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易學》~ 卷上 (1)
卷上 (1)
1. 卷上
2. 針灸源流
《素問》十二卷,世稱黃帝岐伯問答之書。及觀其旨意,殆非一時之言,而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劉向指為諸韓公子所著,程子謂出戰國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禮記》之萃於漢儒,而與孔子、子思之言並傳也。蓋《靈蘭秘典》、《五常正大》、《六元正紀》等篇,無非闡明陰陽五行生制之理,配象合德,實切於人身。
其諸色脈病名,針刺治要,皆推是理以廣之,而皇甫謐之《甲乙》,楊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於此,而微有異同。醫家之綱法,無越於是書矣。然按《漢書·藝文志》,有《內經》十八卷及扁鵲名,白氏云《內經》凡三家,而《素問》之目乃不列。至《隋·經籍志》始有《素問》之名,而指為《內經》。
唐·王冰乃以《九靈》九卷,牽合《漢志》之數,而為之註釋,復以《陰陽大論》托為張公所藏,以補其亡逸,而其用心亦勤矣。惜乎朱墨混淆,玉石相亂,訓詁失之於迂疏,引援或至於未切。至宋·林億、高若訥等,正其誤文,而增其缺義,頗於冰為有功。
《難經》十三卷,秦越人祖述《黃帝內經》,設為問答之辭,以示學者。
《子午經》一卷,論針灸之要,撰成歌訣,後人依託扁鵲者。
《千金方》,唐·孫思邈所撰。至引導之要,無不周悉。
《十四經發揮》三卷,許昌滑壽伯仁,傳針法於東平高洞陽,得其開闔流注交別之要。而施治功,以盡醫之神妙。
《神應經》一卷,乃宏綱陳會所撰。先著《廣愛書》十二卷,慮其浩瀚,獨取一百一十九穴,總成一帙,以為學者守約之規南昌劉瑾校。
《古今醫統》、《乾坤生意》、《醫學入門》、《醫經小學》中,取關於針灸諸姓氏,各見原書。
《玄機秘要》,三衢繼洲楊濟時家傳著集。
《針灸大成》,總輯以上諸書,類成一部,分為十卷。委晉陽靳賢選集校正。後人習學,屢試屢效。
白話文:
《素問》這本書共有十二卷,一般認為是黃帝與岐伯問答的紀錄。但仔細研究其內容,會發現它並非一時一人所寫成。劉向認為是戰國時期諸韓公子的作品,程子則認為是戰國末期的著作。它的性質就像《禮記》彙集了漢代儒生的見解,與孔子、子思的言論並列流傳。《靈蘭秘典》、《五常正大》、《六元正紀》等篇章,都在闡述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以事物來比喻人體的狀況,非常貼近人身。
書中提到的各種脈象、病名,以及針刺治療的要點,都是根據這些理論加以延伸的。皇甫謐的《甲乙經》、楊上善的《太素經》,也都是以《素問》為基礎,只是有些微的差異。《素問》可說是醫學的綱領。然而,根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有《內經》十八卷及扁鵲的名號,白氏也說《內經》共有三家,但《素問》這個名稱卻沒有被列入。直到《隋書·經籍志》才出現《素問》的名稱,並將其歸為《內經》的一部分。
唐朝的王冰將《九靈》九卷與《漢志》的記載相牽合,為其作註解,並假託《陰陽大論》為張公所藏,以補足遺失的部分,可見他很用心。可惜的是,註解和原文混雜,真偽難辨,訓詁解釋又過於迂腐,引用的例子也不太恰當。到了宋朝,林億、高若訥等人校正了《素問》的錯字,並補充了缺漏的內容,他們對王冰的注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難經》共有十三卷,是秦越人(即扁鵲)根據《黃帝內經》的精神,以問答的形式寫成的,用來教導後學。
《子午經》只有一卷,主要論述針灸的要點,並編成了歌訣,後人將其歸於扁鵲的名下。
《千金方》是唐代孫思邈所著,其中關於導引的方法,無不詳細說明。
《十四經發揮》共有三卷,作者是許昌的滑壽(字伯仁),他將針法傳給了東平的高洞陽,得到了經脈開合、流注交會的要領,將針灸的療效發揮到了極致。
《神應經》只有一卷,是宏綱陳會所著。他先前寫了《廣愛書》十二卷,因為內容太多,就從中選取了一百一十九個穴位,編成一冊,方便學者學習。南昌的劉瑾對此書進行了校勘。
《古今醫統》、《乾坤生意》、《醫學入門》、《醫經小學》等書中,凡是提及針灸的內容,各書都有記載,可查閱原書。
《玄機秘要》是三衢的繼洲楊濟時家族世代傳承的醫學著作。
《針灸大成》總結了以上各書的內容,將其歸類編纂成十卷,由晉陽的靳賢選集校正。後人學習此書,屢次試用,都能看到療效。
3. 一手法
(手法歌、修針、取寸、持針、定神、補瀉法、退針、合法、暈針)
手法歌:
修針,取寸,持針,定神,補瀉法,退針,合法,暈針。
修針者,先將針體磨礪,使其尖銳光滑,利於刺入。取寸者,明瞭穴位之所在,量取針刺之深淺。持針者,穩固握持針柄,使針不偏移。定神者,心神專注,意念集中於針下。
補瀉法,乃根據虛實寒熱,施以不同之針刺手法。退針者,緩慢取出針體,避免傷及組織。合法者,依循經絡循行,選擇適宜穴位。暈針者,乃針刺不當,氣血失調所致。
手法歌,乃針灸之要旨,務必熟練掌握,方能行針無礙。修針之精,取寸之準,持針之穩,定神之靜,皆為針灸之基礎。
補瀉之法,退針之巧,合法之宜,皆為臨床之關鍵。暈針之防,亦不可忽視,應細心觀察,及時處理。手法純熟,可達針到病除之效。
針灸之術,非一蹴可幾,需勤加練習,方可精通。修針,取寸,持針,定神,補瀉,退針,合法,暈針,皆為必修之功。
學針灸者,當以嚴謹之心,對待每一針,方可不負生命所託。針灸之道,博大精深,需持之以恆,不斷進取。
白話文:
(關於針灸手法的歌訣、修理針具、量取穴位、拿針姿勢、集中精神、補瀉方法、退針技巧、操作規範、暈針處理)
4. 手法歌
三陰三陽氣血分,凝滯全憑用金針,左指點穴知真所,右手持針須靜心。補要久留虛不虛,瀉要去疾實不侵,轉左陰中能生陽,旋右陽中可生陰。發明《素》、《難》真玄妙,景仰岐黃秘訣深。誠欲勞心勞力學,必往愈明愈哲尋。譬如閉戶造車輛,出門合轍值千金。企望志士細推此,機秘千載有知音。
白話文:
人體的陰陽氣血分為三陰三陽,如果氣血凝滯不通,就要靠針灸來疏通。用左手手指按壓穴位,確認準確位置,右手拿針的時候必須心神寧靜。用補法時,要讓針停留在穴位久一點,才能補虛;用瀉法時,要快速出針,才能瀉實,而不會傷害到正氣。針往左轉動,能把陰轉為陽,針往右轉動,能把陽轉為陰。古籍《素問》、《難經》闡述的道理真是玄妙,我非常景仰岐伯和黃帝的醫學精髓。如果真的想用心學習,必須努力探究,才能越來越明白其中的奧秘。如果像關起門來造車,不考慮實際情況,等到出門時才發現和既有車轍不合,就算造出來價值千金也沒用。希望有志之士仔細研究針灸的奧妙,這種醫學的精髓,千年以來一定會有人了解。
5. 論修針
古針有九,先屢造總不如法,後得吾師口授,用縫衣大鋼針一個,長二寸,或一寸五分,三稜針一個,皆以銅絲纏其首,極緊,留下三分,已足用矣。鋼針即古毫針也,醫百病,內有手法列後;三稜針刺而即出,出血,無手法,曰瀉針,醫百病。毫針去鋒,遇筋筋躲,逢骨骨頂,不傷肌肉;三稜針不去鋒,便出血也。
以金造針更佳。(外一針二穴,用長針五六寸。)
又偶斷針者,再將原針穴邊復刺一針補之,即出。或用磁石引針出。(磁石即吸鐵石。)
白話文:
古代的針有九種,我一開始自己嘗試製作,總是不符合標準。後來得到我老師的口頭傳授,知道要用縫衣服的大鋼針一根,長度為二寸或一寸五分,以及三稜針一根,都在針頭的地方用銅絲緊緊纏繞,留下三分長度就足夠使用了。鋼針就是古代的毫針,可以治療各種疾病,內有使用手法在後面列出;三稜針刺入後就立即拔出,使其出血,沒有手法,稱為瀉針,可以治療各種疾病。毫針針尖鈍化後,遇到筋就會避開,碰到骨頭就會停住,不會傷到肌肉;三稜針針尖沒有鈍化,就會出血。
用金子打造針更好。(另外,還有一種一針扎兩個穴位的用法,需要用到五六寸長的長針。)
此外,如果遇到斷針的情況,可以再在原先扎針的穴位旁邊重新扎一針,把斷針逼出來。或者可以用磁鐵把斷針吸出來。(磁鐵就是吸鐵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