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謨

《本草蒙筌》~ 卷之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5)

1. 薑黃

味辛,氣溫。無毒。《圖經》云:是經種三年已上老薑也。多生江廣,(江西、湖廣。)亦產蜀川。色此鬱金甚黃,形較鬱金稍大。論主治功力,又烈過鬱金。破血立通,下氣最捷。主心服結氣,並疰忤積氣作膨;治產血攻心,及撲損瘀血為痛。更消癰腫,仍通月經。

(謨)按:鬱金、薑黃兩藥,實不同種。鬱金味苦寒,色赤,類蟬肚圓尖。薑黃味辛溫,色黃,似姜瓜圓大。鬱金最少,薑黃常多。今市家惟取多者欺人,謂原本一物,指大者為薑黃,小者為鬱金。則世間之物,俱各大小不齊,何嘗因其異形而便異其名也?此但可與不智者道爾。若果為是,則鬱金亦易得者,又何必以山茶花代耶?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質溫熱,沒有毒性。《圖經》記載:「薑黃是種植三年以上的老薑。」多生長在江西、廣東一帶,四川也有產。顏色比鬱金更黃,外形比鬱金稍微大一些。論及治療功效,薑黃的藥力比鬱金更強烈。它能快速地活血化瘀,使氣順暢下降,最有效。主要治療胸腹悶脹、氣結不通,以及因積滯之氣引起的腹脹;也治療產後血瘀攻心,還有跌打損傷造成的瘀血疼痛。更能消除癰腫,並且能疏通月經。

(謨)認為:鬱金和薑黃這兩種藥,實際上是不同品種。鬱金味道苦寒,顏色赤紅,外形像蟬的肚子一樣圓而尖。薑黃味道辛溫,顏色黃色,外形像較大且圓的薑塊。鬱金產量極少,薑黃較多。現在市面上有些商家只為了取利,就欺騙大眾,說薑黃和鬱金本來就是同一種東西,大的就說是薑黃,小的就說是鬱金。這樣說的話,世間萬物大小都不一樣,難道能因為外形不同就改名字嗎?這種說法只能跟那些不明事理的人講講而已。如果說薑黃和鬱金真的是同一種東西,那麼鬱金也應該容易取得,又何必用山茶花來代替呢?

2. 艾葉

味苦,氣生寒熟溫。陰中之陽。無毒。各處田野有,以復道者為佳;初春布地生,與草蒿狀頗類。但葉背白,風動微香。每端午朝,天明多采。或懸戶資禳疫癘,或藏家防治病邪。煎服宜新鮮,氣則上達;炙火宜陳久,氣仍下行。揉碎入四物湯,安胎漏腹痛;搗汁攙四生飲,止吐衄唾紅。

艾附丸(同香附末醋糊丸,)開鬱結,調月經,溫暖子宮,使孕早結。姜艾丸(同乾薑末蜜丸。)驅冷氣,去惡氣,免證久纏。和研細雄黃,熏下部䘌疰濕痹及疥癬神效;和蠟片訶子,熏痢後寒熱急痛並帶漏殊功。作炷灸諸經穴不差,鑿竅撥風濕毒尤驗。_實_取入藥,令人有娠。

助水臟壯陽,暖腰膝明目。又_九牛草_,產均州山。(屬湖廣。)葉圓長背白有芒,莖獨植高二尺許。氣香似艾,採亦端陽。治諸般風勞,止遍身疼痛。

(謨)按:艾葉,《本經》及諸註釋悉云:生於田野,類蒿復道者為佳,未嘗以州土拘也。世俗反指此為野艾,至賤視之。端午節臨,僅採懸戶,闢疫而已。其治病症,遍求蘄州所產獨莖、圓葉、背白、有芒者,稱為艾之精英。倘有收藏,不吝價買。彼處仕宦,亦每採此。兩京送人,重紙包封,以示珍貴。

名益傳遠,四方盡聞。今以形狀考之,九牛草者即此。人多不識,並以艾呼。經註明云:氣雖艾香,實非艾種。醫用作炷,以灸風濕痹疼、癆熱積聚。嘗獲效者,亦因辛竄可以通利關竅而已。謂之全勝真艾,未必能然。大抵人之常情,貴遠賤近。泥於習俗,膠固不移。縱有《本經》之文,諸家之注,何嘗著一目視,以為真偽之別耶?噫!可勝嘆哉!可勝嘆哉!

白話文:

艾葉,味道苦,氣味生時寒涼,熟後溫熱。屬於陰中帶陽的藥性,沒有毒性。各地田野都有生長,以長在道路兩旁的品質最好;初春時鋪滿地面生長,外觀與草蒿很相似。但艾葉背面是白色的,風吹動時會散發出淡淡的香味。每年端午節早上,天亮時人們會大量採摘。有的懸掛在門戶上用來避邪除疫,有的則收藏在家中用來防治疾病。煎服時最好用新鮮的,藥氣容易往上走;用火炙烤則宜用陳久的,藥氣仍然往下行。將艾葉揉碎加入四物湯中,可以安胎、止漏、緩解腹痛;搗汁加入四生飲,可以止吐血、流鼻血、唾液帶血。

艾附丸(和香附末用醋調糊做成藥丸),可以疏解鬱悶,調理月經,溫暖子宮,使婦女容易懷孕。姜艾丸(和乾薑末用蜂蜜做成藥丸),可以驅除寒氣,去除惡氣,避免疾病長期纏身。與研磨細的雄黃粉混合,熏蒸下身,對治療䘌疰濕痹和疥癬有奇效;與蜂蠟和訶子片混合,熏蒸,對治療痢疾後寒熱交替、腹痛、並伴有漏便的狀況有特殊功效。做成艾炷灸各經脈穴位,效果不錯,鑿開孔竅,撥除風濕毒邪尤其有效。_實際上_艾葉入藥,能使婦女懷孕。

艾葉能幫助腎臟增強陽氣,溫暖腰膝,使眼睛明亮。另外還有一種叫_九牛草_的植物,產自均州山(屬於湖廣地區)。葉子呈圓長形,背面白色有芒刺,莖單獨生長,高約二尺。氣味香似艾葉,也在端午節採摘。能治療各種風勞病,止全身疼痛。

(評論)我認為:艾葉,《本草經》以及各注釋都說:生長在田野,與蒿草相似,長在道路兩旁的品質最好,從來沒有以產地來限定。世俗反而把這種艾葉當成野艾,非常輕視它。端午節來臨時,只是採摘懸掛在門戶上,用來避疫而已。他們要治療疾病時,卻到處尋找蘄州產的獨莖、圓葉、背面白色、有芒刺的艾葉,稱之為艾葉中的精華。如果有人收藏,他們會不惜重金購買。當地官員也經常採摘這種艾葉,然後用多層紙包裹,作為珍貴的禮品送給京城的人,以此來顯示它的珍貴。

它的名氣越傳越遠,各地都聽說了。現在我根據它的形狀來考察,發現九牛草就是這種艾葉。很多人不認識,都把它當成艾葉來稱呼。《本草經》註釋明明說過:九牛草氣味雖然像艾葉,但實際上不是艾葉的種類。醫生用它做成艾炷,來灸治風濕痹痛、勞熱積聚等病症,曾經有過療效,也是因為它辛散的藥性可以疏通關竅而已。說它完全勝過真正的艾葉,未必如此。大概是人的常情,看重遠處的,輕視近處的。拘泥於習俗,固執不變。即使有《本草經》的記載,各家的註釋,哪裡有人睜開眼睛看一眼,來分辨真假呢?唉!真是令人感慨萬千啊!真是令人感慨萬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