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卷六

五臟:臟者,藏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故為五臟。

六腑:腑者,府也。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受五臟濁氣,名傳化之府,故為六腑。

五臟藏精而不瀉,故滿而不實。六腑輸瀉而不藏,故實而不滿。如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

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四垂如蓋,附脊第三椎,中有二十四孔,行列,分布諸臟清濁之氣,為五臟華蓋云。

心重十二兩,七孔三毛,形如未敷蓮花,居肺下膈上,附脊第五椎。

心包絡,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與橫膜相粘而黃脂幔裹者,心也。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包絡也。

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在心下、胃上,其治在膻中,直兩乳間陷中者。中焦在胃中脘,當臍上四寸,其治在臍旁。下焦當膀胱上際,其治在臍下一寸。

肝重二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其治在左,其臟在右脅、右腎之前,並胃,附脊第九椎。

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包精汁三合。

膈膜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周圍著脊,以遮隔濁氣,不使上熏心肺也。

脾重二斤三兩,廣三寸,長五寸,掩乎太倉,附脊十一椎。

胃重二斤一兩,大一尺五寸,徑五寸,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

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左回迭積十六曲。小腸上口,即胃之下口,在臍上二寸;復下一寸水分穴,為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滓穢入大腸。

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右回迭十六曲,當臍中心。大腸上口,即小腸下口也。

腎有兩枚,重一斤一兩;狀如石卵,色黃紫,當胃下兩旁,入脊膂,附脊十四椎,前與臍平。

膀胱重九兩二銖,廣九寸,居腎下之前,大腸之側,膀胱上際,即小腸下口,水液由是滲入焉。

脊骨二十一節,取穴之法,以平肩為大椎,即百勞穴也。

白話文:

五臟:

所謂的「臟」,指的是儲藏的意思。心臟儲藏神志,肺臟儲藏魄力,肝臟儲藏魂魄,脾臟儲藏意念與智慧,腎臟儲藏精氣與意志,所以稱為五臟。

六腑:

所謂的「腑」,指的是府邸的意思。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些接受五臟的濁氣,稱為傳輸轉化的府邸,所以稱為六腑。

五臟的功能是儲藏精氣而不外洩,所以是飽滿卻不實在。六腑的功能是運輸排洩而不儲藏,所以是實在卻不飽滿。比如水穀食物進入口中,胃會變得充實,而腸道是空虛的;食物下行後,腸道會變得充實,而胃是空虛的。所以說:「實在卻不飽滿。」

肺臟重三斤三兩,有六個葉片和兩個耳狀結構,像傘蓋一樣向下垂掛,附著在第三節脊椎骨上。肺中有二十四個孔洞,排列分布,用來運輸五臟的清濁之氣,因此被稱為五臟的華蓋。

心臟重十二兩,有七個孔和三個毛狀物,形狀像未開放的蓮花,位於肺臟下方、橫膈膜上方,附著在第五節脊椎骨上。

心包絡,位於心臟下方的橫膈膜之上,豎隔膜之下,與橫膈膜相連,被黃色脂肪膜包裹,這就是心臟。外層有細微的筋膜像絲一樣,與心肺相連,這就是心包絡。

三焦,是水穀運行的通道,也是氣的起始和終結之處。上焦位於心臟下方、胃之上方,其治療重點在膻中穴,也就是兩乳頭之間的凹陷處。中焦位於胃的中脘部位,在肚臍上方四寸處,其治療重點在肚臍旁邊。下焦位於膀胱上方邊緣,其治療重點在肚臍下方一寸處。

肝臟重二斤四兩,左邊有三個葉片,右邊有四個葉片,肝的治療重點在左邊,肝臟本身位於右側肋骨下方、右腎前方,與胃相連,附著在第九節脊椎骨上。

膽囊位於肝臟的短葉之間,重三兩三銖,包裹著三合的精汁。

膈膜前面與鳩尾穴平齊,後面與第十一節脊椎骨平齊,環繞著脊椎,用來遮擋濁氣,不讓濁氣向上熏蒸心肺。

脾臟重二斤三兩,寬三寸,長五寸,覆蓋在太倉之上,附著在第十一節脊椎骨上。

胃重二斤一兩,長一尺五寸,直徑五寸,彎曲伸縮,總長二尺六寸。

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左邊迴旋疊積成十六個彎曲。小腸的上口,就是胃的下口,位於肚臍上方兩寸;再向下移一寸是水分穴,這是小腸的下口,到這裡就開始泌別清濁,水分進入膀胱,殘渣進入大腸。

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寬四寸,右邊迴旋疊積成十六個彎曲,位於肚臍中心。大腸的上口,就是小腸的下口。

腎臟有兩個,重一斤一兩,形狀像石頭卵,顏色黃紫色,位於胃的下方兩側,深入脊椎兩側肌肉,附著在第十四節脊椎骨上,前面與肚臍平齊。

膀胱重九兩二銖,寬九寸,位於腎臟下方的前面,大腸的旁邊,膀胱的上緣,就是小腸的下口,水分從這裡滲入膀胱。

脊椎骨有二十一節,取穴的方法是,以與肩膀平齊的椎骨為大椎,也就是百勞穴。

2. 臟腑十二經穴起止歌

手肺少商中府起,大腸商陽迎香二,足胃頭維厲兌三,脾部隱白大包四,手心極泉少衝來,小腸少澤、聽宮去,膀胱睛明、至陰間,腎經湧泉俞府位,心包天池中衝隨,三焦關衝耳門繼,膽家瞳子髎竅陰,厥肝大敦期門至,十二經穴始終歌,學者銘於肺腑記。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從少商穴開始,到中府穴結束;手陽明大腸經從商陽穴開始,到迎香穴結束。足陽明胃經從頭維穴開始,到厲兌穴結束;足太陰脾經從隱白穴開始,到大包穴結束。手少陰心經從極泉穴開始,到少衝穴結束;手太陽小腸經從少澤穴開始,到聽宮穴結束。足太陽膀胱經從睛明穴開始,到至陰穴結束;足少陰腎經從湧泉穴開始,到俞府穴結束。手厥陰心包經從天池穴開始,到中衝穴結束;手少陽三焦經從關衝穴開始,到耳門穴結束。足少陽膽經從瞳子髎穴開始,到竅陰穴結束;足厥陰肝經從大敦穴開始,到期門穴結束。這就是十二經穴的起始和終止的歌訣,學習的人要牢記在心。

3. 手太陰經穴主治

《內經》曰:『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與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穀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其液涕。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肺就像輔佐君王的官,負責調節身體的各種機能。」

肺是人體氣的根本,也是魄(指人的精神)所居之處。肺的健康表現在毛髮的光澤,並充養皮膚,它屬於陽氣中的太陰,與秋天的氣候相通應。

西方屬白色,與肺相通,肺的開竅部位在鼻子,肺所藏的精氣與肺相關,所以肺的病變會反映在背部。肺的味道是辛味,五行屬金,對應的動物是馬,對應的穀物是稻米,對應四時的變化,在天上是對應太白星,因此可以知道肺的疾病會表現在皮膚毛髮上。肺的音律屬商音,數字是九,氣味是腥味,分泌的液體是鼻涕。

西方產生乾燥的氣候,乾燥的氣候產生金,金產生辛味,辛味滋養肺,肺滋養皮膚毛髮,皮膚毛髮進而滋養腎。肺主司鼻子的功能,在天象上對應燥,在地上對應金,在身體對應皮膚毛髮,在臟腑對應肺,在聲音對應哭聲,在情緒變動上對應咳嗽,在意志情感上對應憂愁,憂愁會傷害肺,喜樂可以戰勝憂愁;熱會傷害皮膚毛髮,寒可以戰勝熱;辛味會傷害皮膚毛髮,苦味可以戰勝辛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