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六 (5)
卷六 (5)
1. 手太陰肺經考正穴法
◎太淵(一名太泉,避唐祖諱):
掌後內側橫紋頭,動脈中。肺脈所注為俞土。肺虛補之。《難經》曰:『脈會太淵。』疏曰:『脈病治此。』平旦寅時,氣血從此始,故曰寸口者,脈之大要會,手太陰之動脈也。灸三壯,針二分,留三呼。
主胸痺逆氣,善噦,嘔飲食,咳嗽,煩悶不得眠,肺脹膨,臂內廉痛,目生白翳,眼痛赤,乍寒乍熱,缺盆中引痛,掌中熱,數欠,肩背痛寒,喘不得息,噫氣上逆,心痛,脈澀,咳血嘔血,振寒,咽乾,狂言,口噼,溺色變,卒遺矢無度。
◎魚際:
大指本節後,內側白肉際陷中。又云:『散脈中。』肺脈所溜為滎火。針二分,留二呼,禁灸。
主酒病,惡風寒,虛熱,舌上黃,身熱頭痛,咳嗽,噦,傷寒汗不出,痺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心煩少氣,腹痛不下食,肘攣肢滿,喉中乾燥,寒慄鼓頷,咳引尻痛,溺血嘔血,心痺悲恐,乳癰。東垣曰:『胃氣下溜,五臟氣皆亂,在於肺者,取之手太陰魚際,足少陰俞。』
◎少商:
大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肺脈所出為井木。宜以三稜針刺之,微出血,泄諸臟熱,湊不宜灸。
主頷腫喉閉,煩心善噦,心下滿,汗出而寒,咳逆,痎瘧振寒,腹滿,唾沫,唇乾引飲,食不下,膨膨,手攣指痛,掌熱,寒慄鼓頷,喉中鳴,小兒乳鵝。
唐刺史成君綽,忽頷腫,大如升,喉中閉塞,水粒不下三日。甄權以三稜針刺之,微出血,立愈,瀉臟熱也。《素注》留一呼。《明堂》灸三壯。《甲乙》灸一壯。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考正穴法
太淵穴(又名太泉):
位於手掌後側內側橫紋的盡頭,動脈搏動處。是肺經氣血匯聚之處,肺氣虛弱時可在此穴位進行補益。《難經》記載:「脈會太淵。」說明脈象的診斷和治療都以此穴為要點。寅時(凌晨3-5點)是氣血運行開始的時間,所以寸口脈(太淵穴所在的部位)是診脈的重要位置,也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所在。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三呼(約9秒),艾灸三壯。
主治:胸部憋悶、氣逆、呃逆、嘔吐飲食、咳嗽、煩躁不安、失眠、肺脹、臂內側疼痛、眼白混濁、眼痛紅腫、時冷時熱、鎖骨上窩疼痛牽引至胸部、手掌發熱、呼吸急促、呃逆、心痛、脈搏澀滯、咳血、嘔血、畏寒、咽喉乾燥、胡言亂語、口乾裂、小便顏色改變、大小便失禁。
魚際穴:
位於大拇指本節後方,內側肌肉白嫩處的凹陷中。也是肺經氣血循行的部位。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二呼(約6秒),禁灸。
主治:酒精中毒、怕風寒、虛熱、舌苔發黃、發熱頭痛、咳嗽、呃逆、傷寒無汗、胸背疼痛呼吸困難、頭暈眼花、心煩氣短、腹痛腹脹、肘關節攣縮、肢體腫脹、咽喉乾燥、寒顫、下頷腫脹、咳嗽引發臀部疼痛、尿血、嘔血、心臟病引起的悲恐、乳腺炎。東垣(李東垣)認為:胃氣下陷,五臟氣機紊亂,如果病在肺,則取手太陰肺經的魚際穴,與足少陰腎經的俞穴(穴位未指明)配合使用。
少商穴:
位於大拇指內側,距指甲角的距離如同韭菜葉的寬度。是肺經氣血起始的部位,宜用三稜針點刺出血,以泄除臟腑之熱,不宜艾灸。
主治:下頷腫痛、喉嚨阻塞、心煩、呃逆、心窩部飽脹、出汗畏寒、咳嗽氣喘、痎瘧(一種惡性瘧疾)引起畏寒、腹脹、唾液增多、嘴唇乾燥、口渴引飲、飲食減少、腹部脹滿、手部攣縮、手指疼痛、手掌發熱、寒顫、下頷腫脹、喉嚨有聲音、小兒鵝口瘡。
唐朝刺史成君綽曾患頷腫,腫脹如拳頭般大小,喉嚨阻塞,三日不能進食。甄權用三稜針點刺少商穴,使其微出血,即刻痊癒,這是瀉除臟腑熱邪的例子。《素注》記載留針一呼(約3秒)。《明堂》記載艾灸三壯。《甲乙經》記載艾灸一壯。
2. 手陽明經穴主治
《內經》曰:『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又云:『大腸為白腸。』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大腸是負責傳導食物殘渣的器官,食物的精華與糟粕在此分離變化。」又說:「大腸也被稱為白腸。」
3. 手陽明大腸經穴歌
手陽明穴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藏,陽谿偏歷溫溜長,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當,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號迎香(左右四十穴)。
此一經起於商陽,終於迎香,取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谿、曲池,與井滎俞原經合也。
其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循禾髎,迎香而終,以交於足陽明也。是經氣血俱多,卯時氣血注此,受手太陰之交。
庚金之腑,脈詳右寸。實則脈實,傷熱而腸滿不通,辛溫可瀉。虛則脈虛,傷寒而腸鳴泄痛,補必酸涼。蒸黃連而解酒毒,炒厚朴而止便紅。腸風妙川烏荊芥,臟毒奇卷柏黃耆。痢中六神丸,宜調則調;帶下百中散,可止則止。潤腸通秘,麻仁丸果有神效,行滯推堅,六磨湯豈無奇功。
痔瘡熱痛,腦麝研入蝸牛,膽冰磨敷井水;痢疾腹痛,薑茶煎治出坡仙,梅蜜飲方書登父,腸內生癰,返魂湯而加減隨宜,十宣散去增適可。嘗聞食石飲水,可作充腸之饌;餌松食柏,亦成清腑之方。是以療飢者不在珍饈,調腸者何煩異術,能窮針裡陰陽,自獲殊常效驗。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從商陽穴開始,接著是二間穴、三間穴,然後是合谷穴。經過陽谿穴、偏歷穴,再到溫溜穴,接著是下廉穴、上廉穴和手三里穴。向上經過曲池穴、肘髎穴,再到五里穴附近,接著是臂臑穴、肩髃穴,然後是巨骨穴。向上到天鼎穴,接著是扶突穴,然後是禾髎穴,最後在鼻子旁邊五分的地方,稱為迎香穴。(左右兩側共有四十個穴位)
這條經脈起於商陽穴,終於迎香穴,選取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谿、曲池等穴位,這些穴位也分別屬於井、滎、俞、原、經的穴性。
這條經脈從大拇指旁邊的食指末端開始,沿著食指的上方邊緣,經過合谷穴(位於兩根骨頭之間),然後進入兩條肌腱之間。接著,它沿著手臂的上方邊緣,進入手肘的外側邊緣,再沿著上臂外側前方的邊緣,向上到肩膀,然後在肩胛骨前方突出,接著向上到頸椎的交會處。然後向下進入鎖骨上窩,聯絡肺臟,再向下穿過橫膈膜,歸屬於大腸。它的一條分支,從鎖骨上窩向上,貫穿頸部,進入臉頰,進入下齒槽中,然後返回出來,夾著嘴角兩側,在人中處交叉,左邊的經脈到右邊,右邊的經脈到左邊,然後向上夾著鼻孔兩側,沿著禾髎穴,到達迎香穴,最終與足陽明胃經相連接。這條經脈的氣血非常旺盛,早上五點到七點(卯時)氣血會注入這裡,並且接受手太陰肺經的氣血交接。
大腸屬於五行中的庚金,其脈象的詳細情況可以在右寸部位診斷。如果脈象強實,表示身體有熱,導致腸道脹滿不通暢,可以用辛溫的藥物來瀉熱。如果脈象虛弱,表示身體受寒,導致腸鳴、腹瀉和疼痛,需要用酸涼的藥物來補益。用黃連蒸煮可以解酒毒,用厚朴炒製可以止住便血。治療腸風的妙方可以使用川烏和荊芥,治療臟毒則可使用卷柏和黃耆。治療痢疾可以使用六神丸,需要調和就調和;治療婦女白帶可以使用百中散,可以止住就止住。潤腸通便可以使用麻仁丸,效果確實很好,而六磨湯則能行氣、消滯、推動堅硬的糞便,功效也絕非普通。
治療痔瘡熱痛,可以將麝香和腦石研磨後放入蝸牛中,然後用膽礬和冰片磨碎後,用井水調敷。治療痢疾腹痛,可以用薑茶煎煮,可以請出坡仙來治療,可以用梅子和蜂蜜調配成飲料,這些都在醫書上有所記載。治療腸內生癰,可以用返魂湯,然後根據情況增減藥物,十宣散可以去掉,適量加入其他藥物。人們常說吃石頭喝水,也可以用來充飢,吃松樹或柏樹的果實,也可以達到清腑的效果。所以說,治療飢餓並不需要珍貴的食物,調理腸道也不需要奇異的藥方,只要能夠深入了解針灸中的陰陽道理,自然能獲得非凡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