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卷三 (9)
卷三 (9)
1. 炷火
千金方云。凡點灸法。坐點穴則坐灸。臥點穴則臥灸。立點穴則立灸。須四體平直。毋令傾側。若傾側穴不正。徒破好肉耳。
明堂云。須得身體平直。毋令蜷縮。坐點毋令俯仰。立點毋令傾側。
白話文:
炷火
《千金方》提到,無論是進行點灸的方法,坐著時就要坐著進行灸療,躺著時就要躺著進行灸療,站著時就要站著進行灸療。身體必須保持四肢平直,不能傾斜。如果身體傾側,穴位將無法正確定位,這樣只會損壞好的肌肉。
《明堂》強調,身體必須保持平直,不要蜷縮。坐著進行點灸時,不應該俯身或仰頭,站著進行點灸時也要保持直立,不能傾側。
2. 炷火先後
資生云。千金方言。凡灸當先陽後陰。言從頭向左而漸下。次從頭向右而漸下。先上後下。明堂云。先灸上。後灸下。先灸少。後灸多。皆宜審之。王節齋曰。灸火須自上而下。不可先灸下後灸上。
白話文:
在古代醫書中提到,進行艾灸的時候應該先灸陽氣的地方,再灸陰氣的地方。具體來說,從頭部開始,先向左下方移動,再向右下方移動。一般來說,應該先治療上半身,再治療下半身。明堂的說法是,先灸上面的部位,然後再灸下面的部位,並且一開始可以灸少量,之後再增加量。這些過程都應該仔細斟酌。王節齋則提到,艾灸的熱源應該要從上往下進行,絕不能先灸下面再灸上面。
3. 針灸避忌太乙圖序
針經曰。太乙日遊。以冬至之日。始居葉蟄之宮。從其宮數所在。日遊一處。至九日復反於一。常如是無已。周而復始。此太乙日遊之法也。奈行針之士。無所知者。遂將太乙所直之日。編次成圖。始自入節得主之日。從其宮至所在之處。首一終九。日徙一宮。至九日復反於一。
周而復始。如是次而行之。計每宮各得五日。九之則一節之日悉備。今予一條次。備細開具於逐宮之內。使觀者臨圖。即見逐節太乙所直之日在何宮內。乃知人之身體所忌之處。庶使行針之士。知迴避之。俾人無忤犯太乙之凶。乃僕之本意也。
白話文:
《針灸經》說:「太乙神每日子時都會移動位置。從冬至那天開始,它會停留在葉蟄這個方位。然後按照數字順序,每天移動到下一個方位。每天移動一處,直到第九天,又回到第一個方位。它總是這樣不斷循環,週而復始。這就是太乙每日移動的方法。
但是,針灸的人們都不了解這個規則,所以就將太乙神所在的日期,編製成圖表。從進入節氣、太乙神開始駐守的那天起,從它的起始位置開始,一直到它所駐守的方位,從一到九,每天移動一宮,直到第九天又回到第一個方位。
這樣循環往復,按照這個順序進行。計算下來,每個方位各停五天。九個方位都走過,一個節氣的日子也就都包含了。我現在把每一條規律詳細地列出來,寫在每個方位的說明裡。讓看圖的人,一眼就能知道每個節氣太乙神在哪一天駐守在什麼方位。這樣就能知道人體有哪些地方要避免針灸,希望針灸的人知道要避開這些禁忌,使人們不會觸犯太乙神所帶來的不吉利。這就是我寫這篇文章的本意。」
4. 冬至葉蟄宮說
冬至葉蟄宮圖周身之法。取九宮方位。離為上部。中五為中部。坎為下部。巽坤為二肩臂。震兌為左右脅。乾艮為左右手足。太乙遊至處。禁忌針灸。若起葉蟄。取冬至一日為首。他皆仿此。
按冬至葉蟄宮圖。載於內經者。止言八方之氣。有應其時而生物。違其時而生病。又刺癰曰。身有癰腫者。欲治之。無以其所直之日潰之。今曰諸針灸皆忌之。是與經旨不合。
白話文:
冬至葉蟄宮圖是關於全身穴位運行的法則。它將身體劃分為九個方位,以九宮格的方式呈現:離位代表上部,中五宮代表中部,坎位代表下部,巽位和坤位代表雙肩和手臂,震位和兌位代表左右兩側的脅部,乾位和艮位代表左右的手和腳。太乙神遊經行的部位,是禁止針灸的。如果身體開始產生葉蟄現象(指身體上出現如植物發芽般的小疹子或腫塊),就以冬至這一天為起始點來觀察,其他日子也以此類推。
關於冬至葉蟄宮圖,記載於《內經》的說法,只提到八方之氣會隨著時節變化,有的在對應的時節生長,有的在不對應的時節發病。並且提到治療癰腫的方法,是不要在癰腫所對應的時日去刺破它。而現在卻說所有針灸都應該避開這些部位,這與《內經》的宗旨不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