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

《針灸聚英》~ 卷一下 (28)

回本書目錄

卷一下 (28)

1. 任脈

建里,中脘下一寸。臍上三寸。銅人。針五分。留十呼。灸五壯。明堂。針一寸二分。主腹脹。身腫。心痛。上氣。腸中疼。嘔逆。不嗜食。

中脘(一名太倉),上脘下一寸。臍上四寸。居心蔽骨與臍之中。胃之募。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上紀者。中脘也。胃之募也。難經曰。腑會中脘。腑病治此。銅人。針八分。留七呼。瀉五吸。疾出針。灸二七壯止二百壯。明堂。日灸二七壯止四百壯。素注。針一寸二分。

灸七壯。主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脹。中惡。脾疼。飲食不進。翻胃。赤白痢。寒癖。氣心疼。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脹。面色痿黃。天行傷寒。熱不已。溫瘧。先腹痛先瀉。霍亂。泄出不知。食飲不化。心痛。身寒。不可俯仰。氣發噎。東垣曰。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

不下。取三里、章門、中脘。又曰。胃虛而致太陰無所稟者。於足陽明募穴中導引之。

上脘(一名胃脘),巨闕下一寸。當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臍上五寸。上脘、中脘屬胃絡脾。足陽明、手太陽、任脈之會。素注、銅人。針八分。先補後瀉。風癇熱病。先瀉後補。立愈。日灸二七壯至百壯。未愈倍之。明下。三壯。主腹中雷鳴相逐。食不化。腹㽲刺痛。霍亂吐利。

腹痛身熱。汗不出。翻胃嘔吐。食不下。腹脹氣滿。心忪驚悸。時嘔血。痰多吐涎。奔豚。伏梁。三蟲。卒心痛。風癇。熱病。馬黃黃疸。積聚堅大如盤。虛勞吐血。五毒疰不能食。

巨闕,鳩尾下一寸。心之募。銅人。針六分。留七呼。得氣即瀉。灸七壯止七七壯。主上氣咳逆。胸滿短氣。背痛胸痛。痞塞。數種心痛。冷痛。蛔蟲痛。蠱毒貓鬼。胸中痰飲。先心痛。先吐。霍亂不識人。驚悸。腹脹暴痛。恍惚不止。吐逆不食。傷寒煩心。喜嘔發狂。少氣腹痛。

黃疸。急疽。急疫。咳嗽。狐疝。小腹脹滿。煩熱。鬲中不利。五臟氣相干。卒心痛。屍厥。妊娠子上衝心。昏悶。刺巨闕。下針令人立蘇不悶。次補合谷。瀉三陰交。胎應針而落。如子手掬心。生下手有針痕。頂母心向前。人中有針痕。向後。枕骨有針痕是驗。

按十四經發揮云。凡人心下有膈膜。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周圍著脊。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熏心肺。是心在膈上也。難產之婦。若子上衝。至膈則止。兒之在腹。指未能執物。尚堅握而不伸者。又有胞衣裹之。豈能破鬲掬心哉。心為一身之主。神明出焉。不容小有所犯。

豈有被沖掬而不死哉。蓋以其上衝近心。故云爾。如胃脘痛。曰心痛之類是也。學者不可以辭害意。

鳩尾(一名尾翳,一名𩩲骬),蔽骨之端。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人無蔽骨者。從岐骨際下行一寸。曰鳩尾者。言其骨垂下如鳩尾形。任脈之別。銅人禁灸。灸之令人永世少心力。大妙手方可針。不然。針取氣多。令人夭。針三分。留三呼。瀉五吸。肥人倍之。明堂。灸三壯。

白話文:

任脈

建里穴位於中脘穴下1寸,即肚臍上3寸處。針刺深度5分,留針10呼息,灸5壯。主治腹脹、全身浮腫、心痛、氣逆、腸痛、嘔吐、厭食。

中脘穴(又名太倉穴)位於上脘穴下1寸,即肚臍上4寸處,位於心下部骨骼與肚臍之間。是胃的募穴,也是手太陽經、少陽經、足陽明經及任脈的交會穴。中脘穴是上焦的要穴,也是胃的募穴。《難經》記載,中脘穴是腑的會穴,治療腑臟疾病應取此穴。針刺深度8分,留針7呼息,瀉5吸息,疾速出針,灸27壯至200壯;明堂灸法,每日灸27壯至400壯。針刺深度1寸2分,灸7壯。主治五膈症、喘息不止、腹部劇烈脹痛、中惡、脾痛、飲食不進、胃反酸、赤白痢疾、寒癖、氣滯心痛、伏梁症、心下如覆杯狀、心臟膨脹、面色萎黃、天行傷寒熱症持續不退、溫瘧(瘧疾的一種)、先腹痛後瀉痢、霍亂、瀉痢不止、飲食不消化、心痛、畏寒、不能俯仰、氣逆哽噎。東垣(指醫家李東垣)說:如果氣滯在腸胃,可以取足太陰經、足陽明經的穴位;如果氣滯不解,可以取三里、章門、中脘穴。又說:如果胃虛弱導致足太陰經氣血不足,可在足陽明經的募穴進行導引。

上脘穴(又名胃脘穴)位於巨闕穴下1寸,距前正中線1寸5分,距胸骨下緣3寸,即肚臍上5寸處。上脘穴、中脘穴都屬於胃經,並與脾經相連,也是足陽明經、手太陽經、任脈的交會穴。針刺深度8分,先補後瀉;風癇熱病則先瀉後補,可立即痊癒。每日灸27壯至100壯,若未痊癒則加倍;明堂灸法,灸3壯。主治腹部雷鳴聲相隨、飲食不消化、腹部絞痛刺痛、霍亂嘔吐腹瀉、腹痛身熱、無汗、胃反酸嘔吐、飲食不下、腹部脹滿、心悸、間歇性嘔血、痰多流涎、奔豚氣、伏梁症、蟲積、突然心痛、風癇、熱病、馬黃黃疸、積聚堅硬如盤狀、虛勞吐血、五毒侵蝕不能進食。

巨闕穴位於鳩尾穴下1寸,是心的募穴。針刺深度6分,留針7呼息,得氣後即瀉,灸7壯至77壯。主治上氣咳嗽、胸悶氣短、背痛胸痛、痞滿、多種心痛(包括冷痛)、蛔蟲痛、蠱毒、胸中痰飲、先心痛後嘔吐、霍亂神志不清、驚悸、腹部脹痛劇烈、神志恍惚、嘔吐不食、傷寒煩躁心神不安、喜嘔吐發狂、少氣腹痛、黃疸、急症癰疽、急症瘟疫、咳嗽、狐疝(一種疝氣)、小腹脹滿、煩熱、咽喉部阻塞、五臟氣機失調、突然心痛、屍厥(猝死)、妊娠期間胎兒衝擊心臟、昏迷。刺巨闕穴,可使病人立即甦醒,不再昏迷;然後補合谷穴,瀉三陰交穴,胎兒就會自然分娩。如果胎兒如同用手掬取心臟一般,產婦手上會有針刺痕跡,頂部(頭頂)和心臟前方會出現針刺痕跡,後腦勺(枕骨)也會出現針刺痕跡,這些都是驗證的跡象。

按《十四經發揮》所說:人心下有膈膜,前面與鳩尾齊平,後面與第十一椎骨齊平,環繞著脊柱,用來阻隔濁氣,防止濁氣上熏心肺,所以心臟在膈膜上面。難產的婦女,如果胎兒向上衝擊,到達膈膜就會停止;胎兒在腹中,手指還不能握物,尚且緊握不伸,還有胎盤包裹著,怎麼可能衝破膈膜,掬取心臟呢?心臟是一身之主,神明從這裡發出,不容許稍微受損,怎麼可能被衝擊掬取而不死呢?這是因為向上衝擊靠近心臟,所以這樣說。例如胃脘痛,也可以說是心痛之類。學習者不能因為文字而誤解其意。

鳩尾穴(又名尾翳、𩩲骬)位於胸骨下端,即劍突下端五分處。如果沒有胸骨者,則從岐骨(胸骨柄)下緣向下1寸處取穴。因其形狀如鳩尾而得名,是任脈的別支。銅人圖譜禁止灸此穴,灸此穴會使人終身心力不足。只有非常精湛的醫生才能針刺,否則,針刺取氣過多,會使人短命。針刺深度3分,留針3呼息,瀉5吸息,肥胖者加倍。明堂灸法,灸3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