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易學》~ 卷上 (1)
卷上 (1)
1. 針灸源流
《素問》十二卷,世稱黃帝岐伯問答之書。及觀其旨意,殆非一時之言,而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劉向指為諸韓公子所著,程子謂出戰國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禮記》之萃於漢儒,而與孔子、子思之言並傳也。蓋《靈蘭秘典》、《五常正大》、《六元正紀》等篇,無非闡明陰陽五行生制之理,配象合德,實切於人身。
白話文:
《素問》十二卷,世人稱之為黃帝和岐伯之間的問答之書。但仔細觀察其旨意,它並非一時之言,而且撰寫者也不限於一人。劉向認為是諸韓公子所寫,程頤認為它出於戰國末期。而《素問》的大致情況就像《禮記》是漢儒收集的,與孔子、子思的言論並傳一樣。可以說,《靈蘭祕典》、《五常正大》、《六元正紀》等篇,都是在闡明陰陽五行生剋制化的道理,將其與人身的象徵和德性相配,非常切合實際。
其諸色脈病名,針刺治要,皆推是理以廣之,而皇甫謐之《甲乙》,楊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於此,而微有異同。醫家之綱法,無越於是書矣。然按《漢書·藝文志》,有《內經》十八卷及扁鵲名,白氏云《內經》凡三家,而《素問》之目乃不列。至《隋·經籍志》始有《素問》之名,而指為《內經》。
白話文:
書中所列的各色脈象及其病名、針灸治療要點,都是推究這些道理而廣泛應用。皇甫謐的《甲乙經》、楊上善的《太素經》都本於此書,只是稍有不同。這本書是醫家總綱,沒有超過此書的。但是,按照《漢書·藝文志》記載,有《內經》十八卷,署扁鵲名。白氏說:《內經》共有三家,其中不列《素問》的篇目。到《隋·經籍志》纔有《素問》的篇目,並指它為《內經》。
唐·王冰乃以《九靈》九卷,牽合《漢志》之數,而為之註釋,復以《陰陽大論》托為張公所藏,以補其亡逸,而其用心亦勤矣。惜乎朱墨混淆,玉石相亂,訓詁失之於迂疏,引援或至於未切。至宋·林億、高若訥等,正其誤文,而增其缺義,頗於冰為有功。
白話文:
唐朝的王冰依據《九靈》九卷的記載,牽強附會《漢書·藝文志》的記載作成註釋,又以《陰陽大論》託名張公所藏,以補《九靈》的亡佚,其用心也十分勤勉。可惜的是,朱墨混雜,玉石混淆,訓詁失之於迂疏,引經據典有時也不切當。直到宋朝,林億、高若訥等人糾正了《九靈》的誤文,補足了其缺失的義理,對於王冰的貢獻頗有功勞。
《難經》十三卷,秦越人祖述《黃帝內經》,設為問答之辭,以示學者。
《子午經》一卷,論針灸之要,撰成歌訣,後人依託扁鵲者。
《千金方》,唐·孫思邈所撰。至引導之要,無不周悉。
白話文:
《難經》共有十三卷,秦越人根據《黃帝內經》編寫,採用問答形式,用來指導學習的人。
《子午經》一卷,討論針灸的要點,編成歌訣,後來有人假託扁鵲之名所作。
《千金方》是唐朝孫思邈所著,關於養生保健的要點,內容非常全面。
《十四經發揮》三卷,許昌滑壽伯仁,傳針法於東平高洞陽,得其開闔流注交別之要。而施治功,以盡醫之神妙。
白話文:
《十四經發揮》一共有三卷,許昌的滑壽伯仁,將針灸方法傳授給東平的高洞陽,高洞陽學會了針灸的開闔、流注、交別等要領,通過針灸治療疾病,發揮了醫學的神奇功效。
《神應經》一卷,乃宏綱陳會所撰。先著《廣愛書》十二卷,慮其浩瀚,獨取一百一十九穴,總成一帙,以為學者守約之規南昌劉瑾校。
白話文:
《神應經》這本醫書,是宏綱陳會所編著的。他首先編寫了十二卷《廣愛書》,考慮到書內容浩瀚。便選取了書中一百一十九個穴位,彙編為一本書,以幫助學習者遵守約規,南昌劉瑾校閱。
《古今醫統》、《乾坤生意》、《醫學入門》、《醫經小學》中,取關於針灸諸姓氏,各見原書。
《玄機秘要》,三衢繼洲楊濟時家傳著集。
《針灸大成》,總輯以上諸書,類成一部,分為十卷。委晉陽靳賢選集校正。後人習學,屢試屢效。
白話文:
古今醫學典籍《古今醫統》、《乾坤生意》、《醫學入門》、《醫經小學》中都有關於針灸的姓氏記載。楊濟時家傳的《玄機秘要》出自三衢繼洲,而《針灸大成》則彙集了以上所有書籍的精華,並由晉陽靳賢選集校正,分為十卷。後人學習此書,屢試屢效。
2. 一手法
(手法歌、修針、取寸、持針、定神、補瀉法、退針、合法、暈針)
3. 手法歌
三陰三陽氣血分,凝滯全憑用金針,左指點穴知真所,右手持針須靜心。補要久留虛不虛,瀉要去疾實不侵,轉左陰中能生陽,旋右陽中可生陰。發明《素》、《難》真玄妙,景仰岐黃秘訣深。誠欲勞心勞力學,必往愈明愈哲尋。譬如閉戶造車輛,出門合轍值千金。企望志士細推此,機秘千載有知音。
白話文:
三陰三陽分屬氣血,凝滯全憑金針才能疏通,用左手點穴才能知道真穴所在,右手持針要平靜專注。補要久留,虛弱才能轉化為實;瀉要去疾,實證才能轉化為虛。左轉屬陰,其中能生出陽;右旋屬陽,其中可以生出陰。發揚了《素問》、《難經》的真玄妙,景仰岐黃的祕訣深不可測。但要真心想要勞心勞力去學習,必定會愈來愈聰明和有智慧。譬如閉門造車,造出的車輛能合轍合軌,價值千金。希望有志之士仔細推敲此書,儘管此書機密,但過了一千年也會有人懂得它的精妙。
4. 論修針
古針有九,先屢造總不如法,後得吾師口授,用縫衣大鋼針一個,長二寸,或一寸五分,三稜針一個,皆以銅絲纏其首,極緊,留下三分,已足用矣。鋼針即古毫針也,醫百病,內有手法列後;三稜針刺而即出,出血,無手法,曰瀉針,醫百病。毫針去鋒,遇筋筋躲,逢骨骨頂,不傷肌肉;三稜針不去鋒,便出血也。
白話文:
古代的針灸有九種,先前的針具製作法都不合乎標準,後來我得到我師父的口授,使用一個長二寸或一寸五分的縫紉大鋼針,和一個三稜針,都用銅絲纏住針頭,纏繞的很緊,留下三分長度就足夠使用了。鋼針就是古代的毫針,可以治療百病,內有手法,列在後面;三稜針刺入之後立即拔出,出血,沒有手法,稱之為放血針,可以治療百病。毫針去除鋒利部分,遇到肌肉肌肉會躲開,遇到骨頭則骨頭會避開,不會傷害肌肉;三稜針不去除鋒利部分,就會出血。
以金造針更佳。(外一針二穴,用長針五六寸。)
又偶斷針者,再將原針穴邊復刺一針補之,即出。或用磁石引針出。(磁石即吸鐵石。)
白話文:
使用金屬製成的針更好。(外部一個針兩個穴位,使用長度為五到六寸的針。)
如果遇到針斷的情況,可以在原本針斷的穴位旁邊再刺入一根針來補救,然後就可以取出斷針。或者也可以使用磁石來吸引針頭取出。(磁石就是吸鐵石。)
5. 論取寸
人有高低,因寸有長短。取病人手中指中節,屈指二橫紋頭為一寸,刺手足並背橫量用之。病人仰臥後,心蔽骨頭下至臍邊,以稻草量定掐之,分為八寸。無蔽骨,取岐骨下分為九寸,去一寸,仍八寸,刺腹上下用之。病人兩乳間,以稻草量定,分為八寸,刺腹橫量用之。病人前眉心至大椎,分為一尺八寸,刺頭面用之。
病人目內眥至外眥為一寸,刺頭橫量用之。
白話文:
每個人生理條件有高有低,就像寸也有長有短。測量病人的尺度方法是:取中指中節,彎曲手指兩個橫紋的頭部為一寸,刺手足和背部時橫向量度使用。病人仰臥後,心臟被骨頭遮蓋,最底端到肚臍旁邊。用稻草測量固定,掐定,分成八寸。沒有心臟被骨頭遮蓋的情況,取肚臍下分為九寸,去掉一寸,還是八寸,刺腹部的上下部分時使用。病人兩乳間用稻草固定測量,分成八寸,刺腹部橫向測量時使用。病人前額正中到脊椎,分成一尺八寸,刺頭部和麪部時使用。
6. 論持針
將穴認真,醫以左手大指甲,或以次指甲掐定,用力重掐,病人覺麻木走氣,或動脈應手,即得穴也,右手大指、次指持針刺之。觀針如不光明,插地十餘下自明。新針先以口溫而後刺,刺過幾人,成熟針也,不必溫。
白話文:
將穴道認真確認清楚,醫生用左手的大拇指指甲,或用食指指甲掐住穴道,用力重掐,病人會覺得麻木感並有氣感流動,或動脈明顯跳動,即是穴道的位置,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持針刺入。如果觀察到針刺入後針身不光亮,就原地上下刺動十幾下,針就會變得光亮。新的針要先用嘴巴溫熱後再刺入,刺過幾個人後,針就成熟了,就不用溫熱。
7. 論定神
當刺時,醫言勿驚,虛點幾針,病家不懼而後刺之。醫家氣象從容,目無旁視,心無別營,手如握虎,勢若擒龍,用針自無不妙。
白話文:
當針灸時,醫生要講不要驚慌,先虛點幾下針,讓病人不再恐懼後再針灸。醫生的神情要從容不迫,目光專注,心裡沒有其他想法,手像握著老虎一樣有力,氣勢像擒龍一樣勇猛,使用針灸自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8. 四明高氏補瀉
《拔萃》云:瀉法,令病人咳嗽一聲,捻針入腠理。病人吸氣一口,針至六分,覺針沉澀,復退三分,再覺沉澀,更退針一豆許,仰手轉針頭向病所,以手循經絡捫至病所,合手回針,引氣直過針所三寸,隨呼徐徐出針,勿閉其穴,(令走氣也。)命之曰瀉。
白話文:
《拔萃》上說:瀉法,是讓病人咳嗽一聲,然後把針捻入腠理之中。病人吸一口氣,針刺入六分,感到針有沉澀感,就退針三分,再感到針有沉澀感,就再退針一豆許,仰起手,把針頭指向病竈,用手循著經絡,摸到病竈所在,合手回針,把氣引導直過針刺的部位三寸,跟著呼氣,徐徐把針拔出,不要把穴位閉合,(讓氣運行。)這就是瀉法。
補法,令病人咳嗽一聲,捻針入腠理,病人呼氣一口,納針至八分,覺針沉緊,復退一分,更覺沉緊,仰手轉針頭向病所,依前循捫其病所,氣至病所,隨吸而走出針,速按其穴,(恐走氣也。)命之曰補。(上言沉緊者,氣至也。古云:氣至速而效速,氣至遲而效遲,候之不至病危。
)又云:呼不過三,吸不過五。
白話文:
補法:讓病人咳一聲,捻轉針頭刺入皮膚腠理,待病人呼氣時把針刺入八分,針刺入後,感覺針很沉緊且配合病人吸氣,退針一分,再次感到沉緊,將針頭向上仰起,旋轉針頭轉向病竈,再像以前那樣循著經絡探查病竈,真氣到達病竈,隨著病人的吸氣拔針出來,快速按壓針孔(以免真氣外洩),這就叫做補法。(上面說的沉緊,是指真氣到達。古話說:真氣到達快,療效就快;真氣到達慢,療效就慢;如果等不到真氣到達,病情就危險了。)
《明堂》云:當補之時,候氣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吸氣,口中呼氣,病家自覺熱矣。當瀉之時,使氣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出氣,口中吸氣,按所病之處,病家自覺清涼矣。
白話文:
《明堂》中提到:在需要補的時候,按照病症的氣候,再用生成之息數,讓病人從鼻中吸氣,口中吐氣,患者自覺有熱氣。在需要瀉的時候,讓氣到達患處,再用生成之息數,讓病人從鼻中吐氣,口中吸氣,按照疼痛部位按壓,患者會自覺清涼。
《神應經》轉針瀉法:針男女左邊,醫用右手大指向前,食指向後。針男女右邊,醫用左手大指向前,食指向後,皆外轉為瀉。
白話文:
《神應經》中轉針瀉法:
針刺男子的左側時,醫生應使用右手,大拇指朝向病人,食指朝向自己。
針刺男子的右側時,醫生應使用左手,大拇指朝向病人,食指朝向自己。
針刺女性的左側時,醫生應使用左手,大拇指朝向病人,食指朝向自己。
針刺女性的右側時,醫生應使用右手,大拇指朝向病人,食指朝向自己。
以上所有情況,針具皆應朝外轉動,才能起到瀉法的效果。
補法:針男女左邊,醫以右手食指向前,大指向後。針男女右邊,醫以左手食指向前,大指向後,皆內轉為補。至於男背上中行左轉為補,右轉為瀉。
白話文:
補法:針灸在左邊,醫生用右手食指向前,大拇指向後。針灸在右邊,醫生用左手食指向前,大拇指向後,都要向內轉。至於男子的背部,中間的那條線,向左轉為補,向右轉為瀉。
腹中行右轉為補,左轉為瀉。女背中行右為補而左為瀉,腹中行左為補而右為瀉,蓋男子背陽腹陰,女子背陰腹陽,男女不同,惟此耳。
白話文:
腹部的按摩,順時針旋轉是補益,逆時針旋轉是瀉氣。女性背部的按摩,順時針旋轉是補益,逆時針旋轉是瀉氣。腹部的按摩,逆時針旋轉是補益,順時針旋轉是瀉氣。這是因為男性背部屬陽、腹部屬陰;女性背部屬陰、腹部屬陽,所以男女不同,只有這樣解釋。
凡瀉皆以六數,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有用三六、有六六,不同。凡補皆以九數,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九。一次三九,二次三九,三次三九,九九八十一數。又治熱針去疾,治寒針久留。提針為補為熱,插針為瀉為寒。
白話文:
所有瀉法都依據六的倍數,分別為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使用三六或六六,視情況而定,沒有固定規則。所有補法都依據九的倍數,分別為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九。第一次三九,第二次三九,第三次三九,總數為九九八十一針。另外,治療熱症使用針刺快速提插,治療寒症使用針刺長時間留針。提針是補法或治療熱症,插針是瀉法或治療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