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謨

《本草蒙筌》~ 卷之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5)

1. 貝母

味辛、苦,氣平、微寒,無毒。荊襄多生,苗莖青色。葉如大麥葉,花類豉子花。近冬採根,曝乾聽用。有瓣如聚貝子,故人以貝母名。黃白輕鬆者為良,油黑重硬者勿用。去心咀片,入肺行經。消膈上稠痰,久咳嗽者立效;散心中逆氣,多愁郁者殊功。仲景治寒實結胸,刺小陷胸湯,以栝蔞子黃連輔斯作主。

白話文:

味道辛且苦,藥性平和、微寒,沒有毒性。多生長在荊襄,苗莖是青色。葉子像大麥葉,花朵像鼓槌花。冬天近時採收根部,曬乾後備用。根部有瓣片,像聚在一起的貝殼,所以人們稱之為貝母。黃白色、輕盈鬆軟的貝母是最好的,油黑沉重、堅硬的貝母不要使用。去掉核,將根部切成薄片,入肺行經。可消除橫膈膜以上的濃痰,長期咳嗽的人服用後立竿見影;能散心中鬱結之氣,多愁善感、心情抑鬱的人服用後尤其有效。仲景用它來治療寒實結胸,方劑名為「刺小陷胸湯」,選用栝蔞子和黃連來輔助貝母作為方劑中的主要藥物。

(因味辛散苦瀉,故能下氣,今方改用半夏誤也。)海藏療產後無乳,立三母散,用牡蠣知母尊此為君。(煮豬蹄湯調服。)足生人面惡瘡,燒灰油敷收口。產難胞衣不出,研末酒服離懷。時疾黃疸能驅,赤眼膚翳堪點。除疝瘕喉痹,止消渴熱煩。又_丹龍睛_系獨顆瓣無分拆,儻誤煎服,令遍身筋不收持。

白話文:

(辛散苦瀉的藥物,可宣泄鬱結的氣,)現在藥方改用半夏,(半夏不具備辛散苦瀉的性質)這是錯誤的。海藏治療產後無乳,採用立三母散,以牡蠣、知母為君藥。(用豬蹄湯調服)

足部生出如同人臉的惡瘡,燒成灰,塗抹麻油,可以癒合傷口。

產後胞衣不出,將藥研磨成末,用酒送服,可幫助胞衣排出。

能夠驅除天時引起的黃疸,也能治療赤眼、翳障。

可以消散疝氣、腫塊、喉嚨腫痛,也能止消渴、熱煩。

_丹龍睛_是單獨的一顆沒有瓣,如果誤服,全身筋骨都會失控。

藍汁黃精,合飲即解。

白話文:

藍汁(與)黃精合飲即可解(酒醉)。

(謨)按:世俗多以半夏有毒,棄而不用,每取貝母代之。殊不知貝母乃太陰肺經之藥,半夏乃太陰脾、陽明胃經之藥,何得而相代耶?且夫咳嗽吐痰、虛勞吐血咯血、痰中見血、咽痛喉閉、肺癰肺痿、婦人乳難癰疽及諸郁證,此皆貝母為嚮導也,半夏乃為禁用。若涎者,脾之液也。

白話文:

(莫)註解:世間很多人都認為半夏有毒,因此不用,常常取貝母代替。殊不知貝母是肺經之藥,半夏是脾經、胃經之藥,草藥功效皆有所不同,又怎麼可以代替呢?此外,咳嗽吐痰、虛勞症狀吐血、痰中見血、咽喉疼痛喉嚨阻塞、肺癰肺萎、婦人乳腺腫瘤化膿及所有的鬱症,這些疾病都是以貝母作為首選藥,半夏則是被禁止使用的。如果是有口水的毛病,那是脾的液體。

美味膏粱炙煿大料,皆生脾胃濕熱。故涎化稠黏為痰,久則生火,痰火上攻,故令昏懵不省人事,口噤偏廢,僵仆蹇澀不語,生死旦夕。自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若以貝母代之,則束手待斃矣。

白話文:

美味的膏粱,肉類和辛辣刺激的食物都會產生脾胃濕熱。因此,唾液變稠變黏成為痰,時間一長就會產生火氣,痰火上攻,所以導致昏迷不醒人事,口不能言,偏癱,僵硬麻木,說不出話來,隨時可能死亡。如果不使用半夏、南星,怎麼能治好呢?如果用貝母代替,那麼只能束手待斃了。

2. 款冬蕊

味辛、甘,氣溫。陽也。無毒。生常山(縣名,屬浙江。)山谷,及上黨(注前)水傍。葉大成叢似葵,花出根下如菊。百草中惟此不顧冰雪,最先春者也。原呼鑽凍,今名款冬。擇未舒嫩蕊採收,去向外裹花零殼。甘草湯浸一宿,待乾揉碎才煎。惡硝石、皂莢玄參,畏麻黃、辛夷、貝母,仍畏四味芩連耆葙。

白話文:

這款中草藥味道辛、甘,具有溫熱的藥性。屬於陽性的藥材。沒有毒性,生長在常山(一個縣名,位於浙江)的山谷地區,以及上黨(一個地方)的水邊。葉子很大,密集生長在一起,形狀像葵花。花朵從根部生長出來,形狀像菊花。在所有的草藥中,只有它不怕冰雪,是最早春天開花的。以前叫它“鑽凍”,現在改名為“款冬”。在花朵還沒完全盛開時,將嫩蕊採摘下來。用甘草湯浸泡一個晚上,待乾後揉碎纔拿去煎藥。不能與硝石、皁莢、玄參一起服用,也不能與麻黃、辛夷、貝母同用,更不能與芩、連、耆、葙這四種藥材一起使用。

黃芩黃連黃耆、青葙。)使杏仁,宜紫菀。治肺癰膿血腥臭,止肺咳痰唾稠黏。潤肺瀉火邪,下氣定喘促。卻心虛驚悸,去邪熱驚癇。補劣除煩,洗肝明目。又驅久嗽,燒煙吸之。

白話文:

(黃芩、黃連、黃耆、青黛。)使用杏仁,適宜用紫菀。治療肺癰膿血腥臭,止肺咳痰唾稠黏。滋潤肺部,清除火邪,下氣,平定喘促。去除心中的虛驚悸,消除邪熱驚癇。補充不足,消除煩躁,洗肝明目。還可驅除長久咳嗽,燒煙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