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易學》~ 自序
自序
1. 自序
針灸之法尚矣,惟聖於醫者能得其全,下此而能因易入難,推所已知,及所未知,當其應手,亦可有功於世,比之哲匠無二效也。近有習之數年不能用一二針、醫一二病者,蓋其書古奧難窺,一入認穴,繁而且碎,句不可讀,讀不可記,指歸要領,求之無從。兼怵其暈針之說,手法不明,往往中止,業以難廢,此惟不由其序之過也。
先少學針灸六年,未嘗一日少懈,特無名師口授,總不信心,以為非吾能事也。至乾隆五十一年,先已五十一歲,時瘧疾十人而九,擇其少壯醫之,治三效一,更日治五效三,由此復究其書,而無不效矣。計二十二日,獲效四百三十七人。後學治雜症,有效有不效,用針多則內有約略,且更考覈諸先生之書,醫十得三者有矣,醫十得五、得七者有矣,此亦因易入難,推所已知而及所未知者也。至於深遠詳細,吾未有得,惟聖者能之耳。
茲將古法著之於前,愚見列之於後,淺而易知,顯而易明,名曰《針灸易學》,以為後之君子,便覽之資云爾。
附書一則:
先少學針灸,或止之曰穴難,不知難不在穴,在手法耳。明於穴而手法不明,終身不醫一病。明於手法,而因症尋穴,難者多而顯,而易知者亦不少矣。如十二井,易知也;五募八會五俞,易知也;八脈主穴,易知也。得一二穴,從此以尺量之,以類推之,由淺入深,因此知彼,而醫亦成矣。先習此首學手法,次學認症,而以尋穴為末務,蓋所難不在此也。
嘉慶三年歲次戊午季春李守先善述氏識
白話文:
針灸的方法很早就存在了,只有醫術高超的聖人才能完全掌握它。比聖人差一點的,如果能從簡單的入手,逐漸挑戰難度,並將已知的知識推廣到未知的領域,在施針時能準確到位,也能為世人做出貢獻,和那些技藝精湛的工匠沒有兩樣。但現在有些人學了幾年針灸,連一兩針都用不好,也治不好一兩個病,原因大概是那些古籍過於深奧難懂,一開始就鑽研穴位,不但繁雜而且零碎,讀起來晦澀難懂,難以記憶,想掌握其中的要領,根本無從下手。再加上害怕暈針,而且手法也不明確,往往就半途而廢,導致這個行業難以發展,這都是沒有按照正確的步驟學習造成的。
我年輕時也學了六年針灸,每天都不敢懈怠,但因為沒有名師親自指導,始終沒有信心,覺得自己可能學不會。直到乾隆五十一年,我已經五十一歲了,當時瘧疾非常流行,十個人裡有九個都得病,我選那些年輕力壯的來醫治,一開始治三個好一個,後來每天治五個好三個,於是我再次鑽研醫書,發現針灸開始有效了。總計二十二天,治好了四百三十七人。後來我學習治療各種雜症,有的有效,有的無效,用針多了,內心就有了大致的把握,而且又參考了各家醫書,發現有的醫生能治好十分之三,有的能治好十分之五、七,這也是從簡單的入手,逐漸挑戰難度,將已知的知識推廣到未知的領域的結果。至於那些深遠精深的道理,我還沒有掌握,只有聖人才能做到。
現在我將古人的針灸方法整理在前,把我的淺見放在後面,寫得淺顯易懂,明明白白,取名為《針灸易學》,希望能給後來的學習者提供一些參考。
附錄一則:
我年輕時學習針灸,有人勸我說穴位很難掌握,卻不知道難處不在於穴位,而在於手法。如果只懂穴位而手法不明,終其一生也治不好一個病。如果手法精通,能根據病情尋找穴位,那麼那些難找的穴位也會變得容易找到,而且容易掌握的穴位也不少。例如十二井穴,就很容易記住;五募穴、八會穴、五俞穴,也很容易記住;八脈的主穴,也很好記。只要掌握一兩個穴位,就可以用尺子量取其他穴位,然後按照規律推廣開來,從淺入深,從已知到未知,醫術也就成功了。所以應該先學習手法,其次學習辨別疾病,而把尋找穴位放在最後,因為真正的難處不在此。
嘉慶三年歲次戊午春季,李守先善述 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