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蒙筌》~ 卷之三 (18)
卷之三 (18)
1. 芫花
味辛、苦,氣溫。有小毒。川穀甚多,遠近俱有。莖紫花白,一二尺長。密開花盈舊枝莖,如紫梢作穗;未出葉採嫩苞蕊,向晴日曝乾。花落葉生,不堪用也。得之煮醋數沸,灑出漬水一宵。復曝乾收,才免毒害。反甘草,使決明。散皮膚水腫發浮,消胸膈痰沫善唾。咳逆上氣能止,咽腫短氣可安。
白話文:
它的味道辛、苦,性溫。有小毒。川穀很多,遠近都有。莖是紫色的,花是白色的,長一到二尺。密密麻麻的花開滿舊枝和莖上,好似紫色的穗;在葉子長出來前採集嫩芽和花蕾,在晴天晾乾。花落葉生後,就不能用了。採得後用醋煮幾次,取出用清水浸泡一晚。然後再晾乾收起來,才能消除毒性。能解甘草的毒,能明目。能散皮膚水腫、發浮腫,能消胸膈痰沫,能治療唾液過多。能止咳逆、上氣,能安撫咽喉腫痛、呼吸短促。
驅疝瘕癰疽,除蠱毒鬼瘧。令人虛損,久服不宜。汁漬線絲,系痔易落。根採尤毒,乃名_蜀桑_。搗爛堪毒魚,研末能敷疥。
白話文:
驅除疝氣、腫瘤、癰瘡、毒疽,消除蠱毒和瘧疾。但是使人虛弱,久服不宜。用汁液浸漬線絲,紮在痔瘡上可以使痔瘡容易脫落。蜀桑的根尤其有毒,所以取名為「蜀桑」。搗碎後可毒死魚,研磨成粉末可以塗抹疥癬。
(謨)按:芫花瀉濕利水為要。夫水者,脾、胃、腎三經所主,有五臟六腑十二經之部分。上而頭目,中而四肢,下而腰膝。外而皮毛,中而肌肉,內而筋骨。脈有寸、關、尺之殊,診有浮、中、沉之異。必當審其病在何經何臟,乃可用之。倘若誤投,為害非淺。
白話文:
(謨)注:芫花瀉濕利水是它的主要功效。水,脾胃腎三經所主,有五臟六腑十二經的部分。上面是頭目,中間是四肢,下面是腰膝。外面是皮毛,中間是肌肉,裡面是筋骨。脈有寸、關、尺之殊,診有浮、中、沉之異。一定要弄清楚疾病在什麼經、什麼臟,纔可以開始用芫花。假如誤用了,危害可不淺。
2. 蕘花
味苦、辛,氣寒。有毒。生咸陽川穀,及河南中牟。苗似胡荽刺無,花類芫花色白,狀極細四五月採,力甚猛熬令赤收。入藥劑中,急欲行水。有是證者,斟酌投煎。破積聚大堅瘕症,療痰癖咳逆上氣。咽喉內腫痛,疰氣可散;臍腹下痃癖,氣塊能消。
白話文:
它嚐起來很苦、辛辣,性寒,有毒。生長在鹹陽川穀和河南中牟。幼苗像胡荽,但沒有刺,花像芫花,是白色的,形狀非常細小。四五月份採摘。藥效非常猛,要把汁熬成紅色再收起來。加入藥物,可以迅速行水。如果有這種症狀的人,就要斟酌量來煎藥。可化解大堅瘕症的積聚,治療痰癖咳逆上氣。咽喉內腫痛,可以散開瘀氣;臍腹下痃癖,可以消除氣塊。
3. 貫眾
味苦、氣微寒。有毒。在處山谷有,背日陰濕生。莖有三稜,皮系赤色。葉青綠如小雞翅,根紫黑似老鴟頭。故《本經》款中亦載曰:此謂草鴟頭也。(一說:根形如大爪,下有黑鬚毛。)二八月採根陰乾,赤小豆雚菌為使。驅諸毒,理金瘡惡毒;殺三蟲,去寸白蛔蟲。仍除頭風,更破癥瘕。
白話文:
苦味,微寒。有毒。生長在陰暗的山谷中,背著太陽,喜歡陰濕的環境。莖部有三稜,皮肉呈紅色。葉子青綠色,像小雞的翅膀,根部紫黑色,像老鴟的頭。因此《本經》中也記載說:這叫草鴟頭。(另一種說法是:根莖的形狀像大爪子,下面有黑色的鬚毛。)在七八月份採集根部,在陰涼處晾乾,用赤小豆和菌類做引子。可以驅除各種毒素,治療金瘡惡毒;殺死體內的三種寄生蟲,去除寸白蛔蟲。還能治療頭風,並且可以攻破癥瘕。
4. 鳧茨
味甘,氣平、微寒。無毒。苗似龍鬚,葉如芋狀。根黑指大,皮厚有毛。(又一種皮薄無毛者亦同。)今人謂之荸薺,《本經》載曰烏芋。鳧鳥喜食,又得此名。水田蒔之,在處有者。三月三日,採根曝乾。主產後血悶攻心,理產難子胞不下。壓丹石除胸膈痞氣,下石淋退面目疸黃。
白話文:
甘味、性質平和、微寒。無毒。葉柄好像龍鬚,葉子像芋葉。根是黑色的,手指那麼大,皮厚而且有毛。(還有一種皮薄無毛的種類,藥性相同。)現在的人稱它為荸薺,《本經》中記載為烏芋。野鴨喜歡吃它,因此又得此名。在水田裡播種,各地都有。在三月三的時候挖出根,曬乾後備用。適用於產後血阻而鬱結於心臟,調整難產的胎兒和胎盤不下的情況。壓制丹石,去除胸腔和膈膜的積滯之氣,治療排尿困難、消除面部黃疸。
風腫能消,痹熱堪卻。開胃進食,益氣溫中。性善毀銅,著之即碎,故為消堅削積要劑也。多食則生他證,卒食則嘔水來。孕婦食動胎,小兒食臍痛。_葉_採搗爛,蛇咬可敷。
白話文:
風腫可以消散,風濕熱症可以祛除。能增進食慾,讓胃口變好,也能補益氣血、溫暖中焦。但它的性質會破壞銅器,接觸到就碎裂,因此是消堅化積的重要藥物。食用過多會產生其他症狀,突然食用則會嘔吐。孕婦食用會影響胎兒,小孩食用會引起臍痛。用於外敷,葉片搗爛後可以治療蛇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