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先

《針灸易學》~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論退針

先疼至不疼時宜退針,先不疼至疼時宜退針即先緊至不緊時出針,先不緊至緊時出針之謂也。

白話文:

針刺入穴位後,如果原本感到疼痛,等到疼痛減輕或消失時就應該退針;如果原本不痛,卻開始感到疼痛時,也應該退針。也就是說,當針感從緊繃變得鬆弛時就可以出針;反之,如果針感從鬆弛變得緊繃時,也可以出針。

2. 論合法

凡出針以指頭肚急按穴眼,勿泄其氣,使不出血,復以土按穴上,多揉為妙。如血多揉必止,此止血法也。再令病人不時揉之,永無後患。

今人習針少而用藥多者,恐暈針也。獨不知暈針者無不獲效,用藥不當,難以保全。針與藥較,針易而藥難也,胡不學。暈針詳後。

白話文:

凡是針扎進去後,要用指頭的指腹快速按壓針孔,不要讓氣跑出來,使其不出血,然後再用泥土按在針孔上,多揉幾下最好。如果出血較多,多揉幾下一定會止血,這是止血的方法。再讓病人自己時常揉按,就永遠不會有後遺症。

現在的人學針灸的少,而用藥的很多,是因為害怕暈針。卻不知道暈針的人往往效果更好,而用藥不當,很難保證安全。針和藥相比,針更容易掌握而藥更難,為什麼不好好學針灸呢?關於暈針的詳細情況,後面會再說明。

3. 論暈針

神氣虛也。古云:色脈不順而莫針,並忌風雨雪陰天,及醉勞房事,驚飢居喪之人。先治三千餘人,男暈針者十六人,女暈針者一人。初以指甲掐病人十指甲蓋上一分肉上,暈者即醒,今以指甲掐病人鼻下正中肉上,醒而方去,較前更捷。然暈針者,必獲大效,以血氣交泰之故,俗云,針不傷人,此之謂也。

南豐李先生治暈針法,暈針不可起針,宜以別針就旁刺之,用袖掩病人口鼻回氣,與熱湯飲之即醒,良久再針。甚者針手膊上側筋骨陷中,即蝦蟆肚肉上,名醒醒穴。或三里穴即醒,其病必愈,若起針壞人。

白話文:

這是因為人體神氣虛弱的緣故。古人說:「臉色和脈象不順的時候不要針灸」,並且要避免在颳風下雨下雪的陰天施針,還有剛喝醉酒、過於勞累、行房事後、受到驚嚇、飢餓以及正在守喪的人,都不能針灸。我最早醫治了三千多人,其中男性暈針的有十六人,女性暈針的一人。最初我用指甲掐病人十個手指甲蓋上方約一分的肉,暈針的人就會醒來,現在我改用指甲掐病人鼻子下方正中間的肉,醒來的速度更快。然而,會暈針的人,往往針灸效果特別好,這是因為針灸能促進氣血交融。俗話說,針灸不會傷害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南豐李先生治療暈針的方法是,暈針時不要急著把針拔出來,應該用另一根針在旁邊刺一下,用衣袖遮住病人的口鼻讓其回氣,再給病人喝些熱湯就會醒來,過一會兒再繼續針灸。如果情況嚴重,可以在手肘上側的筋骨凹陷處,也就是俗稱的「蝦蟆肚」肉上,有一個叫做「醒醒穴」的穴位扎針,或者在足三里穴扎針也能使其醒來,這樣病就會好,如果拔出針反而會害了病人。

4. 二認症定穴

《難經·六十一難》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蓋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

《素問·五臟生成篇》云:色見青如草滋,黃如枳實,黑如炲,赤如衃血,白如枯骨者皆死。青如翠羽,赤如雞冠,黃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烏翎者皆生。

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四明陳氏曰:五臟有聲,而聲有音,肝聲呼,心聲笑,脾聲歌,肺聲哭,腎聲呻。常則安,變則病,聞何聲,則知何經之病也。

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所欲者偏嗜、偏多食之物也。)

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所病在何臟腑也。王氏脈法贊曰:脈有三部,尺寸及關,榮衛流行,不失衡銓。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常經,不失銖錢。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脈一周身,旋覆寸口,虛實見焉。

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凡認真病名,詳察後書,諸先生認症定穴,相對不二。病名之下,開用何穴,有二、三、五、六穴不等者。即病,知用何穴。再查穴目錄,穴下有號,查號知穴在何處,心記其穴,或針幾分,或灸幾壯,或補或瀉,或迎或隨,或半補半瀉,以活經絡。或飛經走氣,引導氣血。或久留,或去疾。或提或插,或出血、或不出血,俱在前手法之內也。先屢用屢效。

凡後言穴不言針灸者,以針刺之。言灸不言針者,禁針也。言針不言灸者,禁灸也。又言三分五分者,針刺三分五分深也。言三壯五壯者,艾灸三壯五壯也。

《靈樞·雜症論》:人身上部病,取手陽明大腸;中部病,取足太陰脾經;下部病,取足厥陰肝經;前膺病,取足陽明胃經;後背病,取足太陽膀胱經。取經者,取經中之穴也。一病可選一、二穴治之。

白話文:

二認症定穴

《難經》說:透過觀察就能知道病情的叫做「神」,透過聽診就能知道病情的叫做「聖」,透過詢問就能知道病情的叫做「工」,透過把脈就能知道病情的叫做「巧」,這指的是什麼呢? 觀察就能知道病情,指的是觀察病人臉上的氣色,從氣色來判斷疾病。

《素問》中提到:臉色呈現青色像草木剛發芽,黃色像枳實,黑色像鍋底的煤灰,紅色像凝固的血塊,白色像枯骨的,都是將死的徵兆。而青色像翠鳥的羽毛,紅色像雞冠,黃色像螃蟹的肚子,白色像豬的脂肪,黑色像烏鴉的羽毛的,都是健康的徵兆。

聽診就能知道病情,指的是聽病人發出的聲音,從聲音來區分疾病。陳氏說:五臟都有其聲音,聲音又有不同的音調,肝的聲音是呼喊,心的聲音是笑,脾的聲音是唱歌,肺的聲音是哭,腎的聲音是呻吟。聲音正常就平安,聲音異常就生病。聽到什麼聲音,就知道是哪個經絡的疾病。

詢問就能知道病情,指的是詢問病人想吃哪些口味的食物,從他們偏好的口味來判斷疾病的原因和位置。(所謂偏好,指的是特別喜歡或吃特別多的食物。)

把脈就能知道病情,指的是診斷病人手腕的寸口脈搏,觀察脈象的虛實,來判斷疾病在哪個臟腑。 王氏的脈法說:脈搏有寸、關、尺三部分,氣血在其中運行,保持平衡。腎的脈象是沉,心的脈象是洪,肺的脈象是浮,肝的脈象是弦。這是一般正常的脈象,不會有太大的偏差。氣血的出入升降,就像時間一樣不停的運轉,水滴兩刻的時間,氣血就運行身體一周,在寸口可以觀察到脈象的虛實。

醫經上說:從外在來判斷疾病的叫做「聖」,從內在來判斷疾病的叫做「神」,就是這個意思。

診斷疾病時,要詳細參考醫書,各位先生們診斷疾病、選取穴位,必須相互對應,不能有差異。在疾病名稱下,會列出要使用哪些穴位,有二個、三個、五個或六個穴位不等。診斷出疾病,就知道要用哪些穴位。再查閱穴位目錄,穴位下面有編號,查編號就知道穴位在哪裡。要用心記住穴位的位置,以及要針刺幾分深,或是艾灸幾壯,或是要用補法或瀉法,或是要順著經絡或逆著經絡,或是半補半瀉,來活絡經脈。或者用飛經走氣的方法,引導氣血。或針灸時間長一點,或快速拔針。或是提針、插針,或讓其出血、或不讓其出血,這些都在前面的操作手法之中。只要多用,就會有效。

凡是後面只提到穴位,沒有提到針灸的,就用針刺。只提到艾灸而沒有提到針的,就禁止針刺。只提到針刺而沒有提到灸的,就禁止艾灸。又說三分五分的,指的是針刺三分或五分深。說三壯五壯的,指的是艾灸三壯或五壯。

《靈樞》中提到:人體上部的疾病,取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中部的疾病,取足太陰脾經的穴位;下部的疾病,取足厥陰肝經的穴位;前胸的疾病,取足陽明胃經的穴位;後背的疾病,取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所說的取經,是取經絡上的穴位。一個病可以選擇一兩個穴位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