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謨

《本草蒙筌》~ 卷之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9)

1. 牽牛子

味苦,氣寒。有毒。不拘州土,處處有之。仲春時,旋生苗作藤,蔓繞牆垣籬塹;待秋月,方開花(如鼓子花碧色,日出開,日西闔。)結實,白皮裡外成球。葉發枝間,有三尖角;子藏球內,亦三廉稜。九月採收曝乾,多有黑白兩種。黑者屬水力速,白者屬金效遲。炒研煎湯,並取頭末。除壅滯氣急,及痃癖蠱毒殊功;利大小便難,並腳滿水腫極驗。

(謨)按:東垣云:牽牛非《神農經》藥,出《名醫續注》,云:味苦、寒。能除濕利小便,治下疰腳氣。據所說氣味、主治俱誤。丹藥中用牽牛者,少則動大便,多則瀉下如水,乃導氣之藥。試取嘗之,味則辛辣,久嚼雄壯,漸漸不絕,非辛而何。《續注》謂味苦、寒,果安在哉?牽牛但能瀉氣中濕熱,不能瀉血中濕熱。

況濕縱下受,下焦主血,是血中之濕,宜用苦寒之味也。張仲景治七種濕證小便不利,無一藥犯牽牛者,非不知牽牛能瀉濕利小便也。為濕病之根在下焦,是血分中氣病,而不可用辛辣氣藥,反瀉上焦太陰之氣故也。仲景尚不敢輕用,夫何世醫,不分血氣而一概用之乎?夫濕者,水之別稱,有形者也。

若肺先受濕,則宜用之。今則不問有濕無濕,但傷食,或欲動大便,或有熱證,或作常服克化之藥,罔不用之,豈不誤哉!殊不知,牽牛比諸辛藥瀉氣尤甚。張文懿公嘗謂:牽牛不可耽嗜,脫人元氣。吾初疑藥有何耽嗜,後每見人因酒食病痞者,多服神芎丸等藥,皆犯牽牛。

初服則快,藥過復痞,仍前再服,隨藥而效,由是愈信耽嗜久服,暗傷元氣而猶不知悔悟也。治當益脾健胃,使元氣生髮,自然腐熟水穀,此治無以加矣。經云:辛瀉氣,肺氣病者,無多食辛。況飲食勞倦,所傷在胃。胃氣不行,心火乘之。胃受火邪,名曰熱中。《脈經》云:脾胃主血,其所生病,當於血中瀉火潤燥,破惡血,瀉胃之濕熱也。

胃熱上炎,肺受大邪,當用黃芩之苦寒以瀉火,當歸之辛溫以瀉血結,桃仁之辛甘油膩以破惡血,兼除燥潤大便。然猶不可專用,須於黃耆、人參、甘草,諸甘溫、甘寒、補元氣、瀉陰火正藥內,兼而用之。何則?上焦元氣已自虛弱,津液不足,口燥舌乾,若反用牽牛,氣味俱陽大辛之藥,重瀉其已虛之元氣,復耗其津液,利其小便以致陰火愈甚,故重則死,輕則夭,誠可憫也。牽牛,感南方熱火之化所生者也。

血熱而瀉氣,差誤甚矣!若病濕勝,氣不得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則宜用之耳,濕去則氣得周流。所謂五臟有邪,更相平也。經云:一臟不平,以所勝平之。火能平金而瀉肺者,即此也。近世錢氏瀉黃散中,獨用防風過於他藥一二倍者,以防風辛溫,能於土中瀉金之子,不使助母也。經云:從前來者為實邪。

謂子能令母實,故以所勝平之也。《晦庵語錄》中有:秋食姜,則夭人天年。經止言辛瀉氣,而《晦庵》云然,戒之深也。何則?秋分食姜,令人瀉氣,故禁之。夏月食姜不禁者,熱氣生旺之時,宜以汗散。姜能發汗,以越其熱也。姜尚如此,況牽牛乎!可見味辛之物,皆有宜禁之時,亦猶牽牛,不可一概用之也。

白話文:

牽牛子,味道苦,性寒,有毒。不論在哪個地方都能生長。仲春時節,它會開始長出藤蔓,纏繞在牆壁、籬笆等處;到了秋天,才會開花(花像鼓子花,呈藍色,日出時開放,日落時閉合)。之後會結成果實,果實外層是白色的,裡面呈球狀。葉子從枝條間長出,有三個尖角;種子藏在球內,也有三條稜線。九月份採收後曬乾,大多有黑色和白色兩種。黑色種子藥性強,作用迅速,屬水性;白色種子藥性較弱,作用較慢,屬金性。將種子炒過後磨成粉末,再煎煮成湯藥服用,要取用最上面的藥汁。它對於消除體內阻塞、氣滯、呼吸急促,以及痃癖、蠱毒等病症有特殊功效;對於大小便不順暢,以及腿部腫脹、水腫等症狀,效果顯著。

(作者)認為:李東垣說,牽牛子不是《神農本草經》中的藥,而是出自《名醫續注》,書中說它味苦、性寒。能去除濕氣、利小便,治療下肢腳氣病。根據上述說法,它的氣味、功效都記載錯誤。丹藥中使用牽牛子的,少量會使大便順暢,多量則會像水一樣瀉下,它是一種導氣的藥物。試著嚐一下它的味道,會覺得辛辣,久嚼後會覺得刺激感越來越強烈,味道並不是苦的。《續注》說它味苦、性寒,到底依據是什麼呢?牽牛子只能瀉掉氣中的濕熱,不能瀉掉血中的濕熱。

況且濕氣縱然向下流注,下焦主要管血,屬於血中的濕,應該使用苦寒的藥味來治療。張仲景治療七種因濕而引起的小便不順暢,沒有一種藥用到牽牛子,並不是他不知道牽牛子能去濕利尿。而是因為濕病的根源在下焦,屬於血分中的氣病,不應該使用辛辣的藥物,反而會瀉掉上焦太陰之氣。張仲景都不敢輕易使用,為何現在的醫生,不分血病氣病就一概使用呢?所謂的濕,其實是水的別稱,是有形質的。

如果肺先受到濕邪侵擾,才應該使用牽牛子。如今不論有沒有濕邪,只要是傷食、想排便、有熱證,或者當作日常保健消化的藥物,都濫用牽牛子,難道不覺得錯了嗎!大家不知道牽牛子比其他辛味藥物瀉氣更嚴重。張文懿公曾經說過:牽牛子不能過度服用,會損耗人的元氣。我一開始懷疑藥物怎麼會讓人上癮,後來看到許多人因飲酒、飲食而導致腹脹,吃了神芎丸等藥,裡面都含有牽牛子。

剛開始吃的時候覺得有效,藥效過了又腹脹,仍然繼續吃,隨著藥效而見效,因此我更加確信,長期服用牽牛子,會在不知不覺中損傷元氣,卻還不知道悔悟。治療應該補益脾胃,使元氣生發,自然就能消化食物,這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經書說:辛味能瀉氣,肺氣虛弱的人,不能多吃辛味食物。更何況飲食勞累損傷的是胃。胃氣運行不暢,心火就會乘虛而入。胃受到火邪,叫做熱中。《脈經》說:脾胃主血,脾胃引起的疾病,應該在血中瀉火、滋潤燥邪、破除瘀血、瀉掉胃的濕熱。

胃熱往上引起發炎,肺也受到大邪侵襲,應該用黃芩的苦寒之性來瀉火,用當歸的辛溫之性來瀉血結,用桃仁的辛甘油膩之性來破除瘀血,同時去除燥邪並潤滑大便。然而即使這樣,也不能單獨使用這些藥,必須配合黃耆、人參、甘草等甘溫、甘寒,能補元氣、瀉陰火的正藥一起使用。為什麼呢?因為上焦元氣已經虛弱,津液不足,口乾舌燥,如果反而使用牽牛子這種氣味都屬陽的辛辣藥物,會加重瀉掉已經虛弱的元氣,消耗津液,導致小便更頻繁,陰火更旺盛,嚴重的會死亡,輕微的也會夭折,實在是可悲啊。牽牛子,是感受南方炎熱之火而生的。

血熱卻用瀉氣的藥,真是大錯特錯!如果因為濕邪過盛,導致氣無法運行,大小便不暢,才應該使用牽牛子。濕邪去除後,氣才能順暢運行。所謂的五臟有邪,要互相制衡。經書說:一個臟腑不平衡,要用它所能剋制的臟腑來平衡它。火能剋制金而瀉肺,就是這個道理。近代的錢氏瀉黃散中,獨獨防風的用量比其他藥多出一兩倍,是因為防風性辛溫,能在土中瀉掉金的子,不讓金來幫助土,使土更加旺盛。經書說:從前面來的病邪為實邪。

意思是說子能使母更加強盛,所以要用所能剋制它的力量來平衡它。《晦庵語錄》中說:秋天吃薑,會減損人的壽命。經書只說辛味能瀉氣,《晦庵語錄》卻這樣說,是告誡人們要更加謹慎。為什麼呢?因為秋分時吃薑,會讓人瀉氣,所以要禁止。夏天吃薑不禁止,是因為夏天是熱氣旺盛的時節,應該用發汗來散熱,薑能發汗,可以散發體內的熱邪。連薑尚且如此,更何況是牽牛子呢!由此可見,辛味藥物都有其適宜和禁忌的時候,也像牽牛子一樣,不能一概而論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