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謨

《本草蒙筌》~ 總論 (9)

回本書目錄

總論 (9)

1. 服餌先後

凡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在上者,不厭頻而少;在下者,不厭頓而多。少服則滋榮於上,多服則峻補於下。

白話文:

凡是疾病在胸部和橫膈膜以上,在吃飯之後較好服藥。凡是疾病在心腹以下,則應在服藥之後較好吃飯。凡是疾病在四肢和血管的人,應該空腹而在早上服藥比較好。凡是疾病在骨髓的人,應該飽腹而在晚上吃比較好。凡是疾病在上部的,可以少吃多次。凡是疾病在下部的,可以多吃幾次。量少服藥,能滋養上部;量多吃藥,能峻補下部。

2. 各經主治引使

治寒:肝(氣,吳茱萸。血,當歸。)心(氣,桂心。血同。)脾(氣,吳茱萸。血同。)肺(氣,麻黃。血,乾薑。)腎(氣,細辛。血,附子。)膽(氣,生薑。血,芎藭。)大腸(氣,白芷。血,秦艽。)小腸(氣,茴香。血,玄胡。)三焦(氣,黑附子。血,芎藭。)膀胱(氣,麻黃。血,桂枝。)包絡(氣,附子。血,芎藭。)

白話文:

治療寒症:

肝臟(氣,吳茱萸;血,當歸。)

心臟(氣,桂心;血同上。)

脾臟(氣,吳茱萸;血同上。)

肺臟(氣,麻黃;血,乾薑。)

腎臟(氣,細辛;血,附子。)

膽囊(氣,生薑;血,芎藭。)

大腸(氣,白芷;血,秦艽。)

小腸(氣,茴香;血,玄胡。)

三焦(氣,黑附子;血,芎藭。)

膀胱(氣,麻黃;血,桂枝。)

包絡(氣,附子;血,芎藭。)

治熱:肝(氣,柴胡。血,黃芩。)心(氣,麥門冬。血,黃連。)脾(氣,白芍藥。血,生地黃。)肺(氣,石膏。血,梔子。)腎(氣,玄參。血,黃蘗。)膽(氣,連翹。血,柴胡。)胃(氣,葛根。血,大黃。)三焦(氣,連翹。血,地骨皮。)膀胱(氣,滑石。血,黃蘗。

白話文:

治療熱性疾病:

肝臟(氣,柴胡。血,黃芩。)

心臟(氣,麥門冬。血,黃連。)

脾臟(氣,白芍藥。血,生地黃。)

肺臟(氣,石膏。血,梔子。)

腎臟(氣,玄參。血,黃蘗。)

膽囊(氣,連翹。血,柴胡。)

胃(氣,葛根。血,大黃。)

三焦(氣,連翹。血,地骨皮。)

膀胱(氣,滑石。血,黃蘗。

)大腸(氣,連翹。血,大黃。)小腸(氣,赤茯苓。血,木通。)包絡(氣,麥門冬。血,牡丹皮。)

白話文:

大腸(氣,連翹。血,大黃。)

大腸的氣屬於連翹,血屬於大黃。

小腸(氣,赤茯苓。血,木通。)

小腸的氣屬於赤茯苓,血屬於木通。

包絡(氣,麥門冬。血,牡丹皮。)

包絡的氣屬於麥門冬,血屬於牡丹皮。

治勞:肝(當歸、柴胡。)心(生地黃、黃連。)脾(白芍藥、木瓜。)瘵熱:肺(桑白皮、石膏。)腎(生地黃、知母。)膽(柴胡、栝蔞。)胃(石膏、硝。)三焦(石膏、竹葉。)膀胱(滑石、澤瀉。)大腸(大黃、硝。)小腸(赤茯苓、木通。)

白話文:

治療勞損:肝(當歸、柴胡)。心( 生地黃、黃連)。脾(白芍藥、木瓜)。

治療瘵熱:肺(桑白皮、石膏)。腎( 生地黃、知母)。膽( 柴胡、栝蔞)。胃(石膏、硝)。三焦(石膏、竹葉)。膀胱( 滑石、澤瀉)。大腸(大黃、硝)。小腸(赤茯苓、木通)。

治風:肝(芎藭。)心(細辛。)脾(升麻。)肺(防風。)腎(獨滑。)胃(升麻。)三焦(黃耆。)膀胱(羌滑。)大腸(白芷。)小腸(藁本。)包絡(芎藭。)

白話文:

治療風邪:

  • 肝:用川芎、藭藭。
  • 心:用細辛。
  • 脾:用升麻。
  • 肺:用防風。
  • 腎:用獨活、旋覆花。
  • 胃:用升麻。
  • 三焦:用黃耆。
  • 膀胱:用羌活、旋覆花。
  • 大腸:用白芷。
  • 小腸:用藁本。
  • 包絡:用川芎、藭藭。

治濕:肝(白朮。)心(黃連)。脾(白朮。)肺(桑白皮。)腎(澤瀉。)胃(白朮。)三焦(陳皮。)膀胱(茵陳。)大腸(秦艽。)小腸(車前。)包絡(茗。)

白話文:

治療濕熱:肝(白朮)。心(黃連)。脾(白朮)。肺(桑白皮)。腎(澤瀉)。胃(白朮)。三焦(陳皮)。膀胱(茵陳)。大腸(秦艽)。小腸(車前)。包絡(茗)。

治燥:肝(當歸。)心(麥門冬。)脾(麻仁。)肺(杏仁。)腎(柏子仁。)三焦(山藥。)膀胱(茴香。)大腸(硝石。)小腸(茴香。)包絡(桃仁。)

白話文:

治療燥熱:肝(當歸。)心(麥門冬。)脾(麻仁。)肺(杏仁。)腎(柏子仁。)三焦(山藥。)膀胱(茴香。)大腸(硝石。)小腸(茴香。)包絡(桃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