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六 (16)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6)

1. 足太陰脾經穴歌

蓋人之飲食入口,由胃脘入於胃中,其滋味滲入五臟,其質入於小腸乃化之。至小腸下口,始分清濁,濁者為渣滓,入於大腸;清者為津液,入於膀胱,乃津液之府也。至膀胱又分清濁,濁者入於溺中,清者入於膽,膽引入於脾,散於五臟,為涎,為唾,為涕,為淚,為汗,其滋味滲入五臟,乃成五汗,同歸於脾,脾和乃化血,復歸於臟腑也。經曰:「脾土旺能生萬物,衰生百病。

」昔東坡調脾土,飲食不過一爵一肉,有召飲者,預以此告:一曰安分以養福,二曰寬胃以養氣,三曰省費以養財。善衛生者養內,不善衛生者養外;養內者安恬臟腑,調順血脈,養外者極滋味之美,窮飲食之樂,雖肌體充腴,而酷烈之氣,內蝕臟腑矣。』

白話文:

人吃進去的食物,先從胃脘進入胃裡,食物的滋味滲入五臟,而食物的精華則進入小腸被消化吸收。到了小腸下口,開始分清濁:濁的部分,也就是渣滓,進入大腸;清的部分,也就是津液,則進入膀胱,膀胱是貯存津液的地方。到了膀胱,又再次分清濁:濁的部分排出體外成為尿液;清的部分則進入膽,膽再將這些清液輸送到脾臟,然後散佈到五臟六腑,形成唾液、眼淚、汗液等。這些津液的滋味滲入五臟,最終形成汗液,都匯聚到脾臟。脾臟功能正常,就能化生血液,再輸送到各個臟腑。經書上說:「脾土強盛就能滋養萬物,脾土衰弱就會產生百病。」古人蘇軾也注重調養脾胃,飲食從不超過一碗飯一盤肉。如果有人要請他喝酒,他就會先告知對方:一要安分守己以保平安;二要寬心待己以養護元氣;三要節儉節約以積累財富。善於保養身體的人養護內在,不善於保養身體的人只注重外在享受;養護內在的人能使臟腑安寧,氣血調和;而注重外在享受的人則追求美食的美味,沉溺於飲食的樂趣,雖然身體表面看起來豐腴,但辛辣刺激的食物卻會損傷臟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