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謨

《本草蒙筌》~ 總論 (6)

回本書目錄

總論 (6)

1. 十劑

宣:可去壅,薑、橘之屬是也。故郁壅不散,宜宣劑以散之。有積痰上壅,有積瘀上壅,有積食上壅,有積飲上壅。(宣,湧吐之劑也。經曰:高者因而越之。又曰:木鬱則達之。以病在上,而湧吐之也。若瓜蒂散、姜鹽湯、人參蘆、藜蘆之屬。)

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是也。故留滯不行,宜通劑以行之。(此中有發汗證。)痹留也,飲留也,痛亦留也。(通,疏通之劑也。如小便滯而不通,宜通草、琥珀、海金砂之屬。月經滯而不通,紅花、桃仁、五靈脂之屬。凡諸通竅亦然。)

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鹿肉亦可。)故羸弱不足,宜補劑以扶之。有氣弱,有血弱、有氣血俱弱。(補,滋補之劑也。不足為虛,經云:虛則補之。如氣虛用四君子湯,血虛用四物,氣、血俱虛用八珍、十全大補之屬。又云:精不足者,補之以味。蓋藥味酸、苦、甘、辛、咸各補其臟,故此為云。

雖然善攝生者,使病去而進以五穀,此尤得補之要也。)

瀉: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是也。故閉結有餘,宜瀉劑以下之。有閉在表,有閉在裡,有閉在中。(瀉,泄瀉之劑也。有餘為實,經曰:實則瀉之,實則散之。如大小承氣湯、大柴胡湯之屬。)

滑:可去著,冬葵子、榆白皮之屬是也。故澀則氣著,宜滑劑以利之。有經澀,有小便澀,有大便澀。(滑,滑利之劑也。《周禮》曰:滑以養竅。如大便結燥、小便淋澀,用火麻仁、郁李仁、冬葵子、滑石之屬。)

澀:可去脫,牡蠣、龍骨之屬是也。故滑則氣脫,宜澀劑以收之。前脫者遺尿,後脫者遺屎。陽脫者自汗,陰脫者失精失血。(澀,收斂之劑也。如大便頻瀉,宜肉豆蔻、訶子之屬。小水勤通,宜桑螵蛸、益智之屬,冷汗不禁,宜黃耆、麻黃根之屬。精遺不固,宜龍骨、牡蠣之屬。血崩不止,宜地榆、阿膠之屬。

燥:可去濕,桑根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綠豆亦可。)故濕則為重,宜燥劑以除之。有濕在上,有濕在中,有濕在下,有濕在經,有濕在皮,有濕在裡。(燥,除濕之劑也。如夾食致瀉,停飲成痰,宜白朮、蒼朮、茯苓、半夏之屬。肢體浮腫,胸腹脹滿,宜桑白皮、大腹皮、赤小豆之屬。

又沉寒痼冷,吐利腥穢,宜高良薑、附子、川椒之屬。非積寒冷之症,不可用也。

濕:可去枯,紫石英、白石英之屬是也。故枯則為燥,宜濕劑以潤之。有減氣而枯,有減血而枯。(濕,潤燥之劑也。與滑雖類,略有不同。經曰:辛以潤之,蓋辛能散氣,能化液故也。若夫硝石性雖咸,本屬真陰之水,誠潤燥之要藥。人有枯涸皴竭之病,匪獨金化為然,亦有火化乘之,非濕劑莫能愈也。

重:可去怯,磁石、鐵粉之屬是也。故怯則氣浮,宜重劑以鎮之。神志失守,驚悸不寧。(重,鎮固之劑也。如小兒急驚,心神昏冒,宜金銀箔、硃砂丸之屬。傷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利在下焦,宜赤石脂、禹餘糧湯之屬。

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故實而氣蘊,宜輕劑以揚之。腠理閉悶,噎塞中蘊。(輕,散揚之劑也。如寒邪客於皮膚,頭疼身熱無汗,宜麻黃湯、升麻葛根湯之屬。)

白話文:

[十劑]

宣: 可以疏通阻塞,像生薑、橘子類的藥材就是。所以當身體有氣機鬱結不散時,就應該使用宣散的藥劑來疏通。像是積痰、積瘀、積食、積飲造成的上壅,都可以用宣散的方式來處理。(宣,指的是可以使氣機向上湧吐的藥劑。就像《黃帝內經》說的「高處的病可以用向上疏導的方式治療。」又說「木氣鬱結就要疏通它。」因為病位在上,所以用湧吐的方式來治療。例如瓜蒂散、薑鹽湯、人參蘆、藜蘆等都屬於這類。)

通: 可以去除阻塞不通,像通草、防己之類的藥材就是。所以當身體有停滯不行的情況時,就應該使用通利的藥劑來疏通。(這種方法有時也會用到發汗的藥物。)像是身體的痺症、飲邪停滯、疼痛等,都是因為氣機停滯所造成的。(通,指的是可以疏通的藥劑。例如小便不通暢,可以使用通草、琥珀、海金砂等藥材。月經不通暢,可以使用紅花、桃仁、五靈脂等藥材。其他疏通孔竅的藥物也是這個道理。)

補: 可以去除虛弱,像人參、羊肉之類的食物就是。(鹿肉也可以。)所以當身體虛弱不足時,就應該使用補益的藥劑來扶助。虛弱可以分為氣虛、血虛,以及氣血兩虛。(補,指的是滋補的藥劑。不足就是虛,因此《黃帝內經》說「虛則補之。」像是氣虛可以用四君子湯,血虛可以用四物湯,氣血兩虛可以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另外也說「精氣不足要用食物來補養。」藥物的味道酸、苦、甘、辛、鹹,分別可以補養不同的臟腑,這就是所謂的補。)雖然善於養生的人,會讓疾病消除後用五穀雜糧來補充營養,這才是補益的重點。

瀉: 可以去除閉塞,像葶藶子、大黃之類的藥材就是。所以當身體有閉結實熱的情況時,就應該使用瀉下的藥劑來排除。閉塞可以分為在表、在裡、在中三個位置。(瀉,指的是可以使身體排泄的藥劑。有餘就是實,因此《黃帝內經》說「實則瀉之,實則散之。」像是大小承氣湯、大柴胡湯等都屬於這類。)

滑: 可以去除黏著,像冬葵子、榆白皮之類的藥材就是。所以當身體阻塞不暢、氣機黏滯時,就應該使用滑利的藥劑來疏通。像是經脈澀滯、小便不暢、大便乾結等都可以使用。(滑,指的是可以使身體滑利通暢的藥劑。《周禮》說「用滑潤的方式來滋養孔竅。」像是大便乾結、小便澀痛,可以使用火麻仁、郁李仁、冬葵子、滑石等藥材。)

澀: 可以去除脫失,像牡蠣、龍骨之類的藥材就是。所以當身體滑脫導致氣機散失時,就應該使用收澀的藥劑來固攝。像是小便失禁、大便失禁,陽氣虛脫導致自汗,陰氣虛脫導致遺精或失血,都可以使用。(澀,指的是收斂的藥劑。像是大便頻繁腹瀉,可以使用肉豆蔻、訶子等藥材。小便次數多,可以使用桑螵蛸、益智仁等藥材。冷汗不止,可以使用黃耆、麻黃根等藥材。遺精不固,可以使用龍骨、牡蠣等藥材。血崩不止,可以使用地榆、阿膠等藥材。)

燥: 可以去除濕氣,像桑白皮、赤小豆之類的藥材就是。(綠豆也可以。)所以當身體濕氣過重時,就應該使用燥濕的藥劑來去除。濕邪可以分為在上、在中、在下、在經絡、在皮膚、在裡等不同位置。(燥,指的是可以去除濕氣的藥劑。像是夾雜食物引起的腹瀉,因為停飲產生的痰,可以使用白朮、蒼朮、茯苓、半夏等藥材。肢體浮腫、胸腹脹滿,可以使用桑白皮、大腹皮、赤小豆等藥材。另外,如果是體內寒冷凝固,導致嘔吐、腹瀉腥臭的症狀,可以使用高良薑、附子、川椒等藥材。但如果不是體內寒冷的症狀,就不能隨意使用。)

濕: 可以去除乾燥,像紫石英、白石英之類的藥材就是。所以當身體過於乾燥時,就應該使用滋潤的藥劑來潤澤。乾燥可以分為氣虛造成的乾燥,以及血虛造成的乾燥。(濕,指的是滋潤乾燥的藥劑。和滑利雖然有些類似,但還是略有不同。《黃帝內經》說「辛味可以潤澤身體。」因為辛味可以疏散氣機,促進津液產生。像硝石這種藥物雖然是鹹味,但它本身是屬於陰水,確實是滋潤乾燥的重要藥物。人體如果出現乾燥乾枯的疾病,不只是因為金氣不足,也有可能是火氣過盛,這時就需要用滋潤的藥物來治療。)

重: 可以去除怯弱,像磁石、鐵粉之類的藥材就是。所以當身體怯弱導致氣機浮散時,就應該使用重鎮的藥劑來鎮定。像是神志不清、驚悸不安等都可以使用。(重,指的是鎮靜固攝的藥劑。像是小兒驚嚇、心神昏迷,可以使用金銀箔、硃砂丸等藥材。傷寒引起的下痢不止,心下痞硬,腹瀉在下焦,可以使用赤石脂、禹餘糧湯等藥材。)

輕: 可以去除實邪,像麻黃、葛根之類的藥材就是。所以當身體有實邪導致氣機鬱積時,就應該使用輕揚的藥劑來疏散。像是皮膚腠理閉塞、胸腹脹滿、氣機鬱結等都可以使用。(輕,指的是疏散發散的藥劑。像是寒邪侵襲皮膚,導致頭痛發熱無汗,可以使用麻黃湯、升麻葛根湯等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