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十二經井穴(楊氏)

人病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斯乃脈上貫肝膈,走於心內,故邪客於足少陰之絡,而有是病。

可刺足少陰腎井湧泉,足心中。刺三分,行六陰數,見血出,令人立飢欲食,左取右,素有此病,新發,刺五日愈,灸三壯。

人病卒然心痛,掌中熱,胸滿膨,手攣臂痛,不能伸屈,腋下腫平,面赤目黃,善笑,心胸熱,耳聾響。斯乃以其包絡之脈,循脅過腋下,通臑內,至間使入勞宮,循經直入中衝;支別從掌循小指,過次指關衝,故邪客於手厥陰絡,生是病。

可刺手厥陰心包井中衝,中指內端去甲韭葉。刺一分,行六陰數,左取右,如食頃已。若灸可三壯,如小麥炷。

人病耳聾痛,渾渾目疼,肘痛,脊間心後疼甚。斯乃以其脈上臂,貫臑外循肩上,交出少陽缺盆、膻中、膈內;支出頸項耳後,直入耳中;循遍目內眥,故邪氣客於少陽之絡,生是病。

可刺手少陽三焦井穴關衝也,手小指次指去爪甲與肉交者如韭葉許。刺一分,各一痏,右取左,如食頃已。如灸三壯不已,復刺少陽俞中渚穴。

人病胸脅足痛,面滯,頭目疼,缺盆腋腫汗多,頸項癭瘤強硬,瘧生寒熱。乃脈支別者,從目銳下大迎,合手少陽抵項,下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交中貫膈,絡肝膽,循脅,故邪客於足少陽之絡,而有是病。

可刺足少陽膽井竅陰,在次指與肉交者如韭葉許。刺一分,行六陰數,各一痏,左病右取,如食頃已。灸可三壯。

人病卒疝暴痛,及腹繞臍上下急痛。斯乃肝絡去內踝上五寸,別走少陽;其支別者,循脛上睪,結於莖,故邪客於足厥陰之絡,而有是病。

可刺足厥陰肝經井穴大敦,大指端。行六陰數,左取右,素有此病,再發,刺之三日已。若灸者,可五壯止。

白話文:

十二經井穴(楊氏)

若病人突然心痛、腹脹、胸脅部脹滿,這是因為脈氣上衝肝臟和膈肌,到達心臟內部,所以邪氣入侵足少陰經的絡脈,而導致此病。

可以刺足少陰經(腎經)的井穴湧泉穴和足心穴。刺入三分,施以六陰法,見到出血,病人就會立刻感到飢餓想吃東西。左側病痛則刺右側,如果是舊疾,則刺五天痊癒;如果是新發病,灸三壯即可。

若病人突然心痛、手掌發熱、胸部脹滿、手部攣縮疼痛,不能伸屈,腋下腫脹平坦,臉紅眼黃,愛笑,心胸發熱,耳鳴耳聾。這是因為包絡經脈循行於脅肋,經過腋下,進入上臂內側,到達間使穴,再進入勞宮穴,循經直達中衝穴;支脈從手掌循行小指,經過次指,到達關衝穴,所以邪氣入侵手厥陰經的絡脈,而導致此病。

可以刺手厥陰經(心包經)的井穴中衝穴,在中指內側指甲旁,如韭菜葉般寬的地方。刺入一分,施以六陰法,左側病痛則刺右側,大約一頓飯的時間就見效。若要灸,灸三壯,用小麥粒大小的艾炷。

若病人耳聾疼痛、頭昏眼痛、肘部疼痛、脊柱與心臟後方疼痛劇烈,這是因為經脈上行於手臂,經過上臂外側,循行肩部,與少陽經在缺盆、膻中、膈肌內交會;從頸項後方出來,直達耳內;遍布眼內眥,所以邪氣入侵少陽經的絡脈,而導致此病。

可以刺手少陽經(三焦經)的井穴關衝穴,在小指次指(無名指)指甲旁與肉交界處,如韭菜葉般寬的地方。刺入一分,各刺一痏(穴位),右側病痛則刺左側,大約一頓飯的時間就見效。如果灸三壯還不見效,再刺少陽經的俞穴中渚穴。

若病人胸脅部、足部疼痛,面部滯塞,頭目疼痛,缺盆、腋下腫脹,汗多,頸項有腫塊堅硬,患瘧疾,發冷發熱。這是因為經脈的支脈從目內眥下行至大迎穴,與手少陽經在項部會合,下行至頰車穴,下行頸部與缺盆穴相連,下行至胸部,穿過膈肌,與肝膽經絡相連,循行脅肋,所以邪氣入侵足少陽經的絡脈,而導致此病。

可以刺足少陽經(膽經)的井穴竅陰穴,在次指(無名指)與肉交界處,如韭菜葉般寬的地方。刺入一分,施以六陰法,各刺一痏,左側病痛則刺右側,大約一頓飯的時間就見效。灸則灸三壯。

若病人突然患疝氣劇痛,以及腹部繞臍上下劇烈疼痛,這是因為肝經的絡脈從內踝上五寸處分出,別行於少陽經;其支脈循行小腿上行至睪丸,聚集於陰莖,所以邪氣入侵足厥陰經的絡脈,而導致此病。

可以刺足厥陰經(肝經)的井穴大敦穴,在大拇指端。施以六陰法,左側病痛則刺右側,如果是舊疾再次發作,刺三天即可痊癒。如果灸,灸五壯即可。

2. 井滎俞原經合歌(《醫經小學》)

少商、魚際、與太淵,經渠、尺澤肺相連,商陽、二三間、合谷,陽谿、曲池大腸牽。隱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陰陵泉要知,厲兌、內庭、陷谷胃,衝陽、解谿、三里隨。少衝、少府屬於心,神門、靈道、少海尋,少澤、前谷、後谿腕,陽谷、小海小腸經。湧泉、然谷與太谿,復溜、陰谷腎所宜,至陰、通谷、束京骨,崑崙、委中膀胱知。

中衝、勞宮心包絡,大陵、間使傳曲澤,關衝、液門、中渚焦,陽池、支溝、天井索。大敦、行間、太衝看,中封、曲泉屬於肝,竅陰、俠谿、臨泣膽,丘墟、陽輔、陽陵泉。

◎井滎俞原經合橫圖:(《聚英》)

項氏曰:『所出為井,井象水之泉。所溜為滎,滎象水之陂。所注為俞,俞象水之窬。所行為經,經象水之流。所入為合,合象水之歸。皆取水義也。』又曰:『春刺井,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故言井。冬刺合,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藏,故言合。舉始終而言,滎、俞、經在其中矣。』又曰:『諸井肌肉淺薄,瀉井當瀉滎。』滑氏曰:『補井當補合。』

歧伯曰:『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故也。』

帝曰:『五臟而系於四時,何以知之?』

歧伯曰:『五臟一病,輒有五驗,假如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象多,不可盡言也。四臟有驗,並系於四時者也。針之要妙,在於秋毫。』

四明陳氏曰:『春氣在毛,夏氣在皮,秋氣在分肉,冬氣在骨髓,是淺深之應也。』

白話文:

井穴、滎穴、俞穴、原穴、經穴、合穴歌訣(出自《醫經小學》)

手太陰肺經的穴位依序是:少商、魚際、太淵、經渠、尺澤。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依序是: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谿、曲池。足太陰脾經的穴位依序是:隱白、大都、太白、商丘、陰陵泉。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依序是:厲兌、內庭、陷谷、衝陽、解谿、足三里。手少陰心經的穴位依序是:少衝、少府、神門、靈道、少海。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依序是:少澤、前谷、後谿、腕骨、陽谷、小海。足少陰腎經的穴位依序是:湧泉、然谷、太谿、復溜、陰谷。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依序是:至陰、通谷、束骨、崑崙、委中。

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依序是:中衝、勞宮、大陵、間使、曲澤。手少陽三焦經的穴位依序是:關衝、液門、中渚、陽池、支溝、天井。足厥陰肝經的穴位依序是:大敦、行間、太衝、中封、曲泉。足少陽膽經的穴位依序是:竅陰、俠谿、臨泣、丘墟、陽輔、陽陵泉。

◎井穴、滎穴、俞穴、原穴、經穴、合穴的橫向對照圖(出自《聚英》)

項氏說:「穴位所出的地方稱為井,像水的泉源。穴位所流動的地方稱為滎,像水流過的小水塘。穴位所注入的地方稱為俞,像水流進的溝渠。穴位所行經的地方稱為經,像水流動的河道。穴位所匯入的地方稱為合,像水流歸的大海。這些都取自水流的意象。」他又說:「春天要針刺井穴,井穴是東方春天的象徵,萬物開始生長的地方,所以稱為井。冬天要針刺合穴,合穴是北方冬天的象徵,陽氣收藏,所以稱為合。提到開始和結束,滎穴、俞穴、經穴則在其中。」他又說:「所有井穴的肌肉都比較淺薄,如果瀉井穴,應該同時瀉滎穴。」滑氏則說:「如果補井穴,應該同時補合穴。」

岐伯說:「春天針刺井穴,是因為邪氣在肝。夏天針刺滎穴,是因為邪氣在心。季夏針刺俞穴,是因為邪氣在脾。秋天針刺經穴,是因為邪氣在肺。冬天針刺合穴,是因為邪氣在腎,這是因為它們的關聯性。」

黃帝問:「五臟和四時的關係,要如何得知?」

岐伯說:「五臟生病,各有五種徵象可以驗證。比如肝病,臉色發青是肝病,身上有臊臭味是肝病,喜歡吃酸的是肝病,喜歡嘆氣的是肝病,容易哭泣的是肝病。疾病的徵象很多,無法一一列舉。其他四臟也都有對應的驗證,並且和四時有所關聯。針灸的奧妙,在於秋毫之間(非常細微)。」

四明陳氏說:「春天的氣在毛髮,夏天的氣在皮膚,秋天的氣在肌肉,冬天的氣在骨髓,這是身體表淺與深層對應四時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