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卷一下 (24)
卷一下 (24)
1. 督脈
咽喉腫痛。傷寒狂走欲自殺。目妄視。頭中百病。馬黃黃疸。仲景曰。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岐伯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府。故為諸陽主氣。資生云。風府者。傷寒所自起。北人以毛裹之。(今之護風領)南人怯弱者。亦以帛護其項。
今護項乃云蔽垢膩。實存名亡矣。瘧論曰。邪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夜大會於風府。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晏。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故日作益晏也。
東垣曰。少陽頭痛。治在風池、風府。
按風府禁灸矣。項疽發於腦之下。項之上。此正風府穴分也。東垣先用火攻之策。以大炷艾如兩核許者。攻之至百壯。豈瘡家與諸病異治歟。
腦戶(一名合顱),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足太陽、督脈之會。銅人。禁灸。灸之令人啞。或灸七壯。妄灸令人喑。明堂。針三分。素注。針四分。素問。刺腦戶。入腦立死。主面赤目黃。面痛。頭重腫痛。癭瘤。
按腦戶一穴。資生、明堂、素問所論深針妄灸。醫家當知所戒矣。
強間(一名大羽),後頂後一寸半。銅人。針二分。灸七壯。明堂。灸五壯。主頭痛目眩腦旋。煩心嘔吐涎沫。項強。狂走不臥。
後頂(一名交沖),百會後一寸半。枕骨上。銅人。灸五壯。針二分。明堂。針四分。素注。三分。主頭項強急。惡風寒風眩。目䀮䀮。額顱上痛。歷節汗出。狂走癲疾不臥。癇發瘛瘲。頭偏痛。
百會(一名三陽五會,一名巔上,一名天滿),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直兩耳尖。性理北溪陳氏曰。略退些子。猶天之極星居北。手足三陽、督脈之會。素注。針二分。銅人。灸七壯止七七壯。凡灸頭頂。不得過七壯。緣頭頂皮薄。灸不宜多。針二分。得氣即瀉。
又素注刺四分。主頭風中風。言語謇澀。口噤不開。偏風。半身不遂。心煩悶。驚悸健忘。忘前失後。心神恍惚。無心力。痎瘧。脫肛。風癇。青風。心風。角弓反張。羊鳴。多哭。語言不擇。發時即死。吐沫。汗出而嘔。飲酒面赤。腦重鼻塞。頭痛目眩。食無味。百病皆治。
虢太子屍厥。扁鵲取三陽五會。有間太子蘇。唐、高宗頭痛。秦鳴鶴曰。宜刺百會出血。武后曰。豈有至尊頭上出血之理。已而刺之。微出血。立愈。
前頂,囟會後一寸半。骨間陷中。銅人。針一分。灸三壯止七七壯。素注。刺四分。主頭風目眩。面赤腫。水腫。小兒驚癇。瘛瘲。腫痛。
囟會,上星後一寸陷中。銅人。灸二七壯至七七壯。初灸不痛。病去即痛。痛止灸。針二分。留三呼。得氣即瀉。八歲以下不得針。緣囟門未合。刺之恐傷其骨。令人夭。素注。針四分。主腦虛冷。或飲酒過多。腦疼如破。衄血。面赤暴腫。頭皮腫。生白屑風。頭眩。顏青目眩。鼻塞不聞香臭。驚悸。目戴上。不識人。
白話文:
督脈
咽喉腫痛、傷寒發燒神志不清想自殺、眼睛亂看、頭痛等各種頭部疾病、以及像馬尿一樣黃的黃疸。張仲景說,太陽病初期服用桂枝湯,但發燒煩躁卻沒有好轉,就要先針刺風池穴和風府穴。岐伯說,巨陽是所有陽經的統稱,它的經脈與臟腑相連,所以是所有陽經的總樞紐。醫書上說,風府穴是傷寒從這裡開始的,北方人用毛皮包裹它(現在用護頸),南方體弱的人也用布護住頸項。
現在護頸只說是為了遮蓋污垢,實際上名稱已經改變了。瘧疾論說,邪氣侵入風府穴,沿著脊椎往下走,衛氣每天都在風府穴交會,邪氣每天向下移動一節,所以發病時間一天比一天晚。每當到達風府穴時,皮膚腠理就會張開,邪氣就會入侵,引起疾病發作。因此,發病時間一天比一天晚。邪氣從風府穴出來,每天向下移動一節,二十五天后到達骶骨,二十六天后進入脊椎內部,所以發病時間一天比一天晚。
東垣先生說,少陽經頭痛,治療就在風池穴和風府穴。
需要注意的是,風府穴禁止灸法。項疽(頸部腫毒)發生在腦後頸項之間,這裡正是風府穴的分佈區域。東垣先生以前用灸法治療,用大艾炷,像兩個核桃那麼大,灸至一百壯,難道瘡瘍和其它疾病的治療方法不一樣嗎?
腦戶穴(又名合顱穴),在枕骨上方,強間穴後一寸半處,是足太陽經和督脈的交會穴。銅人腧穴針灸圖譜記載禁止灸法,灸它會讓人啞巴。或者灸七壯,隨便灸會讓人失聲。明堂經記載針刺三分。素問記載針刺四分。素問記載刺腦戶穴會刺入腦中致死。主治面部發紅、眼睛發黃、面痛、頭部沉重腫痛、甲狀腺腫瘤。
需要注意的是,關於腦戶穴的針灸,資生經、明堂經、素問經所記載的深針和隨意灸法,醫家應該謹慎為之。
強間穴(又名大羽穴),在後頂穴後一寸半處,銅人腧穴針灸圖譜記載針刺二分,灸七壯。明堂經記載灸五壯。主治頭痛、頭暈目眩、煩躁不安、嘔吐涎沫、項部強直、狂躁不安、睡不着覺。
後頂穴(又名交沖穴),在百會穴後一寸半處,枕骨上方。銅人腧穴針灸圖譜記載灸五壯,針刺二分。明堂經記載針刺四分,素問經記載三分。主治頭項部僵硬疼痛、怕風、風眩、眼睛模糊、額頭和顱部疼痛、關節痛伴汗出、狂躁不安、睡不着覺、癲癇發作、抽搐、頭部偏頭痛。
百會穴(又名三陽五會、巔上、天滿),在前頂穴後一寸五分處,頭頂正中央旋毛處,可容納一粒豆子,在兩耳尖的連線上。性理學家北溪陳氏說,略微後退一點,如同天上的北極星位於北方。是手足三陽經和督脈的交會穴。素問經記載針刺二分。銅人腧穴針灸圖譜記載灸七壯到七七壯(49壯),凡是灸頭頂,都不能超過七壯,因為頭頂皮膚薄,灸法不宜過多。針刺二分,得氣就瀉。
另外,素問經記載針刺四分。主治頭痛、中風、言語不清、口不能張開、偏風、半身不遂、心煩悶、驚悸健忘、記憶力減退、精神恍惚、無力、瘧疾、脫肛、風癇、青風病、心臟病、角弓反張、羊鳴樣哭聲、哭鬧不止、言語無忌、發病時立即死亡、吐沫、出汗嘔吐、飲酒面紅、腦部沉重鼻塞、頭痛、頭暈目眩、食慾不振,各種疾病都能治療。
虢國太子的屍厥,扁鵲針刺三陽五會穴(百會穴),不久太子就蘇醒了。唐高宗頭痛,秦鳴鶴說,應該針刺百會穴放血。武則天說,怎麼能在至尊的頭上放血呢?後來還是針刺了,稍微放了一點血,病就好了。
前頂穴,在囟會穴後一寸半處,骨骼之間的凹陷處。銅人腧穴針灸圖譜記載針刺一分,灸三壯到七七壯(49壯)。素問經記載針刺四分。主治頭痛、頭暈目眩、面部發紅腫脹、水腫、小兒驚癇、抽搐、腫痛。
囟會穴,在上星穴後一寸凹陷處。銅人腧穴針灸圖譜記載灸二七壯(14壯)到七七壯(49壯)。剛開始灸的時候不痛,病好了就痛,痛了就停止灸法。針刺二分,留針三呼,得氣就瀉。八歲以下兒童不能針刺,因為囟門還沒有閉合,針刺可能會傷到骨骼,導致夭亡。素問經記載針刺四分。主治腦虛寒、飲酒過多、腦部疼痛如裂開一樣、鼻出血、面部發紅腫脹、頭皮腫脹、生白屑風、頭暈、面部青白、頭暈目眩、鼻塞聞不到香味、驚悸、眼睛睜不開、不認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