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先

《針灸易學》~ 自序

回本書目錄

自序

1. 自序

針灸之法尚矣,惟聖於醫者能得其全,下此而能因易入難,推所已知,及所未知,當其應手,亦可有功於世,比之哲匠無二效也。近有習之數年不能用一二針、醫一二病者,蓋其書古奧難窺,一入認穴,繁而且碎,句不可讀,讀不可記,指歸要領,求之無從。兼怵其暈針之說,手法不明,往往中止,業以難廢,此惟不由其序之過也。

白話文:

針灸方法流傳千年,只有高明的醫生才能掌握全部的技藝。普通人如果能從簡單入手,逐漸深入,用已知的知識推斷未知的事理,在臨牀時也可以做出成績,這與熟練的工匠沒有什麼兩樣。如今很多人學習針灸好幾年,但卻不能運用一兩針,治療一兩種病。這是因為針灸古典書籍艱深難懂,在學習時難以理解。看穴位時,書中列舉的穴位繁多且零散,單獨一句已經難以理解,整段更是難以記憶。關鍵要領更是無處探尋。另外,又怕針灸後暈倒,手法不清楚,所以常常中斷學習。事業又難以放棄,這是因為沒有按照正確的程序來學習的緣故。

先少學針灸六年,未嘗一日少懈,特無名師口授,總不信心,以為非吾能事也。至乾隆五十一年,先已五十一歲,時瘧疾十人而九,擇其少壯醫之,治三效一,更日治五效三,由此復究其書,而無不效矣。計二十二日,獲效四百三十七人。後學治雜症,有效有不效,用針多則內有約略,且更考覈諸先生之書,醫十得三者有矣,醫十得五、得七者有矣,此亦因易入難,推所已知而及所未知者也。至於深遠詳細,吾未有得,惟聖者能之耳。

白話文:

我一開始學習針灸六年,沒有哪一天敢怠惰,只是因為沒有名師口頭指導,總不能信服,認為這不是我能勝任的。到了乾隆五十一年,我已經五十一歲了,當時十人中九人生了瘧疾,我選擇年輕力壯的人來醫治,治三個人見效一個,再過幾天醫治五個見效三個,從此又重新研究針灸的書,就沒有不奏效的了。我計算了一下,在二十二天內治癒了四百三十七個人。後來我學習治療各種疾病,有的有效有的無效,用針多就有遺漏的地方,於是我又考查了很多名醫的書,醫治十個人有三個見效的也有,醫治十個人有五個、七個見效的也有,這也是因為從容易的入手,由已知的推及未知的。至於深入詳細的研究,我還沒有獲得,只有聖人才能做到。

茲將古法著之於前,愚見列之於後,淺而易知,顯而易明,名曰《針灸易學》,以為後之君子,便覽之資云爾。

附書一則:

白話文:

現將古代的方法記載在前面,個人的見解列在後面,淺顯易懂,清楚明白,命名為《針灸易學》,供後世的君子方便閱讀參考。

附加一條說明:

先少學針灸,或止之曰穴難,不知難不在穴,在手法耳。明於穴而手法不明,終身不醫一病。明於手法,而因症尋穴,難者多而顯,而易知者亦不少矣。如十二井,易知也;五募八會五俞,易知也;八脈主穴,易知也。得一二穴,從此以尺量之,以類推之,由淺入深,因此知彼,而醫亦成矣。先習此首學手法,次學認症,而以尋穴為末務,蓋所難不在此也。

嘉慶三年歲次戊午季春李守先善述氏識

白話文:

首先學習針灸,有人會說穴位很難認,其實穴位並不難,難的是手法。懂得穴位而手法不熟練,終其一生也無法治好一個病人。手法熟練,再根據症狀尋找穴位,難的很多很明顯,容易的也不少。比如十二井穴,很容易知道;五募穴、八會穴、五俞穴,很容易知道;八脈主穴,很容易知道。找到一兩個穴位,從此就可以用尺子量度,舉一反三,由淺入深,由此及彼,那麼醫術就已經很好了。首先要學習手法的知識,接著學習診斷症狀,而把尋找穴位放在最後學習,因為這並不是最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