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五 (9)
卷五 (9)
1. 十二經病井滎俞經合補虛瀉實
足厥陰肝經,屬乙木。起大敦,終期門。多血少氣,丑時注此。是動病:腰痛不可俯仰,丈夫頹疝,婦人小腹腫,甚則咽乾,面塵脫色。是主肝所生病:胸滿,嘔逆,洞泄,狐疝,遺溺,癃閉。盛者,寸口脈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脈反小於人迎也。補用寅時,曲泉,為合水。水生木,虛則補其母。瀉用丑時,行間,為滎火。木生火,實則瀉其子。
白話文:
肝經屬木,循行路線從大敦穴開始,到期門穴結束,其經氣旺盛的時間是丑時(凌晨1-3點)。肝經氣血不足容易出現腰痛(彎腰挺直都痛)、男性疝氣、女性小腹腫脹,嚴重時會有咽喉乾燥、臉色蒼白無光等症狀。肝經本身的疾病則表現為胸悶、嘔吐、腹瀉、疝氣、尿失禁、排尿困難等。如果肝經實證,寸口脈會比人迎脈大一倍;如果肝經虛證,寸口脈反而會比人迎脈小。治療上,肝經虛證宜在寅時(凌晨3-5點)取曲泉穴(屬水)補益,因為水能生木,補益母親(腎)就能滋養肝木;肝經實證宜在丑時取行間穴(屬火)瀉血,因為木能生火,瀉掉兒子(火)就能抑制肝木的亢盛。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