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五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0)

1. 十二經氣血多少歌

多氣多血陽明。經須記,大腸手經足經胃。少血多氣太陰少陰少陽。有六經,三焦、膽、腎、心、脾、肺。多血少氣太陽厥陰。心包絡,膀胱、小腸、肝所異。

白話文:

氣血都多的是陽明經。要記住,包括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氣多血少的是太陰經、少陰經和少陽經。這三組經絡共有六條,分別是三焦經、膽經、腎經、心經、脾經和肺經。血多氣少的是太陽經和厥陰經。包括心包絡經、膀胱經、小腸經和肝經,這幾條經脈比較特殊。

2. 十二經治症主客原經(楊氏)

太陰多氣而少血,心胸氣脹掌發熱,喘咳缺盆痛莫禁,咽腫喉乾身汗越,肩內前廉兩乳疼,痰結膈中氣如缺,所生病者何穴求,太淵、偏歷與君說。

可刺手太陰肺經原原者,太淵穴,肺脈所過為原。掌後內側橫紋頭,動脈相應寸口是。,復刺手陽明大腸絡絡者,偏歷穴,去腕三寸,別走太陰。

陽明大腸俠鼻孔,面痛齒疼腮頰腫,生疾目黃口亦乾,鼻流清涕及血湧,喉痺肩前痛莫當,大指次指為一統,合谷、列缺取為奇,二穴針之居病總。

可刺手陽明大腸原原者,合谷穴,大腸脈所過為原,歧骨間。,復刺手太陰肺經絡絡者,列缺穴,去腕側上寸半,交叉鹽指盡是,別走陽明。

脾經為病舌本強,嘔吐胃翻疼腹臟,陰氣上衝噫難瘳,體重不搖心事妄,瘧生振慄兼體羸,秘結疸黃手執杖,股膝內腫厥而疼,太白豐隆取為尚。

可刺足太陰脾經原原者,太白穴,脾脈所過為原,足大趾內踝前,核骨下隱中。,復刺足陽明胃經絡絡者,豐隆穴,去踝八寸,別走太陰。

腹䐜心悶意淒愴,惡人惡火惡燈光,耳聞響動心中惕,鼻衄唇喎瘧又傷,棄衣驟步身中熱,痰多足痛與瘡瘍,氣蠱胸腿疼難止,衝陽、公孫一刺康。

可刺足陽明胃經原原者,衝陽穴,胃脈所過為原,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復刺足太陰脾經絡絡者,公孫穴,去足大趾本節後一寸,內踝前,別走陽明。)

少陰心痛並嗌乾,渴欲飲兮為臂厥,生病目黃口亦乾,脅臂疼兮掌發熱,若人欲治勿差求,專在醫人心審察,驚悸嘔血及怔忡,神門、支正何堪缺。

可刺手少陰心經原原者,神門穴,心脈所過為原,手掌後銳骨端陷中。,復刺手太陽小腸絡絡者,支正穴,腕上五寸,別走少陰。)

小腸之病豈為良,頰腫肩疼兩臂旁,項頸強疼難轉側,嗌頷腫痛甚非常,肩似拔兮臑似折,生病耳聾及目黃,臑肘臂外後廉痛,腕骨、通里取為詳。

可刺手太陽小腸原原者,腕骨穴,小腸脈所過為原,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復刺手少陰心經絡絡者,通里穴,去腕一寸,別走太陽。

臉黑嗜臥不欲糧,目不明兮發熱狂,腰痛足疼步難履,若人捕獲難躲藏,心膽戰兢氣不足,更兼胸結與身黃,若欲除之無更法,太谿、飛揚取最良。

可刺足少陰腎經原原者,太谿穴,腎脈所過為原,內踝下後跟骨上,動脈陷中,屈五指乃得穴。,復刺足太陽膀胱絡絡者,飛揚穴,外踝上七寸,別走少陰。

白話文:

太陰肺經:氣多血少,胸悶氣脹,手掌發熱,喘咳,鎖骨下疼痛難忍,咽喉腫痛乾燥,全身出汗,肩部內側、乳房疼痛,痰堵塞胸膈,氣短,治療穴位為太淵、偏歷。太淵穴是肺經原穴,位於手腕掌後內側橫紋盡頭,動脈搏動處;偏歷穴是大腸經絡穴,位於腕關節上三寸處。

陽明大腸經:鼻孔附近疼痛,面部、牙齒、腮頰腫痛,目黃,口乾,流清涕或鼻出血,喉嚨阻塞,肩前疼痛,拇指、食指疼痛,治療穴位為合谷、列缺。合谷穴是大腸經原穴,位於手背虎口處;列缺穴是肺經絡穴,位於手腕外側上約一寸半處。

足太陰脾經:舌根強硬,嘔吐,胃脘翻騰作痛,腹部脹滿,呃逆不止,身體沉重,精神恍惚,瘧疾發作,伴有寒戰、消瘦,便秘,黃疸,腿腳腫痛,治療穴位為太白、豐隆。太白穴是脾經原穴,位於足大趾內側趾骨後方;豐隆穴是胃經絡穴,位於外踝上八寸處。

足陽明胃經:胃脘部脹滿,心煩意亂,悲傷,怕見人、火、燈光,聽到聲音就心驚,鼻出血,口角歪斜,瘧疾,脫衣快步走,感到發熱,痰多,足痛,瘡瘍,胸部、腿部疼痛,治療穴位為衝陽、公孫。衝陽穴是胃經原穴,位於足背上五寸,骨間動脈處;公孫穴是脾經絡穴,位於足大趾本節後一寸,內踝前方。

手少陰心經:心痛,咽喉乾燥,口渴想喝水,手臂厥冷,目黃,口乾,脅肋、手臂疼痛,手掌發熱,治療穴位為神門、支正。神門穴是心經原穴,位於手掌後尺骨莖突下,腕橫紋中點;支正穴是小腸經絡穴,位於手腕上五寸處。

手太陽小腸經:面頰腫痛,肩部、兩臂疼痛,頸項僵硬疼痛,難以轉動,咽喉、頷下腫痛,肩部如同被拉扯,胳膊如同折斷,耳聾,目黃,肩、肘、臂外側後緣疼痛,治療穴位為腕骨、通里。腕骨穴是小腸經原穴,位於手腕外側,橈骨莖突下方凹陷處;通里穴是心經絡穴,位於手腕上約一寸處。

足少陰腎經:面色黑,嗜睡,不想吃東西,視力模糊,發熱,神志不清,腰痛,足痛,行走困難,心驚膽戰,氣虛,胸部脹滿,身體發黃,治療穴位為太谿、飛揚。太谿穴是腎經原穴,位於內踝後方,跟腱上緣凹陷處;飛揚穴是膀胱經絡穴,位於外踝上七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