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謨

《本草蒙筌》~ 卷之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4)

1. 松脂

味苦、甘,氣溫。無毒。普天下植養,州土不拘。大木中流來,瀝清(松脂別名)便是。採取媒利,鑿多竅可遂貪心;煉餌延年,待自流易奏捷效。擇通明成顆,分向背陰陽。向南日月照者為_陽脂_,向北日月背者為_陰脂_。陽脂補陽,陰脂補陰。《仙經》亦云:不見日月者,皆可取服。

以人多陰虛,欲其專補陰爾。制煉有方,依式勿錯。水盛釜內,甑安水傍。白茅藉甑底兩層,黃沙蓋茅上寸許。松脂任布,桑柴緊炊。湯減少旋添,脂流盡方出。新笊籬掠投冷水,(沉釜底者勿用。)候凝結復炊如前。周畢三回,色白如玉。研和群藥,(加白茯苓、柏子仁、甘菊花共劑,亦可單服。

)為丸酒吞。逐諸風,安五臟。除伏熱胃脘,解消渴咽喉。輕身通神,延年耐老。熬膏貼瘡毒長肉,作散治齒痛殺蟲。_實_主少氣虛羸,兼驅風痹;_花_雖輕身益氣,發熱上焦。

菩(花底菩)收曬乾,研末羅細。雞清(雞蛋清)丸成豆粒,暑痢止澀如神。根白皮主辟穀不飢,補虛損勞乏;_節_性溫燥血中之濕,卻腳痹軟疼。葉味苦溫,能生毛髮。搗爛敷風濕瘡效,懸掛闢瘟疫氣靈。歷節諸風,漬酒可服。松蘿(一名女蘿《詩》云:蔦與女蘿施於松上。

陶云:蔦是寄生,當用桑上者,女蘿當用松上者。)苦甘無毒,煎濃可作吐湯。湧客痰,截溫瘧,利水道,驅頭風。掃頂上瘡痍,去項間瘤癭。虛汗堪止,嗔怒能消。

白話文:

松脂,味道帶苦,又有些甘甜,性質溫和,沒有毒性。這種植物遍布天下,不論什麼地方的土壤都能生長。從大樹中心流出來的樹脂,又名瀝清。人們會用工具鑿開樹幹多處,貪婪地採取松脂,想用它來煉製成延年益壽的藥餌。其實讓它自然流出,效果反而更好。要挑選那些透明、顆粒狀的松脂,並區分向陽面和背陰面的。向南、能被太陽照到的稱為「陽脂」,向北、背對太陽的稱為「陰脂」。陽脂可以補陽,陰脂可以補陰。《仙經》也說,不見日月照射的松脂,都可以拿來服用。

因為人多屬於陰虛體質,所以(用松脂時)更要側重於補陰。製作煉製的方法要正確,按照步驟不要弄錯。在大鍋內裝水,再放上蒸籠。蒸籠底部鋪兩層白茅草,上面蓋一寸厚的黃沙。把松脂均勻地鋪在黃沙上,用桑樹枝緊火加熱。鍋內的水少了就慢慢添加,直到松脂全部流出。用新笊籬撈起松脂,丟入冷水中(沉入鍋底的不要用)。等凝結後,再像之前一樣蒸煮。這樣反覆三次,松脂就會變得像玉一樣潔白。然後把松脂研磨成粉,和其他藥材(比如白茯苓、柏子仁、甘菊花)混合在一起,也可以單獨服用。

松脂可以驅除各種風邪,安穩五臟。能去除體內的潛伏熱邪,並舒緩胃部不適,還能解決口渴、咽喉腫痛的問題。它能使身體輕盈、精神通暢,延年益壽。熬成膏藥可以貼敷瘡毒,幫助傷口長出新肉。製成散劑可以治療牙痛、殺滅寄生蟲。松脂實的部分,主要用於治療氣短、身體虛弱,同時也能驅除風濕麻痹;松脂花的部分,雖然也能使身體輕盈、補充精力,但容易使人發熱、影響上焦。

松脂花(花底菩)採收後曬乾,研磨成細末。用雞蛋清調和成豆粒大小的丸藥服用,可以止痢止瀉,效果極好。松脂根部的白色表皮,可以幫助人辟穀不飢,並能補益身體虛損、勞累乏力;松脂的節部分,性質溫熱乾燥,可以去除血液中的濕氣,治療腿腳麻木疼痛。松脂的葉子,味道苦溫,能促進頭發生長。搗爛後敷在風濕瘡上有效,懸掛起來能辟除瘟疫邪氣。對於關節痛等風濕病,可以用松脂葉泡酒服用。松蘿(又名女蘿,《詩經》裡說:蔦與女蘿依附在松樹上。陶弘景說:蔦是寄生植物,應該用桑樹上的,女蘿則應該用松樹上的。)味道苦甘,沒有毒性,煎煮濃稠後可以當作催吐湯使用。它能使人吐出痰液,截斷瘧疾,疏通水道,驅除頭風。還能治療頭頂上的瘡,去除脖子上的瘤子。能止住虛汗,消除怒氣。

2. 茯苓

味甘、淡,氣平。屬金。降也,陽中陰也。無毒。近道俱有,雲貴(雲南、貴州)獨佳。產深山谷中,在枯松根底。由木被斧斤砍伐,或老遭風雹折摧。枝葉不復上升,津氣旋向下泄。凝結成塊,乃名茯苓。因其本體相離,故取附之之義。小如鵝卵,大若匏瓜。猶類龜鱉人形,並尚沉重結實。

(四五斤一塊者愈佳。)久藏留自無朽蛀,初收採須仗陰乾。咀片水煎,黑皮淨削。研末丸服,赤筋盡淘。(茯苓中有赤筋,最損目,為丸散久服者,研細末,入細布袋中,以冷水揉擺,如作葛粉狀,澄取粉,而筋滓在袋中者,棄去不用,若煎湯則不須爾。)方益心脾,不損眼目。

忌酸物,惡白蘞,仍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種赤白主治略異,經上下行走自殊。_赤茯苓_入心脾小腸,屬己丙丁,瀉利專主;_白茯苓_入膀胱腎肺,屬辛壬癸,補益兼能。

甘以助陽,淡而利竅。通便不走精氣,功並車前;利血僅在腰臍,效同白朮。為除濕行水聖藥,乃養神益智仙丹。生津液緩脾,驅痰火益肺。和魂煉魄,開胃厚腸。卻驚癇,安胎孕。久服耐老,延年不飢。倘汗多陰虛者誤煎,傷元夭壽;若小便素利者過服,助燥損明。暴病有餘相宜,久病不足切禁。

凡須細察,不可妄投。_茯神_附結本根,因津泄少;謂既不離其本,故此為名。

體比苓略鬆,皮與木須去。所忌畏惡,悉仿於前。專理心經,善補心氣。止恍惚驚悸,除恚怒健忘。心木名_黃松節_載經,偏風致口喎僻治驗。

(謨)按:經注有曰:松木既焦,根尚能生物者何也?蓋因精英未淪,沾其土氣,不能不為物爾。正猶馬勃、菌簟、五芝、木耳、石耳之類,多生枯木潤石糞土之上,則可知焉。其上菟絲下有伏苓之說,甚為輕信者矣。又曰:茯苓為在天之陽,陽當上行,何謂利水而瀉下耶?經云:氣薄者,陽中之陰。

所以茯苓利水瀉下,亦不離乎陽之本體,故入手足太陽經焉。丹溪又曰:茯苓、豬苓、澤瀉各有行水之能,久服損人。八味丸用之,亦不過接引諸藥,歸就腎經,去胞中久積陳垢,以為搬運之功也。

第一卷白朮款後(謨)按:宜參看。

白話文:

茯苓,味道甘甜、清淡,性質平和,五行屬金,具有下降的特性,屬於陽中有陰的藥材,沒有毒性。各地都有出產,但以雲南、貴州兩地品質最佳。生長在深山谷中,枯松樹的根部。當樹木被砍伐,或是老樹遭受風雨摧折後,枝葉不再向上生長,精華之氣轉而向下凝結成塊,就形成了茯苓。因為它附著在樹根之上,所以取其「附」之意。茯苓的形狀小的如鵝卵,大的像葫蘆,有的像烏龜或鱉的形狀,且質地堅硬沉重。

(四五斤一塊的茯苓品質更佳。)茯苓久藏也不會腐爛或被蟲蛀,剛採收時需要陰乾。使用時切片用水煎煮,需將黑皮削淨。磨成粉末服用,則要將赤色的筋脈徹底去除。(茯苓中有紅筋,最傷眼睛,若長期服用丸散劑,需將茯苓磨成細粉,放入細布袋中,用冷水搓洗,就像製作葛粉一樣,將粉末沉澱出來,把留在布袋中的筋脈雜質丟棄。如果是煎湯服用,則不必如此處理。)這樣可以補益心脾,也不會傷害眼睛。

服用茯苓要忌食酸味食物,並忌與白蘞同用,同時也忌與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等藥材同用。赤茯苓與白茯苓的功效略有不同,在體內運行的部位也不同。赤茯苓歸心、脾、小腸經,屬己、丙、丁火,主要功效是瀉利;白茯苓歸膀胱、腎、肺經,屬辛、壬、癸水,具有補益的功效。

茯苓味甘,能助陽氣;味淡,能通利小便。能通利大便卻不會耗損精氣,功效可比車前子;能利血卻只在腰部和臍部發揮作用,功效類似白朮。茯苓是祛濕利水的聖藥,也是養神益智的仙丹。能生津液、緩和脾胃、驅除痰火、補益肺氣。能調和魂魄,開胃健脾。還能治療驚癇,安胎。長期服用可以延緩衰老,延年益壽,並且不易感到飢餓。但如果汗多、陰虛的人誤用,會損傷元氣、導致夭壽;如果小便原本就多的人過量服用,會助長燥熱、損傷視力。對於急性病、實證病適合,但對於慢性病、虛證病則應禁用。

凡使用茯苓,都要仔細辨別,不可胡亂使用。茯神是茯苓附著在根部的地方,因為津液流失較少,所以得名「茯神」。

茯神的質地比茯苓稍鬆,使用時要去除外皮和木質部分。它所忌諱的藥材與茯苓相同。茯神專門治療心經的疾病,善於補益心氣。能止驚慌、心悸,消除恚怒和健忘。醫書中記載的心木「黃松節」,可以治療因偏風導致的口眼歪斜。

(註解)有人認為:松木已經燒焦了,樹根卻還能長出東西,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它的精華沒有完全散失,還沾染了地氣,所以還能長出東西。這就像馬勃、菌類、五芝、木耳、石耳等,多生長在枯木、潤濕的石頭或糞土上,道理是一樣的。關於茯苓生長在菟絲子之下,這種說法是輕信了傳言。還有人說:茯苓屬於天上的陽氣,陽氣應該向上升,為什麼它反而能利水而向下排泄呢?《黃帝內經》說:氣薄的物質,屬於陽中的陰。

所以茯苓利水排泄,也沒有脫離陽氣的本性,因此歸入手太陽經和足太陽經。朱丹溪也說:茯苓、豬苓、澤瀉都具有利水的作用,但長期服用會損傷人體。八味丸中使用茯苓,也不過是為了引導其他藥物歸於腎經,去除胞中積累的陳腐污垢,起到搬運的作用。

(註解)關於白朮的內容,請參看相關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