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

《針灸聚英》~ 卷一下 (29)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下 (29)

1. 任脈

素注。不可刺灸。主息賁。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噫喘。喉鳴。胸滿咳嘔。喉痹咽腫。水漿不下。癲癇狂走。不擇言語。心中氣悶。不喜聞人語。咳唾血。心驚悸。精神耗散。少年房多。短氣少氣。又靈樞經云。膏之原。出於鳩尾。

中庭,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銅人。灸五壯。針三分。明堂。灸三壯。主胸脅支滿。噎塞。食飲不下。嘔吐食出。小兒吐奶。

膻中(一名元兒),玉堂下一寸六分。橫量兩乳間陷中。仰臥取之。主氣。以分布陰陽。故為臣使之官。難經曰。氣會三焦。(陳氏曰。三焦當作上焦。)一筋直兩乳間。疏曰。氣病治此。銅人。禁針。針之令人夭。明堂。灸七壯止七七壯。氣府論注。針三分。灸五壯。主上氣短氣。

咳逆。噎氣鬲氣。喉鳴喘嗽。不下食。胸中如塞。心胸痛。風痛。咳嗽。肺癰唾膿。嘔吐涎沫。婦人乳汁少。

玉堂(一名玉英),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銅人。灸五壯。針三分。主胸膺疼痛。心煩咳逆。上氣胸滿不得息。喘急。嘔吐寒痰。

紫宮,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銅人。灸五壯。針三分。明下。灸七壯。主胸脅支滿。胸膺骨痛。飲食不下。嘔逆上氣。煩心咳逆。吐血。唾如白膠。

華蓋,璇璣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銅人。針三分。灸五壯。明下。灸三壯。主喘急上氣。咳逆哮嗽。喉痹咽腫。水漿不下。胸皮痛。

璇璣,天突下一寸陷中。仰頭取之。銅人。灸五壯。針三分。主胸脅支滿痛。咳逆上氣。喉鳴喘不能言。喉痹咽癰。水漿不下。胃中有積。

天突(一名天瞿),在頸結喉下四寸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銅人。針五分。留三呼。得氣即瀉。灸亦得。不及針。若下針當直下。不得低手即五臟之氣。傷人短壽。明堂。灸五壯。針一分。素注。針一寸。留七呼。灸三壯。主麵皮熱。上氣咳逆。氣暴喘。咽腫咽冷。聲破。

喉中生瘡。喉猜猜。咯膿血。喑不能言。身寒熱。頸腫。哮喘。喉中鳴。翕翕如水雞聲。胸中氣梗梗。俠舌縫青脈。舌下急。心與背相控而痛。五噎。黃疸。醋心。多唾。嘔吐。癭瘤。許氏曰。此穴一針四效。凡下針後良久。先脾磨食。覺針動為一效。次針破病根。腹中作聲為二效。

次覺流入膀胱為三效。然後覺氣流行入腰後腎堂間為四效矣。

廉泉(一名舌本),頸下結喉上四寸中央。仰面取之。陰維、任脈之會。素注。低針取之。針一寸。留七呼。銅人。灸三壯。針三分。得氣即瀉。明堂。針二分。主咳嗽上氣。喘息。嘔沫。舌下腫難言。舌根縮急不食。舌縱涎出。口瘡。

承漿(一名懸漿),唇稜下陷中。開口取之。大腸脈、胃脈、督脈、任脈之會。素注。針二分。留五呼。灸三壯。銅人。灸七壯止七七壯。明堂。針三分。得氣即瀉。留三呼。徐徐引氣而出。日灸七壯。過七七停四五日後。灸七七壯。若一向灸。恐足陽明脈斷。其病不愈。停息復灸。

白話文:

任脈

任脈不可刺灸,但可治療呼吸急促、賁門疾病、發熱疾病、偏頭痛伴隨疼痛延伸至眼角外側、呃逆、喘息、喉嚨鳴叫、胸悶咳嗽嘔吐、喉嚨阻塞腫脹、無法吞嚥水液、癲癇發作狂奔、胡言亂語、胸中氣悶、不願與人交談、咳嗽吐血、心悸、精神渙散、年輕時房事過多、呼吸短促等症狀。靈樞經記載,任脈是膏肓穴的根本,起於鳩尾穴。

中庭穴位於膻中穴下1.6寸的凹陷處,灸5壯,針刺3分,主治胸脅部脹滿、哽咽、飲食不下、嘔吐食物、小兒吐奶。

膻中穴(又名元兒穴),位於玉堂穴下1.6寸,在兩乳頭之間的凹陷處(仰臥取穴),主治氣虛。因其分佈陰陽,故為人體氣機的樞紐。難經記載,膻中穴是三焦的氣會穴(陳氏注:三焦應理解為上焦)。有一條經筋直行於兩乳之間,針灸此穴可治療氣病。膻中穴禁針,針刺會使人短壽,灸7壯或77壯,主治上氣、短氣。

咳逆、噎嗝、喉嚨鳴叫、咳嗽、喘息、飲食不下、胸中阻塞感、心胸疼痛、風濕疼痛、咳嗽、肺癰咳出膿痰、嘔吐涎沫、婦女乳汁不足等症狀。

玉堂穴(又名玉英穴),位於紫宮穴下1.6寸的凹陷處,灸5壯,針刺3分,主治胸膺疼痛、心煩、咳逆、上氣、胸悶氣短、呼吸急促、嘔吐寒痰。

紫宮穴,位於華蓋穴下1.6寸的凹陷處(仰臥取穴),灸5壯,針刺3分,明堂穴灸7壯,主治胸脅脹滿、胸膺骨痛、飲食不下、嘔逆、上氣、心煩、咳逆、吐血、唾液如同白色膠狀物。

華蓋穴,位於璇璣穴下1寸的凹陷處(仰臥取穴),針刺3分,灸5壯,明堂穴灸3壯,主治呼吸急促、上氣、咳逆、哮喘、咳嗽、喉嚨阻塞腫脹、無法吞嚥水液、胸部皮膚疼痛。

璇璣穴,位於天突穴下1寸的凹陷處(仰頭取穴),灸5壯,針刺3分,主治胸脅脹滿疼痛、咳逆、上氣、喉嚨鳴叫、喘息不能言語、喉嚨阻塞腫脹、無法吞嚥水液、胃中有積聚。

天突穴(又名天瞿穴),位於頸部喉結下4寸的凹陷處,是陰維脈和任脈的交會穴。針刺5分,留針三呼,得氣後瀉針,灸法亦可,但不如針刺有效。針刺時應直刺,不可斜刺,否則會傷及五臟之氣,導致人體短壽。明堂穴灸5壯,針刺1分,素注記載針刺1寸,留針七呼,灸3壯,主治面部發熱、上氣、咳逆、氣喘、咽喉腫脹、聲音嘶啞、喉嚨生瘡、喉嚨有異物感、咯血、失音、身寒發熱、頸部腫脹、哮喘、喉嚨鳴叫、呼吸聲似水雞聲、胸中氣滯、舌下青筋、舌下緊繃、心與背部同時疼痛、五種哽咽症狀、黃疸、胃痛、唾液增多、嘔吐、甲狀腺腫大。許氏記載,此穴針刺有四種效果:一、針刺後不久,脾胃開始消化食物,感覺針感為一效;二、針刺破壞病根,腹部有聲音為二效;三、感覺針感流入膀胱為三效;四、感覺氣機運行至腰後腎區為四效。

廉泉穴(又名舌本穴),位於頸部喉結上4寸的中央(仰面取穴),是陰維脈和任脈的交會穴。針刺1寸,留針七呼,灸3壯,針刺3分,得氣後瀉針,明堂穴針刺2分,主治咳嗽、上氣、喘息、嘔吐涎沫、舌下腫脹難以言語、舌根緊縮不能進食、舌頭伸出、涎液外流、口腔潰瘍。

承漿穴(又名懸漿穴),位於唇下正中凹陷處(開口取穴),是大腸經、胃經、督脈、任脈的交會穴。針刺2分,留針五呼,灸3壯,灸7壯或77壯,明堂穴針刺3分,得氣後瀉針,留針三呼,緩慢地引導氣機而出。每日灸7壯,超過77壯後應停止四五天再灸77壯。若持續灸治,恐傷足陽明經,導致病情難癒,因此需間歇灸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