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卷三 (1)
卷三 (1)
1. 卷三
2. 鐵針
本草云。馬銜鐵無毒。日華子云。古舊鋌者好。或作醫工針也。
武按本草柔鐵即熟鐵。有毒。故用馬銜則無毒。以馬屬午、屬火。火剋金。解鐵毒。故用以作針。古曰。金針者。貴之也。又金為總名。銅鐵金銀之屬皆是也。
白話文:
《本草》書中說,馬銜鐵沒有毒。日華子說,古老的、用過的鐵塊比較好,或者可以做成醫療用的針。
我認為《本草》所說的柔鐵,也就是熟鐵,是有毒的。所以才使用馬銜鐵,因為它沒有毒。這是因為馬屬午,五行屬火,火可以剋金,化解鐵的毒性。所以用它來製作針。古人說的「金針」,是指貴重之物。而且「金」是一個總稱,銅、鐵、金、銀等都屬於金類。
3. 煮針
危氏書云。烏頭、巴豆各一兩。硫黃、麻黃各五錢。木鱉子十個。用烏梅藥同入磁石器內。水煮一日。洗擇之。再用止痛沒藥、乳香、當歸、花乳石各半兩。又如前水煮一日。取出。用皂角水洗。再於犬肉內煮一日。仍用瓦屑打磨淨。端直。松子油塗。常近人氣為妙。
按煮針非素問意。今依法煮之。以解鐵毒。此有益無害也。
白話文:
危氏的書上說:取烏頭、巴豆各一兩,硫黃、麻黃各五錢,木鱉子十個。將這些藥材和烏梅一同放入磁器容器中,加水煮一天。取出清洗乾淨。接著,再取止痛的沒藥、乳香、當歸、花乳石各半兩,再次像之前一樣加水煮一天。取出後,用皂角水洗淨。最後,再放入狗肉中煮一天。取出後,用瓦片磨掉雜質,使其平直,塗上松子油。最好常放在人身邊,讓它沾染人氣為佳。
按照這種方法煮針,並非《素問》的本意。現在依照此法煮針,是為了去除鐵毒,這樣做是有益無害的。
4. 火針
經曰。焠針者。以麻油滿盞。燈草令多如大指許。叢其燈火燒針。頻以麻油蘸其針。燒令通紅用方有功。若不紅者。反損於人。不能去病。燒時令針頭低下。恐油熱傷手。先令他人燒針。醫者臨時用之。以免致手熱。才覺針紅。醫即取針。先以針安穴上。自然干。針之亦佳。
凡行針點灸相似。以墨記之。使針時無差。穴道差。則無功。火針甚難。須有屠兒心、劊子手。方可行針。先以左手按定其穴。然後針之。切忌太深。深則反傷經絡。不可太淺。淺則治病無功。但消息取中也。凡大醉之後。不可行針。不適淺深。有害無利。凡行火針。必先安慰病人。
令勿驚心。較之火針及灸。灸則直守艾灼燒過。痛則久也。火針雖則視之畏人。其針下快疾。一針便去。疼不久也。以此則知灸壯候數滿足。疼之久也。火針止是一針。不再則痛過也。凡行火針。一針之後。疾速便去。不可久留。尋即以左手速按針孔上。則疼止。不按則疼甚。
凡下針。先以手按穴。令端正。頻以眼視無差。方可下針。燒針之人。委令定心燒之。恐視他處。針冷治病無功。亦不入內也。人身諸處皆可行針。面上忌之。凡季夏。大經血盛皆下流兩腳。切忌妄行火針於兩腳內及足。則潰膿腫疼難退。其如腳氣多發於夏。血氣濕氣。皆聚兩腳。
或誤行火針。則反加腫疼。不能行履也。當夏之時。腳氣若發。藥治無效。不免灸之。每一穴上但可灸三壯。劫其病退。壯數之年亦不苦。潰腫膿瘡亦易平。火針者。宜破癰毒發背。潰膿在內。外皮無頭者。但按腫軟不堅者以潰膿。闊大者按頭尾及中。以點記。宜下三針。決破出膿。
一針腫上。不可按之。即以指從兩旁捺之。令膿隨手而出。或腫大膿多。針時須側身迴避。恐膿射出汙身。孫氏曰。凡下火針。須隔一日報之。報之後。當膿水大出。疾則效矣。凡癥塊結積之病。甚宜火針。此非萬效之功。火針甚妙。於結塊之上。須停針慢出。仍轉動其針。
以發出汙滯。凡下火針。經一宿。身上發熱惡寒。此為中病。無害事也。火針亦行氣。火針惟假火力。無補瀉虛實之害。惟怕太深有害。余則無妨。氣針者。有淺有深。有補有瀉。候氣候邪之難。不可誤行。恐虛者反瀉。實者不宣。又以為害。世之制火針者。皆用馬銜鐵。思之令喜意也。
此針惟是要久受火氣。鐵熟不生為上。莫如火爐中用廢火箸制針為佳也。初制火針。必須一日一夜。不住手以麻油燈火頻頻蘸燒。如是終一日一夜。方可施用。凡治癱瘓。尤宜火針易獲功效。蓋火針大開其孔穴。不塞其門。風邪從此而出。若氣針微細。一出其針。針孔即閉。
風邪不出。故功不及火針。灸者。亦閉門趕賊。其門若閉。邪無出處故也。若風濕寒三者。在於經絡不出者。宜用火針。以外發其邪。針假火力。故功效勝氣針也。破癰堅積結瘤等。皆以火針猛熱可用。又如川僧多用煨針。其針大於鞋針、火針。以火燒之可用。即九針之中之大針是也。
白話文:
火針
古籍說,所謂的「焠針」,就是用麻油裝滿杯子,燈草用量要像大拇指那麼多,聚在一起點燃。然後用燈火燒針,要頻繁地用麻油蘸針,把針燒到通紅才能使用,這樣才有效果。如果針燒得不夠紅,反而會對人有害,不能治病。燒針時要讓針頭向下,以免熱油燙傷手。最好先由別人燒針,醫生要用時再拿,避免手被燙熱。當感覺針燒紅了,醫生立刻取針,先將針放在穴位上,自然冷卻一下再扎針,效果會更好。
凡是扎針和點灸,都要先用墨標記穴位,這樣扎針時才不會有誤差。穴位扎錯了就沒有效果。火針非常難操作,必須要有像屠夫或劊子手那樣果斷的心態,才能進行扎針。先用左手按住穴位,然後再扎針,切記不要扎得太深,扎太深反而會傷到經絡;也不能扎太淺,扎太淺則沒有治療效果,要恰到好處。凡是大醉之後,不能扎針,因為無法掌握深淺,反而有害無益。凡是扎火針,一定要先安撫病人,讓他們不要害怕。與火針和艾灸相比,艾灸需要一直燒灼艾草,時間較久,疼痛也比較持久。火針雖然看起來讓人害怕,但扎針速度很快,一針就能解決問題,疼痛時間不長。由此可知,艾灸需要灸到足夠的次數,疼痛時間也較長;而火針只需要扎一針,疼痛很快就會過去。凡是扎火針,一針之後要迅速拔出,不要停留太久,然後立刻用左手快速按住針孔,這樣就不會那麼痛了。如果不按住,就會很痛。
凡是下針,都要先用手按住穴位,使其端正,並仔細用眼睛看準位置,確定沒有偏差後再下針。燒針的人要專心燒針,不要看別的地方,否則針冷了就沒有治療效果,也扎不進去。人身上各處都可以扎火針,只有臉上要避免。凡是在夏季末,經血旺盛的時候,都會向下流到腳部,要切記不要在兩腳內側和腳部亂扎火針,否則會導致潰爛、腫痛,難以消退。腳氣大多在夏天發作,血氣濕氣都聚集在兩腳。如果錯誤地扎火針,反而會加重腫痛,導致無法行走。當夏天腳氣發作時,藥物治療無效,就只能用艾灸。每個穴位灸三壯即可,可以讓病情消退。灸的壯數不要過多,這樣就不會太痛苦,潰爛腫脹的膿瘡也容易平復。火針適合用來治療癰疽、毒瘡,當膿在裡面,皮膚表面沒有開口時,只要按壓腫脹處柔軟而不堅硬,就可以用火針來引膿。對於範圍較大的腫塊,要按壓頭、尾和中間,做上記號,然後扎三針,讓膿液排出。
扎完一針,不要按壓腫脹處,而是用手指從兩旁按壓,讓膿液順著指縫流出。如果腫塊很大,膿液很多,扎針時要側身躲避,以免膿液噴出弄髒身體。孫氏說,凡是下火針,都要隔一天查看情況。查看之後,如果膿水大量流出,病就好了。凡是治療腫塊積聚的疾病,很適合用火針。雖然不是萬能的,但火針確實很有效。在腫塊上方扎針時,要稍作停留,慢慢拔出,同時轉動針,以便排出污穢之物。凡是扎完火針,如果過了一夜,身上出現發熱怕冷的現象,這表示病有好轉,沒有壞處。火針也能夠疏通氣血。火針只是藉助火的力量,沒有補瀉虛實的區別,只是怕扎得太深有害,其他就沒有什麼妨礙。氣針有深有淺,有補有瀉,要判斷氣的盛衰和邪氣的虛實很困難,不能隨便使用,以免虛的反而瀉,實的反而不宣散,造成傷害。現在做火針的人,都用馬嚼子的鐵來製作,因為這種鐵比較結實。
這種針最重要的是能長時間承受火燒,鐵燒熟後不會生鏽是最好的。最好是用火爐中廢棄的火箸來製作針。剛製好的火針,必須用麻油燈火反覆燒一整天,才能使用。凡是治療癱瘓,用火針效果最好。因為火針能大大打開穴位,讓風邪從中排出。如果用氣針,針孔太小,拔針後很快就閉合,風邪出不來,所以效果不如火針。艾灸就像是關上門趕賊,如果門關上了,邪氣就沒有出路。如果風濕寒邪積聚在經絡中無法排出,就適合用火針,從外部將邪氣發散出來。火針是藉助火的力量,所以效果比氣針好。治療癰疽、堅硬的積塊、結瘤等,都可以用火針的猛烈火力來治療。另外,有些僧人喜歡用煨針,這種針比鞋針和火針都大。用火燒熱後也可以使用,這種針是九針中的大針。
煨針比氣針粗大,所以稱之為大針。它的作用是治療風邪侵入筋骨之間,無法排出。煨針的作用次於火針。孫氏說,三針指的是鋒針、鈹針、火針。火針也就是煨針。
按燒針法,在張仲景以前很常用,但也因此導致許多災禍。所以《傷寒論》中多次提到,例如說,「用燒針一定會驚慌」,「用燒針令汗,針處遇寒,就會長出硬塊,導致奔豚病」,以及「因為燒針而胸悶煩躁」等等。現在人們或者用燒針來排出癰膿,比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