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

《針灸聚英》~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寒疝腹痛,陰市宜。 並及太谿與肝俞。 疝瘕須治陰蹺穴。 卒疝大敦與丘墟。 兼治陰市與照海。 四穴不失大效隨。 㿗疝曲泉與中封。 再兼商丘與太衝。 小腹下痛目痃癖。 太谿三里脾俞同。 三陰交穴曲泉穴。 宜兼陰陵六穴攻。 腹中之病云疝瘕。 陰陵太谿丘墟佳。 更兼照海通四穴。 從此治之無所差。

腸癖㿉疝小腸痛。 灸至百壯通谷用。 京骨穴與大腸俞。 三穴治之有神應。 偏墜木腎治歸來。 大敦三陰交穴該。 陰疝太衝大敦穴。 三穴治之絕無災。 痃癖膀胱小腸事。 醫家宜把燔針刺。 五樞氣海及三里。 氣門百壯三交俞。 陰腫大小便數兮。 或陰入腹大敦宜。 陰腫曲泉太谿穴。 大敦三陰交腎俞。

陰莖腫痛治曲泉。 陰陵陰谷與行間。 太衝大敦太谿穴。 腎俞中極三陰痊。 陰莖痛兮陰汗出。 太谿魚際與中極。 更治一穴三陰交。 四穴治之多有力。 轉胞不溺只淋瀝。 關元療病真可必。 腎臟虛冷日漸羸。 陰疼少氣遺精疲。 不須別求療此病。 只治一穴是腎俞。 遺精白濁腎俞燒。 關元穴與三陰交。

夢泄百壯曲泉穴。 中封太衝至陰高。 膈俞脾俞腎俞准。 關元三焦三陰交。 寒熱氣淋陰陵宜。 淋漓曲泉然谷醫。 陰陵行間大敦穴。 湧泉氣門小腸俞。 小便黃赤陰谷中。 太谿腎俞氣海同。 膀胱俞穴宜兼治。 五穴無缺有神功。 小便五色治委中。 須把前谷第二攻。 小便不禁上承漿。 陰陵委中太衝間。

膀胱俞穴大敦穴。 通治六穴患者安。 小便赤如血大陵。 兼治關元病始輕。 婦人胞轉小便艱。 二七壯兮治關元。 遺溺神門魚際穴。 太衝大敦及關元。 陰痿丸騫陰谷中。 然谷三陰交中封。 兼治大敦通五穴。 此病立待有神功。 陰挺出兮治太衝。 少府照海曲泉同。 疝氣偏墜用小繩。 患者口角量一形。

分作三折成三角。 如△樣為權衡。 一角安在臍心上。 兩角安在臍下平。 兩角盡處是灸穴。 患左患右灸反更。 各三七壯病立愈。 二穴俱灸亦安寧。 膀胱氣攻脅臍下。 陰腎入腹病染增。 自臍量下至六寸。 兩旁各寸是穴中。 患左患右灸反覆。 炷如小麥大相應。

白話文:

疝氣

因為寒冷引起的疝氣腹痛,應該按壓陰市穴。 同時也要按壓太谿穴和肝俞穴。 疝氣腫塊,必須治療陰蹺穴。 突然發作的疝氣,按壓大敦穴和丘墟穴。 同時治療陰市穴和照海穴。 這四個穴位都有效,療效顯著。 睾丸疝氣,按壓曲泉穴和中封穴。 同時按壓商丘穴和太衝穴。 小腹下方疼痛,眼睛出現痃癖(眼疾), 要按壓太谿穴、足三里穴和脾俞穴。 三陰交穴和曲泉穴, 可以加上陰陵泉穴,這六個穴位一起治療。 腹腔內的疾病,可以說是疝瘕(腹部腫塊), 陰陵泉穴、太谿穴和丘墟穴效果好。 再加上照海穴,通共四個穴位, 這樣治療,沒有不好的。

腸道疾病、睾丸疝氣和小腸疼痛, 用艾灸灸到一百壯,按壓通谷穴。 京骨穴和大腸俞穴, 這三個穴位一起治療,效果神奇。 偏墜(睾丸一側下垂)和木腎(睾丸腫大堅硬),按壓歸來穴。 大敦穴和三陰交穴也要按壓。 陰疝,按壓太衝穴和大敦穴。 這三個穴位一起治療,絕對不會有災禍。 痃癖是膀胱和小腸的疾病, 醫生應該用燒針刺法治療。 按壓五樞穴、氣海穴和足三里穴。 氣門穴灸一百壯,以及三交俞穴。 陰部腫大、小便次數增多, 或是陰部縮入腹中,要按壓大敦穴。 陰部腫大,要按壓曲泉穴和太谿穴。 大敦穴、三陰交穴和腎俞穴也要按壓。

陰莖腫痛,要按壓曲泉穴。 陰陵泉穴、陰谷穴和行間穴也要按壓。 太衝穴、大敦穴、太谿穴, 以及腎俞穴、中極穴、三陰交穴都有效。 陰莖疼痛,而且陰部出汗, 按壓太谿穴、魚際穴和中極穴。 再加上三陰交穴, 這四個穴位一起治療,效果很強。 轉胞(膀胱頸部梗阻)小便不暢,只滴瀝, 按壓關元穴治療,效果真的很好。 腎臟虛弱寒冷,身體日漸消瘦, 陰部疼痛,氣短,遺精疲憊, 不需要尋求其他的治療方法, 只需要治療腎俞穴。 遺精和白濁,艾灸腎俞穴。 關元穴和三陰交穴也要治療。

夢遺,艾灸曲泉穴一百壯。 中封穴、太衝穴和至陰穴也要治療。 膈俞穴、脾俞穴和腎俞穴要找準穴位, 關元穴、三焦俞穴和三陰交穴也要治療。 因為寒熱引起的淋症,要按壓陰陵泉穴。 小便淋漓,按壓曲泉穴和然谷穴。 陰陵泉穴、行間穴和大敦穴, 以及湧泉穴、氣門穴和小腸俞穴都要治療。 小便發黃發紅,要按壓陰谷穴。 太谿穴、腎俞穴和氣海穴也要按壓。 膀胱俞穴也要一起治療, 這五個穴位都按壓,效果神奇。 小便五色(指小便顏色異常),要按壓委中穴。 還要按壓前谷穴和第二骨穴。 小便無法控制,要按壓上承漿穴。 陰陵泉穴、委中穴和太衝穴之間也要按壓。

膀胱俞穴和大敦穴, 這六個穴位一起治療,患者就會痊癒。 小便赤紅如血,要按壓大陵穴。 同時按壓關元穴,病情就會減輕。 婦女因為胞轉(子宮扭轉)引起小便困難, 用艾灸灸關元穴十四壯。 遺尿,要按壓神門穴和魚際穴。 太衝穴、大敦穴和關元穴也要治療。 陰莖痿軟,睾丸萎縮,要按壓陰谷穴。 然谷穴、三陰交穴和中封穴也要按壓。 加上大敦穴,通共五個穴位, 這樣治療,疾病馬上就好。 陰部挺出,要按壓太衝穴。 少府穴、照海穴和曲泉穴也要治療。 疝氣偏墜,用小繩子, 測量患者的嘴角到另一邊嘴角的距離,

將繩子分成三折,形成一個三角形, 像△一樣的形狀作為標準。 一個角放在肚臍中心上方, 另外兩個角放在肚臍下方水平處。 兩個角結束的地方就是艾灸的穴位, 如果左邊發病就灸右邊,反之亦然。 每個穴位灸二十一壯,病就會馬上好, 兩個穴位一起灸,也可以使病痊癒。 膀胱的氣攻擊脅部、肚臍下方, 陰腎縮入腹腔,病情會加重。 從肚臍向下量六寸, 兩邊各一寸的地方是穴位所在。 如果左邊發病就灸右邊,反之亦然, 艾灸的艾柱大小像小麥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