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謨

《本草蒙筌》~ 卷之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5)

1. 薑黃

味辛,氣溫。無毒。《圖經》云:是經種三年已上老薑也。多生江廣,(江西、湖廣。)亦產蜀川。色此鬱金甚黃,形較鬱金稍大。論主治功力,又烈過鬱金。破血立通,下氣最捷。主心服結氣,並疰忤積氣作膨;治產血攻心,及撲損瘀血為痛。更消癰腫,仍通月經。

白話文:

生薑,味道辛辣,藥性溫和。沒有毒性。《圖經》上說:這是經過三年以上種植的老薑。大多生長在江西、湖廣,也產於四川。它的顏色比鬱金更黃,形狀比鬱金稍大。如果要討論它的主治功用和療效,它比鬱金更猛烈。能迅速破血通淤,降氣止痛效果也非常快。主治心腹結氣,以及疰忤積氣引起的脹滿;可治療產後血攻心,以及跌撲損傷引起的瘀血疼痛。還能消散癰腫,以及調理月經。

(謨)按:鬱金、薑黃兩藥,實不同種。鬱金味苦寒,色赤,類蟬肚圓尖。薑黃味辛溫,色黃,似薑瓜圓大。鬱金最少,薑黃常多。今市家惟取多者欺人,謂原本一物,指大者為薑黃,小者為鬱金。則世間之物,俱各大小不齊,何嘗因其異形而便異其名也?此但可與不智者道爾。若果為是,則鬱金亦易得者,又何必以山茶花代耶?

白話文:

(莫)評論說:鬱金、薑黃這兩種藥物,本質上並不是同種藥物。鬱金具有苦寒的藥性,藥材顏色是紅色,形狀類似於蟬的肚子,是圓的且尖的。薑黃具有辛溫的藥性,藥材顏色是黃色,形狀類似於黃瓜,是圓的且大的。鬱金的產量最少,薑黃的產量通常很多。現在市面上的商販,常常欺騙顧客拿出產量多的藥材,告訴他們這本來就是一種東西,大的叫做薑黃,小的叫做鬱金。實際上,世間的物品,都是有大有小的,怎麼會因為形狀的差異,就改變它們的名稱呢?這只能拿來跟那些不懂藥的人說,如果真的這麼說,那麼鬱金也應該很容易獲得,又何必用山茶花來代替呢?

2. 艾葉

味苦,氣生寒熟溫。陰中之陽。無毒。各處田野有,以復道者為佳;初春布地生,與草蒿狀頗類。但葉背白,風動微香。每端午朝,天明多采。或懸戶資禳疫癘,或藏家防治病邪。煎服宜新鮮,氣則上達;炙火宜陳久,氣仍下行。揉碎入四物湯,安胎漏腹痛;搗汁攙四生飲,止吐衄唾紅。

白話文:

它味道苦,性質為生、寒,熟則溫。是陰中的陽,沒有毒性。各地田野都有,以復道邊上的艾草為佳。初春時節佈滿土地生長,外型和艾蒿很像,但葉背為白色,微風吹拂有香味。每逢端午節清晨,多採收艾草。或懸掛在門戶上以祈求避除瘟疫,或收藏在家中以預防邪病。煎服時應使用新鮮的艾草,氣味才能達全身;炙烤時應使用陳久的艾草,氣味才能下行。艾草揉碎後加入四物湯,可以治療腹痛、安胎;搗碎絞汁加入四生湯,可以止吐、止鼻出血、止吐血。

艾附丸(同香附末醋糊丸,)開鬱結,調月經,溫暖子宮,使孕早結。薑艾丸(同乾薑末蜜丸。)驅冷氣,去惡氣,免證久纏。和研細雄黃,熏下部䘌疰濕痹及疥癬神效;和蠟片訶子,熏痢後寒熱急痛並帶漏殊功。作炷灸諸經穴不差,鑿竅撥風濕毒尤驗。_實_取入藥,令人有娠。

白話文:

艾附丸(又稱香附末醋糊丸,):

  • 具有疏肝解鬱、調經止痛、溫暖子宮的作用,可促進懷孕。

薑艾丸(又稱乾薑末蜜丸):

  • 具有驅寒散風、祛除邪氣的作用,可防止疾病纏綿難愈。

雄黃:

  • 研磨成細粉,燻下部可有效治療濕痹、疥癬等疾病。
  • 與蠟片和訶子混合燻蒸,可緩解痢疾後的寒熱急痛和帶漏等症狀。
  • 作為灸炷灸治各種經絡穴位,可有效治療疾病;特別是在治療風寒濕痹時,效果尤佳。

實:

  • 作為藥物服用,可使婦女受孕。

助水臟壯陽,暖腰膝明目。又_九牛草_,產均州山。(屬湖廣。)葉圓長背白有芒,莖獨植高二尺許。氣香似艾,採亦端陽。治諸般風勞,止遍身疼痛。

白話文:

有助於腎臟機能,壯陽,溫暖腰膝,提亮視力。又有一種_九牛草_,生長在均州的山上。(屬於湖廣省。)葉子圓形,長且背面有白色絨毛,莖單獨生長,長約兩尺。氣味芳香,類似艾草,採集時間也是在端午節前後。可以治療各種風勞(風濕病),止全身疼痛。

(謨)按:艾葉,《本經》及諸註釋悉云:生於田野,類蒿復道者為佳,未嘗以州土拘也。世俗反指此為野艾,至賤視之。端午節臨,僅採懸戶,闢疫而已。其治病症,遍求蘄州所產獨莖、圓葉、背白、有芒者,稱為艾之精英。倘有收藏,不吝價買。彼處仕宦,亦每採此。兩京送人,重紙包封,以示珍貴。

白話文:

(朱震亨)說:艾葉,根據《本經》和各種註釋,都說艾葉生長在田野,以類似蒿草的艾草為佳,並沒有因為某個州的產物而有所區別。世俗卻把這樣的艾草稱為野艾,對其價值輕視到極點。端午節臨近,人們只採摘些艾草來掛在門上,用以驅除瘟疫罷了。用艾草治療疾病,人們都紛紛尋找產自蘄州的單莖、圓葉、背部呈白色、有芒刺的艾草,稱之為艾草的精英。如果有人收藏了這種艾草,不惜重金購買。蘄州當地的官宦人家,也經常採集這種艾草。如果要送人,就用厚紙包起來,以示珍貴。

名益傳遠,四方盡聞。今以形狀考之,九牛草者即此。人多不識,並以艾呼。經註明云:氣雖艾香,實非艾種。醫用作炷,以灸風濕痹疼、癆熱積聚。嘗獲效者,亦因辛竄可以通利關竅而已。謂之全勝真艾,未必能然。大抵人之常情,貴遠賤近。泥於習俗,膠固不移。縱有《本經》之文,諸家之注,何嘗著一目視,以為真偽之別耶?噫!可勝嘆哉!可勝嘆哉!

白話文:

名聲遠播,四方都聽聞。現在以它的形狀來考察,九牛草就是這種植物。人們大多不認識,都把它叫艾。經書和註解上明確說:氣味雖然像艾草的香氣,但實際上不是艾草的種類。在醫學上用來做艾灸,用於治療風濕痹痛、癆熱積聚。曾經見到有效果的,也是因為它辛辣竄通,可以通利關竅而已。說它是完全勝過真艾,未必能做到。一般人的常情,是珍貴遠方的東西,輕視近處的東西。泥古不化,固執己見,難以改變。縱使有《本草經》的文字,諸家的註解,又有誰曾經仔細觀察,以它作為真假區別的依據呢?唉!令人嘆息啊!令人嘆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