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蒙筌》~ 卷之三 (6)
卷之三 (6)
1. 地榆
味苦、甘、酸,氣微寒,氣味俱薄。陰中陽也。無毒。山谷俱有生長,八月採根曝乾。惡麥門冬,宜人頭髮。雖理血病,惟治下焦。止婦人帶下崩中,及月經不斷;卻小兒疳熱瀉痢,驅積瘀時行。止痔瘻來紅,禁腸風下血。散乳痓,愈金瘡。因性沉寒,故諸血熱者可用。倘若虛寒水瀉冷痢,切宜忌之。
第一卷五加皮款後,(謨)按:宜參看。
白話文:
味道苦、甘、酸,藥性微寒,氣味都很淡薄。是陰中有陽的一種藥物。無毒。山谷中都有生長,在八月採摘它的根部,曬乾。與麥門冬相剋,宜於補益人體頭髮。雖然可以治療血病,但只治下焦。能治婦女的帶下崩漏,以及月經不止;能治小兒疳熱、瀉痢以及驅逐體內的積瘀時行。能治療痔瘡、痔瘻、下血、禁腸風下血。能消除乳痓、治癒金瘡。由於其藥性偏於沉寒,所以各種血熱的病用它可以。如果出現虛寒水瀉、冷痢,一定要忌用它。
五加皮條款後,(謨)註:建議參閱。
2. 紫草
味苦,氣寒。無毒。人家園圃,多有種栽。三月採根,可煎染紫。凡資入藥,去根取茸。益氣補中,通竅利水。治目黃成疸,療腹滿作疼。合膏敷疥癬瘡瘍,單煮托豌豆瘡疹。
白話文:
中藥苦味,性寒涼,無毒。一般人家院子和花園裡,多有種植。三月採收根部,可以煎熬染紫。凡是藥材入藥,都要把根部去掉,只取芽。益氣補中,通竅利水。治療眼睛發黃,發展成黃疸,以及腹脹疼痛。合和油膏塗抹疥癬瘡瘍,單獨煮沸後托住痘疹。
3. 茜草
味苦,氣寒。陰中微陽。無毒。多產郊原,一名地血。苗牽長蔓延草上,根紫色收採春初。煎汁可染絳紅,入藥勿犯銅鐵。療中多蠱毒,吐下血如爛肝;治跌久損傷,凝積血成瘀塊。虛熱崩漏不止,勞傷吐衄時來;女子經滯不行,婦人產後血暈。凡諸血證,並建奇功。除乳結為癰,理體黃成疸。
白話文:
味道苦,藥性寒。在陰中帶有少許陽氣。無毒。多生長於郊外田野上,別一名叫地血。它的苗柔軟細嫩,蔓延生長在草上,根呈紫色,於早春時採收。將地血根的汁液煎熬後,可以染成深紅色,用於藥材時,不要讓它接觸銅鐵器皿。治療各種蠱毒,會嘔吐出像爛肝一樣的黑血;治療跌打損傷引起的筋骨疼痛,還能散瘀積聚的血塊。虛熱引起的崩漏不止,勞傷吐血反復發作;女子經血不通暢,產婦產後血暈。凡是各種血證都能發揮奇效。治療因乳汁積結引起的乳癰,治療因體內濕熱引起的黃疸病。
4. 馬鞭草
味甘、苦,氣微寒。有小毒。江淮州郡多,村墟陌路有。苗葉類菊,又若狼牙。高二三尺莖圓,抽四五穗花紫。(春開細碎紫色,秋復再花。)穗較鞭鞘不異,故以馬鞭為名。主下部䘌瘡並金瘡積血作疼,研末敷妙;(曾治楊梅瘡,用此煎湯,先熏後洗,湯氣才到便覺爽快,候溫洗之,痛腫隨減。)通女人月水及血氣成癥結瘕,生搗煎良。
(醇酒煎服。)去小腹卒痛難當,禁久瘧發熱不斷。絞腸痧即效,纏喉痹極靈。殺諸般疰蟲,消五種痞塊。
白話文:
中藥名:馬鞭草
藥物性味:味甘、味苦,藥性微寒,帶有些許毒性。
生長環境:多見於江淮一帶,鄉村野路均可見到。
藥物形態:葉片酷似菊花,也像狼牙,高度可達二、三尺,莖部圓形,頂端抽生四至五穗紫花。
藥物應用:本藥草主治下部腫瘡,以及金瘡積血疼痛,研磨成粉敷於患處見效顯著。煎湯治療楊梅瘡,先燻蒸再清洗,湯氣一到,感官就會變得清爽。等溫度溫和後清洗之,疼痛腫脹隨之減輕。另外,它還可以調理女性月經,治療女人因血氣而形成的癥結瘕,生搗煎服效果良好。
以醇酒煎服本藥。用於治療小腹突然劇烈絞痛,難以忍受;抑制長期瘧疾發熱不止。對於絞腸沙(一種劇烈的腹痛),立即見效;對於纏喉痹(一種喉嚨疼痛難忍的疾病),極為靈驗。此外,還能殺死各種寄生蟲,消散五種痞塊(腹部結塊)。
5. 夏枯草
味苦、辛,氣寒。無毒。曠野平原,隨處俱有。葉類旋覆,花似丹參。冬至後發生,夏至時枯瘁,故謂夏枯草也。四月收採,洗淨陰乾。凡用拯疴,王瓜為使。破症堅瘻瘤結氣,散瘰癧鼠瘻頭瘡。寒熱堪驅,濕痹兼卻。
白話文:
味道苦、辛,性寒。沒有毒性。在遼闊的野外平原,到處都有它。葉子像旋覆花,花朵像丹參。在冬至後生長,在夏至時枯萎,所以又稱作「夏枯草」。在四月採收,洗淨後陰乾。凡是當作藥物來治療疾病,都用王瓜作為引導藥。可以破除病症堅硬的腫瘤、結核氣,散去瘰癧、鼠瘻、頭瘡。可以驅除寒熱,也可以排除濕痹。
(謨)按:夏枯草稟純陽之氣,得陰氣即枯,故逢夏至梗枯也。丹溪有言:善補養厥陰血脈之功,能治肝虛目疼、冷淚不止、羞明怕日、久視昏花。用夏枯草五錢、香附子一兩,研細為散,茶調下咽,服之誠有神功。惜乎!《本經》未之及也。
白話文:
(謨)解釋說:夏枯草秉承著純陽之氣,得到陰氣就會枯竭,所以到了夏至時莖梗就枯萎了。丹溪說:它很善於補養厥陰血脈,能夠治療肝虛眼痛、冷淚不止、怕光怕日、長時間視物後昏花。將夏枯草五錢、香附子一兩研磨成細末,用茶水調和吞服,服後確實有神效。可惜《本經》沒有提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