉開,張口不合,男子陰莖痛,元臟發動,臍下痛不可忍,小兒客忤,婦人臨經行房,羸瘦,癥瘕,漏血不止,月水不止,妊娠胎動橫生,產後惡露不行,去血過多,血崩暈,不省人事。
如經脈塞閉不通,瀉之立通。經脈虛耗不行者,補之,經脈益盛則通。
按宋太子出苑,逢妊婦,診曰:『女。』徐文伯曰:『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欲視。文伯瀉三陰交,補合谷,胎應針而下,果如文伯之診。後世遂以三陰交、合谷為妊婦禁針。然文伯瀉三陰交,補合谷而墮胎,今獨不可補三陰交,瀉合谷,而安胎乎?蓋三陰交、腎肝脾三脈之交會,主陰血,血當補不當瀉;合谷為大腸之原,大腸為肺之腑,主氣,當瀉不當補。文伯瀉三陰交,以補合谷,是血衰氣旺也。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考正穴法
隱白:位於足大拇指指甲根部內側,距指甲角約一韭葉寬。這是脾經的起始穴位,屬木。古籍記載:針刺深度一分,留針三呼(呼指呼吸一次);灸法為灸三壯。
主治:腹脹、胸悶氣喘無法平臥、嘔吐、食慾不振、胸部發熱、腹瀉、鼻出血、休克昏迷不省人事、腳冷、婦女月經週期異常或經血不止、小兒驚厥、慢驚風。
大都:位於足大拇指本節(第一關節)後方內側的凹陷處,在骨縫與赤白肉之間。這是脾經的滎穴,屬火。脾虛者宜補。古籍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主治:發熱但不出汗、無法平臥、身體沉重骨頭疼痛、傷寒導致手腳冰冷、腹脹伴隨嘔吐、煩躁發熱、嘔吐頭暈、腰痛無法彎腰、腳踝疼痛、胃痛、心痛、腹脹胸悶、蛔蟲痛、小兒驚厥。
太白:位於足大趾內側,內踝前方骨頭下方的凹陷處。這是脾經的俞穴,屬土。古籍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主治:發熱煩躁、腹脹、消化不良、嘔吐、膿血便、腰痛排便困難、氣逆、霍亂腹痛、腸鳴、膝蓋和股部酸痛痙攣、身體沉重骨頭疼痛、胃痛、心痛、腹脹胸悶、心痛脈搏緩慢。
公孫:位於足大趾本節後方一寸,內踝前方。這是足太陰脾經的絡穴,另與陽明胃經相連。古籍記載:針刺深度四分,灸三壯。
主治:瘧疾、食慾不振、癲癇、經常嘆氣、經常發熱出汗、發病時想嘔吐,嘔吐後症狀減輕、面部腫脹、煩躁胡言亂語、多飲水、膽虛、厥氣逆上導致霍亂,實證則腸子絞痛需瀉,虛證則腹部脹滿需補。
商丘:位於足內踝骨下方稍前方的凹陷處,前面是中封穴,後面是照海穴,此穴位於中間。這是脾經的經穴,屬金。脾實者宜瀉。古籍記載:灸三壯,針刺深度三分。
主治:腹脹、腸鳴、排便困難、脾虛導致情緒低落、畏寒經常嘆氣、悲傷、骨骼疼痛、氣逆、痔瘡、骨疽、惡夢、癲癇、寒熱伴隨嘔吐、陰部內側疼痛、氣滯、疝氣、小腹疼痛無法彎腰、脾積、黃疸、舌根疼痛、腹脹、瘧疾、腹瀉、面黃、思慮過度、味覺異常、消化不良、關節疼痛、嗜睡懶惰、婦女不孕、小兒慢驚風。
三陰交:位於內踝上方三寸,骨頭下方的凹陷處。這是足太陰、少陰、厥陰三經交會之處。古籍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主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食慾不振、脾臟疼痛、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腹脹腸鳴、腹瀉消化不良、腹部腫塊、腹部寒冷、膝蓋內側疼痛、排尿困難、陰莖疼痛、足部痿弱無法行走、疝氣、尿失禁、膽虛、飯後嘔吐清水、遺精、霍亂、手腳冰冷、打呵欠、面部肌肉抽搐、張口困難、男子陰莖痛、內臟疾病、臍下疼痛難忍、小兒驚厥、婦女月經期間性交、消瘦、婦科腫塊、出血不止、月經不止、妊娠胎位不正、產後惡露不行、出血過多、血崩昏迷。
如果經脈阻塞不通,瀉法可以立即使其通暢;如果經脈虛弱不通,則需補法,使經脈充盈則通暢。
附:宋朝太子出遊,遇到一位孕婦,太子診斷為「女」,徐文伯則診斷為「一男一女」。太子心急想驗證,文伯用瀉三陰交、補合谷的方法,胎兒隨之而下,果真如文伯所診斷。後世因此將三陰交、合谷列為孕婦禁針。但文伯是瀉三陰交補合谷而使胎兒墮下,現在是否可以反過來補三陰交瀉合谷而保胎呢?這其中道理是:三陰交是腎、肝、脾三經交會之處,主血,血當補不當瀉;合谷是大腸經原穴,大腸屬肺,主氣,當瀉不當補。文伯瀉三陰交補合谷,是因當時血衰氣旺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