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先

《針灸易學》~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論取寸

人有高低,因寸有長短。取病人手中指中節,屈指二橫紋頭為一寸,刺手足並背橫量用之。病人仰臥後,心蔽骨頭下至臍邊,以稻草量定掐之,分為八寸。無蔽骨,取岐骨下分為九寸,去一寸,仍八寸,刺腹上下用之。病人兩乳間,以稻草量定,分為八寸,刺腹橫量用之。病人前眉心至大椎,分為一尺八寸,刺頭面用之。

病人目內眥至外眥為一寸,刺頭橫量用之。

白話文:

人的身高有高有矮,所以寸的長度也會不同。取病人手中指的中間指節,彎曲手指時的兩條橫紋頭之間為一寸。針刺手部、足部及背部時,都使用這種橫向量取的方式。

讓病人仰躺,從心蔽骨(胸骨)的下端到肚臍邊,用稻草量取長度並做好記號,這段距離分成八寸。如果沒有蔽骨,就取恥骨聯合下緣處開始量取,分成九寸,再減去一寸,仍然是八寸,針刺腹部上下時就用這個方式量取。

病人的兩乳之間,用稻草量取長度並做好記號,分成八寸,針刺腹部橫向時就用這個方式量取。

從病人的前額眉心到第七頸椎棘突(大椎),分成一尺八寸,針刺頭面部位時就用這個方式量取。

病人的內眼角到外眼角之間的距離為一寸,針刺頭部橫向時就用這個方式量取。

2. 論持針

將穴認真,醫以左手大指甲,或以次指甲掐定,用力重掐,病人覺麻木走氣,或動脈應手,即得穴也,右手大指、次指持針刺之。觀針如不光明,插地十餘下自明。新針先以口溫而後刺,刺過幾人,成熟針也,不必溫。

白話文:

要找穴位時,要認真仔細。醫生用左手的大拇指指甲,或者用食指的指甲掐住穴位,用力重掐,病人如果感覺到麻麻的、有氣在竄動的感覺,或是摸到脈搏在跳動,就表示找對穴位了。然後,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拿針來扎。如果覺得針看起來不夠光亮,就在地上插個十幾下,針就會變亮。新針要先用嘴哈氣溫一下再扎,扎過幾個人之後,針就變成熟針了,就不需要再溫針了。

3. 論定神

當刺時,醫言勿驚,虛點幾針,病家不懼而後刺之。醫家氣象從容,目無旁視,心無別營,手如握虎,勢若擒龍,用針自無不妙。

白話文:

當要下針的時候,醫生會告訴病人不要害怕,先用針輕輕點幾下,等病人不感到恐懼後再正式下針。醫生本身要氣定神閒、態度從容,眼睛不要看旁邊,心裡不要想其他事情,手握針的樣子要像握住老虎一樣,下針的氣勢要像擒拿龍一樣,這樣用針自然沒有不好的。

4. 四明高氏補瀉

《拔萃》云:瀉法,令病人咳嗽一聲,捻針入腠理。病人吸氣一口,針至六分,覺針沉澀,復退三分,再覺沉澀,更退針一豆許,仰手轉針頭向病所,以手循經絡捫至病所,合手回針,引氣直過針所三寸,隨呼徐徐出針,勿閉其穴,(令走氣也。)命之曰瀉。

補法,令病人咳嗽一聲,捻針入腠理,病人呼氣一口,納針至八分,覺針沉緊,復退一分,更覺沉緊,仰手轉針頭向病所,依前循捫其病所,氣至病所,隨吸而走出針,速按其穴,(恐走氣也。)命之曰補。(上言沉緊者,氣至也。古云:氣至速而效速,氣至遲而效遲,候之不至病危。

)又云:呼不過三,吸不過五。

《明堂》云:當補之時,候氣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吸氣,口中呼氣,病家自覺熱矣。當瀉之時,使氣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出氣,口中吸氣,按所病之處,病家自覺清涼矣。

《神應經》轉針瀉法:針男女左邊,醫用右手大指向前,食指向後。針男女右邊,醫用左手大指向前,食指向後,皆外轉為瀉。

補法:針男女左邊,醫以右手食指向前,大指向後。針男女右邊,醫以左手食指向前,大指向後,皆內轉為補。至於男背上中行左轉為補,右轉為瀉。

腹中行右轉為補,左轉為瀉。女背中行右為補而左為瀉,腹中行左為補而右為瀉,蓋男子背陽腹陰,女子背陰腹陽,男女不同,惟此耳。

凡瀉皆以六數,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有用三六、有六六,不同。凡補皆以九數,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九。一次三九,二次三九,三次三九,九九八十一數。又治熱針去疾,治寒針久留。提針為補為熱,插針為瀉為寒。

白話文:

四明高氏補瀉

《拔萃》這本書提到:使用瀉法時,先讓病人咳嗽一聲,然後將針刺入皮膚的紋理間。接著,病人吸一口氣,針刺入約六分深,當感覺針有些阻滯時,再將針退回三分,如果又感到阻滯,則再退針像豆粒大小的距離,然後將手掌向上翻轉,讓針頭朝向病痛的部位,用手沿著經絡撫摸到病痛處,同時將手收回並轉動針,引導氣息直接通過針刺部位三寸的距離,然後隨著病人呼氣慢慢將針拔出,不要馬上封閉針孔(這是為了讓氣散發出去)。這就叫做瀉法。

使用補法時,先讓病人咳嗽一聲,然後將針刺入皮膚的紋理間。接著,病人呼一口氣,針刺入約八分深,當感覺針有些緊澀時,再將針退回一分,如果又感到緊澀,則將手掌向上翻轉,讓針頭朝向病痛的部位,依照先前的方式撫摸到病痛處,當氣息到達病痛處時,就隨著病人吸氣快速將針拔出,並立即按壓針孔(這是為了避免氣散失)。這就叫做補法。(前面說的“沉緊”的意思是氣已經到達。古人說:氣到得快,效果就快;氣到得慢,效果就慢;如果氣一直不到,病情就會危險。)

書中又說:呼氣不要超過三次,吸氣不要超過五次。

《明堂》這本書說:進行補法的時候,要等到氣到達病痛處,再配合使用“生成之息”的方法,讓病人用鼻子吸氣,用嘴巴呼氣,病人自己會感覺到發熱。進行瀉法的時候,也要等到氣到達病痛處,再配合使用“生成之息”的方法,讓病人用鼻子呼氣,用嘴巴吸氣,然後按壓病痛部位,病人自己會感覺到清涼。

《神應經》裡提到轉針的瀉法:針刺在男性或女性的左邊時,醫生用右手的拇指向前,食指向後轉動針。針刺在男性或女性的右邊時,醫生用左手的拇指向前,食指向後轉動針。這些都是向外轉動針,屬於瀉法。

補法:針刺在男性或女性的左邊時,醫生用右手的食指向前,拇指向後轉動針。針刺在男性或女性的右邊時,醫生用左手的食指向前,拇指向後轉動針。這些都是向內轉動針,屬於補法。至於男性背部中間的經絡,向左轉針為補,向右轉針為瀉。腹部中間的經絡,向右轉針為補,向左轉針為瀉。女性背部中間的經絡,向右轉針為補,向左轉針為瀉。腹部中間的經絡,向左轉針為補,向右轉針為瀉。這是因為男子背部為陽,腹部為陰;女子背部為陰,腹部為陽,男女有所不同,只有這個區別而已。

凡是使用瀉法,都使用六的倍數,例如: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有時使用三六,有時使用六六,次數有所不同。凡是使用補法,都使用九的倍數,例如: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九。有時一次用三個九,有時兩次用三個九,有時三次用三個九,總共最多到九九八十一數。另外,治療熱症時要快速拔針,治療寒症時要留針久一些。提針屬於補法,可以溫熱身體;插針屬於瀉法,可以使身體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