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

《針灸聚英》~ 卷四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下 (1)

1. 瘧疾

瘧疾百會與經渠。前谷三穴實相宜。溫瘧中脘大椎穴。乃若痎瘧治腰俞。假如瘧疾發寒熱。合谷液門商陽別。痰瘧寒熱後谿穴。兼治合谷隨即歇。瘧疾振寒治上星。丘墟陷谷得安寧。頭痛脘骨神效得。寒瘧三門治之精。假如心煩治神門。寒瘧不食治公孫。內庭厲兌共三穴。久瘧中渚商陽焚。

此疾兼治丘墟穴。叮嚀醫者識此文。熱多寒少間使中。再兼三里有神功。脾寒發瘧大椎穴。間使乳根三穴同。

白話文:

瘧疾的治療,百會穴和經渠穴可以選用。前谷穴有三個穴位,都非常適合治療瘧疾。溫瘧可以使用中脘穴和大椎穴。如果是痎瘧,則可治療腰俞穴。如果瘧疾發作時有寒冷和發熱的症狀,可以搭配合谷穴、液門穴和商陽穴。痰瘧發作時有寒熱症狀,可以使用後谿穴,同時搭配合谷穴,症狀很快就會緩解。瘧疾發作時身體顫抖寒冷,可以治療上星穴,配合丘墟穴和陷谷穴,症狀就能夠安寧。如果瘧疾引起頭痛,治療脘骨穴會有神效。寒瘧的治療,選用三門穴效果最好。如果瘧疾引起心煩,可以治療神門穴。寒瘧導致食慾不振,可以治療公孫穴。內庭穴、厲兌穴這三個穴位一起使用,對於治療久瘧,可以選用中渚穴和燒灼商陽穴來治療。

這個疾病也可以治療丘墟穴。我叮嚀醫生們要記住這篇文章。如果熱多寒少的情況,可以使用間使穴,再搭配足三里穴會有神奇的功效。脾胃虛寒導致的瘧疾,可以選用大椎穴,同時搭配間使穴和乳根穴這三個穴位。

2. 腫脹

渾身浮腫治曲池。合谷三里內庭醫。行間三陰交六穴。治之此病絕根株。水腫列缺腕骨醫。合谷間使陽陵宜。陰谷三里曲泉穴。復溜陷谷與解谿。公孫厲兌衝陽穴。陰陵水分並胃俞。再兼神闕十八穴。速除此疾無毫釐。四肢浮腫曲池中。通里合谷中渚同。液門三里三陰交。風腫身浮解谿攻。

水腫氣脹滿復溜。併兼神闕功效收。水脹脅滿陰陵泉。遍身腫滿疾久纏。更兼飲食又不化。腎俞百壯病即痊。凡人消痹治太谿。傷飽身黃章門醫。紅癉合谷與百會。委中三里與曲池。黃癉百勞腕骨中。三里湧泉中脘同。然谷太衝復溜穴。膏肓大陵與勞宮。還有脾俞兼在內。太谿一穴在中封。

白話文:

全身浮腫,可以治療曲池穴。合谷穴、足三里穴、內庭穴也有療效。加上行間穴、三陰交穴,這六個穴位能徹底根治此病。水腫可以治療列缺穴、腕骨穴。合谷穴、間使穴、陽陵泉穴也適合。陰谷穴、足三里穴、曲泉穴、復溜穴、陷谷穴和解谿穴,再加上公孫穴、厲兌穴、衝陽穴、陰陵泉穴、水分穴和胃俞穴。如果再配合神闕穴,共十八個穴位,能快速去除水腫,效果絲毫不差。四肢浮腫可以針灸曲池穴,通里穴、合谷穴、中渚穴也有效。液門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風腫導致的全身浮腫則可以針灸解谿穴。

水腫氣脹腹部腫滿,可以針灸復溜穴,配合神闕穴效果更好。水脹導致脅肋脹滿,可以針灸陰陵泉穴。全身腫脹且久病不癒,加上飲食不消化,可以針灸腎俞穴,並灸百壯,病就會痊癒。一般人治療麻痹,可以針灸太谿穴。因吃太飽導致身體發黃,可以針灸章門穴。紅疹可以針灸合谷穴、百會穴、委中穴、足三里穴和曲池穴。黃疸可以針灸百勞穴、腕骨穴、足三里穴、湧泉穴、中脘穴,再加上然谷穴、太衝穴、復溜穴、膏肓穴、大陵穴和勞宮穴。還有脾俞穴也要配合,太谿穴還可以搭配中封穴一起治療。

3.

多汗合谷補之先。次瀉復溜汗即干。少汗先瀉合谷穴。次補復溜病即痊。有汗列缺與曲池。少商崑崙衝陽宜。然谷大敦湧泉穴。無汗上星啞門醫。中衝陽谷腕骨穴。然穀風府與風池。中渚液門及魚際。合谷支溝與經渠。大陵少商商陽等。大都委中與俠谿。陷谷厲兌二十二穴。

仔細治之病自除。汗不出兮曲澤燒。魚際少澤上星高。曲泉復溜崑崙穴。俠谿竅陰九穴焦。

白話文:

多汗的情況,先針刺合谷穴來補益,接著針刺復溜穴來瀉,汗就會停止。少汗的情況,先針刺合谷穴來瀉,接著針刺復溜穴來補,病就會痊癒。

有汗的情況,可以針刺列缺穴和曲池穴。少汗的情況,可以針刺少商穴、崑崙穴和衝陽穴。

對於汗液失常,也可以考慮針刺然谷穴、大敦穴和湧泉穴。無汗的情況,可以針刺上星穴和啞門穴。

還有中衝穴、陽谷穴、腕骨穴、然穀穴、風府穴、風池穴、中渚穴、液門穴、魚際穴、合谷穴、支溝穴、經渠穴、大陵穴、少商穴、商陽穴、大都穴、委中穴、俠谿穴、陷谷穴、厲兌穴,總共二十二個穴位,仔細選用這些穴位治療,疾病自然會消除。

汗出不來的情況,可以灸曲澤穴,也可以灸魚際穴、少澤穴和上星穴。另外,也可以灸曲泉穴、復溜穴、崑崙穴、俠谿穴和竅陰穴,總共九個穴位。

4. 痹厥

風痹尺澤陽輔區。積癖痰痹治膈俞。寒厥太淵液門穴。假如痿厥治丘墟。屍厥如死不知事。須灸三壯於厲兌。身寒痹治曲池穴。列缺環跳與風市。委中商丘及中封。再兼臨泣八穴攻。厥逆列缺與中衝。金門大都內庭中。厲兌隱白大敦穴。須治八穴為有功。曲泉尺澤與支溝。少海前谷三里頭。三陰交與曲泉穴。照海內庭太谿丘。行間大都十二穴。次第詳治病即瘳。

白話文:

風痹,可以針刺尺澤和陽輔這兩個穴位。積聚成的痰導致的痹症,可以治療膈俞穴。寒冷導致的厥症,可以針刺太淵和液門這兩個穴位。如果是痿弱無力的厥症,可以針刺丘墟穴。屍厥像死了一樣,沒有知覺,必須在厲兌穴灸三壯。身體寒冷的痹症,可以治療曲池穴,還有列缺、環跳、風市、委中、商丘、中封這些穴位。再加上臨泣,這八個穴位一起治療。如果是厥逆症狀,可以針刺列缺和中衝穴,還有金門、大都、內庭這些穴位。厲兌、隱白、大敦這三個穴位,必須要治療這八個穴位才能有效。曲泉、尺澤、支溝、少海、前谷、足三里,加上三陰交和曲泉,還有照海、內庭、太谿和丘墟,以及行間、大都,這總共十二個穴位,按照順序詳細治療,疾病就會痊癒。

5. 腸痔大便

腸鳴,三里,陷谷焚。公孫,太白,與章門。神闕,胃俞,三焦俞。三陰交兮,與水分。腸鳴而泄,神闕穴。並治,三間,與水分。食泄,上廉,與下廉。暴泄,須治隱白痊。洞泄,宜治腎俞穴。溏泄,太衝,與神闕。並治一穴,三陰交。泄不止兮,亦神闕。泄不覺兮,治中脘。痢疾,曲泉,太谿便。太衝,丹田,與脾俞。兼治小腸俞,最善。

便血,承山,並復溜。太衝,太白,四穴求。大便不禁,丹田穴。兼治大腸俞,即瘳。大便不通,治太谿。承山,照海,太衝宜。小腸俞穴,與太白。章門穴,與膀胱俞。大便下重,治承山。解谿,太白,帶脈間。閉塞,照海,與太白。兼治章門,如神丹。瀉泄,曲泉,隱白宜。陰陵,然谷,三焦俞。京骨,中脘,脾俞穴。肩俞,大腸俞,天樞。

五痔,承山,與委中。飛揚,陽輔,復溜同。俠谿,氣海,會陰穴。長強之穴,與太衝。腸風,百壯,灸尾窮。假如大小便不通。三百壯,灸胃脘穴。功效最速,如神通。腸癰痛,治太白中。陷谷,大腸俞,與同。乃若脫肛,治百會。灸至七壯,是尾窮。此疾須用,治三穴。隨年壯兮,灸臍中。患者,血痔,泄腹痛。承山,復溜,二穴攻。

若是痔疾,骨疽蝕。承山,商丘,收神功。久痔,宜治二白間。須兼長強,與承山。

白話文:

腸鳴,可按壓足三里穴、陷谷穴。也可按壓公孫穴、太白穴,以及章門穴。還有神闕穴、胃俞穴、三焦俞穴。三陰交穴和水分穴也有幫助。腸鳴又腹瀉,按壓神闕穴。同時按壓三間穴和水分穴也有幫助。因為食物導致的腹瀉,按壓上廉穴和下廉穴。突然腹瀉,要按壓隱白穴。持續腹瀉,應按壓腎俞穴。腹瀉但大便不成形,按壓太衝穴和神闕穴。也可按壓三陰交穴。腹瀉不止,按壓神闕穴。腹瀉但無感覺,按壓中脘穴。痢疾,按壓曲泉穴和太谿穴。太衝穴、丹田穴和脾俞穴也有幫助。同時按壓小腸俞穴效果最好。

便血,按壓承山穴和復溜穴。太衝穴、太白穴這四個穴位都有幫助。大便失禁,按壓丹田穴。同時按壓大腸俞穴,很快就好。大便不通,按壓太谿穴。承山穴、照海穴、太衝穴也有幫助。小腸俞穴和太白穴。章門穴和膀胱俞穴也有幫助。大便時有下墜感,按壓承山穴。解谿穴、太白穴、帶脈穴也有幫助。大便阻塞,按壓照海穴和太白穴。同時按壓章門穴,效果很好。腹瀉,按壓曲泉穴和隱白穴。陰陵泉穴、然谷穴、三焦俞穴也有幫助。京骨穴、中脘穴、脾俞穴。肩俞穴、大腸俞穴、天樞穴也有幫助。

痔瘡,按壓承山穴和委中穴。飛揚穴、陽輔穴、復溜穴也有幫助。俠谿穴、氣海穴、會陰穴。長強穴和太衝穴。腸風,可用艾灸百壯,從尾椎骨開始。如果大小便不通。可用艾灸三百壯,從胃脘穴開始。效果最快,非常神奇。腸癰痛,按壓太白穴。陷谷穴和大腸俞穴也有幫助。如果是脫肛,按壓百會穴。用艾灸七壯,從尾椎骨開始。這個病要按壓三個穴位。依照年紀,艾灸肚臍。若是血痔,腹部疼痛。按壓承山穴和復溜穴。

如果是痔瘡,骨頭也被侵蝕。按壓承山穴和商丘穴,可收奇效。長年痔瘡,按壓二白穴之間。同時按壓長強穴和承山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