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卷一下 (25)
卷一下 (25)
1. 督脈
上星(一名神堂),神庭後。入髮際一寸陷中。容豆。素問。針三分。留六呼。灸五壯。銅人。針四分。以細三稜針。宜泄諸陽熱氣。無令上衝頭目。主面赤腫。頭風。頭皮腫。面虛。鼻中息肉。鼻塞頭痛。痎瘧振寒。熱病汗不出。目眩。目睛痛。不能遠視。口鼻出血不止。
神庭,直鼻上入髮際五分。足太陽、督脈之會。素注。灸三壯。銅人。灸二七壯止七七壯。禁針。針則發狂。目失精。主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角弓反張。吐舌。癲疾風癇。戴目上視。不識人。頭風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淚出。驚悸不得安寢。嘔吐煩滿。寒熱頭痛。喘渴。張子和曰。目痛目腫目翳。針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翳者可使立退。腫者可使立消。
素髎(一名面正),鼻柱上端準頭。外臺。不宜灸。針一分。素注。三分。主鼻中息肉不消。多涕生瘡。鼻窒。喘息不利。鼻喎噼。鼽衄。
水溝(一名人中),鼻柱下。人中近鼻孔陷中。督脈、手足陽明之會。素注。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銅人。針四分。留五呼。得氣即瀉。灸不及針。日灸三壯。明堂。日灸三壯至二百壯。下經。灸五壯。主消渴。飲水無度。水氣遍身腫。失笑無時。癲癇。語不識尊卑。乍哭乍喜。
中風口噤。牙關不開。面腫唇動。狀如蟲行。卒中惡。鬼擊。喘渴。目不可視。黃疸馬黃。瘟疫。通身黃。口喎噼。
兌端,唇上端。銅人。針二分。灸三壯。主癲疾吐沫。小便黃。舌乾消渴。衄血不止。唇吻強。齒齦痛。鼻塞痰涎。口噤鼓頷。
齦交,唇內齒上齦縫中。任、督、足陽明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鼻中息肉。蝕瘡。鼻塞不利。額頞中痛。頸項強。目淚眵汁。內眥赤癢痛。生白翳。面赤心煩。馬黃黃疸。寒暑溫疫。二十九難曰。督之為病。脊強而厥。又曰。其受邪氣。畜則腫熱。砭射之也。
白話文:
督脈
上星穴(也叫神堂穴),位於神庭穴之後,髮際內陷處一寸,容納一粒豆子大小。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個呼吸時間,灸五壯。銅人腧穴針灸圖譜記載:針刺深度四分,使用細小的三稜針,宜泄去體內陽熱之氣,但需避免針刺過深導致頭目不適。主治面部紅腫、頭痛、頭皮腫脹、面部虛弱、鼻息肉、鼻塞頭痛、瘧疾寒顫、發熱無汗、頭暈目眩、眼睛疼痛、視物不清、鼻出血不止。
神庭穴,位於鼻樑正上方,向上入髮際五分處,是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的交會穴。灸三壯。銅人腧穴針灸圖譜記載:灸二到七壯,最多灸七七(四十九)壯。禁針,針刺則可能導致發狂、目失精光。主治登高唱歌、脫衣奔跑、角弓反張、吐舌、癲癇、兩眼上翻、不認識人、頭痛頭暈、鼻涕不止、流淚、驚悸失眠、嘔吐腹脹、寒熱頭痛、呼吸困難口渴。張子和說:眼睛疼痛、腫脹、翳障,可以針刺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穴。翳障可以立即消退,腫脹可以立即消腫。
素髎穴(也叫面正穴),位於鼻柱上端,準頭穴處。不宜灸。針刺深度一分(或三分)。主治鼻息肉不消、流涕生瘡、鼻塞、呼吸困難、鼻歪斜、鼻出血。
水溝穴(也叫人中穴),位於鼻柱下方,人中靠近鼻孔的凹陷處,是督脈、手足陽明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個呼吸時間,灸三壯。銅人腧穴針灸圖譜記載:針刺深度四分,留針五個呼吸時間,得氣後立即瀉針。灸法不如針刺有效,每天灸三壯,甚至可以灸到二百壯。主治消渴症、飲水過多、全身水腫、無故發笑、癲癇、言語無禮、喜怒無常。
主治中風口噤、牙關緊閉、面部腫脹、嘴唇抽動、如蟲蠕動狀、中風昏迷、中邪、呼吸困難口渴、視力模糊、黃疸、瘟疫、全身發黃、口歪斜。
兌端穴,位於上唇端。針刺深度二分,灸三壯。主治癲癇吐沫、尿黃、舌乾口渴、鼻出血不止、嘴唇僵硬、牙齦疼痛、鼻塞痰多、口噤、頷部腫脹。
齦交穴,位於嘴唇內側,牙齒上方的牙齦縫隙中,是任脈、督脈、足陽明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鼻息肉、潰瘍、鼻塞、額頭與鼻樑之間疼痛、頸項僵硬、眼淚鼻涕增多、眼角紅腫癢痛、白內障、面紅心煩、黃疸、溫疫。 《二十九難》記載:督脈病變,則脊柱僵硬,四肢厥冷。又說:督脈受邪氣侵襲,則會腫脹發熱,可用砭石針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