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蒙筌》~ 卷之二 (2)
卷之二 (2)
1. 芍藥
味苦、酸,氣平、微寒。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陰中之陽。有小毒。近道俱生,淮南獨勝。開花雖顏色五品,入藥惟赤白二根。山谷花葉單,根重實有力;家園花葉盛,根輕虛無能。反藜蘆,惡硝斛。(芒硝、石斛。)畏硝石、龜甲、小薊,使烏藥、沒藥、雷丸。入手太陰肺經,及足太陰脾臟。
赤白因異,制治亦殊。_赤芍藥_色應南方,能瀉能散,生用正宜;_白芍藥_色應西方,能補能收,酒炒才妙。
(若補陰,灑浸日曝,勿見火。)赤利小便去熱,消癰腫破積堅,主火盛眼疼要藥;白和血脈緩中,固腠理止瀉痢,為血虛腹痛捷方。已後數條,惟白可用。得甘草炙為輔佐,兼主治寒熱腹疼。熱加黃芩,寒加肉桂。與白朮同用補脾,與參耆同用益氣,與芎藭同用瀉肝。凡婦人產後諸病,切忌煎嘗,因其酸寒,恐伐生髮之性故也。
倘不得已要用,桂酒(肉桂煎酒。)漬炒少加。血虛寒人,亦禁莫服。經云:冬月減芍藥,以避中寒,則可徵矣。
(謨)按:芍藥何入手足太陰也?蓋酸澀者為上,為收斂停濕之劑故爾。雖主手足太陰,終不離於收降之體。又至血海而入九地之下,直抵於足厥陰焉。氣味酸收,又何利小便也?蓋腎主大小二便,用此益陰滋濕,故小便得通。仲景治傷寒每多用者,抑非以其主寒熱利小便乎?一說:芍藥本非通利之藥,因其能停諸濕而益津液,故小便自利,於義亦通。又何謂緩中也?蓋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止痛之謂。
丹溪云:芍藥惟止血虛腹痛,然諸痛並宜辛散,此僅酸收,故致血調,血調則痛自止,豈非謂緩中耶?
白話文:
芍藥,味道苦、酸,性質平和、稍微偏寒。氣味清淡但藥味濃厚,具有上升和下降的雙向作用,屬於陰性中的陽性藥材。帶有輕微毒性。芍藥在各地都有生長,其中淮南地區出產的品質最好。芍藥花雖然顏色有許多種,但入藥的只有赤芍和白芍兩種根。野生芍藥花葉單薄,但根部厚實有力;家種芍藥花葉茂盛,但根部卻輕虛無力。芍藥與藜蘆相剋,也厭惡芒硝、石斛。害怕硝石、龜甲、小薊,可與烏藥、沒藥、雷丸搭配使用。芍藥主要作用於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
赤芍和白芍因性質不同,製法和治療效果也不同。赤芍藥的顏色對應南方,具有瀉散的功效,生用效果最好。白芍藥的顏色對應西方,具有補益和收斂的功效,用酒炒過後效果更佳。(如果要用白芍補陰,應浸泡在水中,曬乾,不要接觸火。)赤芍能夠利尿去熱,消除癰腫,破除積聚的堅硬腫塊,是治療火熱引起的眼睛疼痛的重要藥物;白芍能夠調和血脈,緩解痙攣,固密肌膚,止瀉止痢,是治療血虛腹痛的快速方法。接下來的幾條藥理作用,只有白芍適用。如果與炙甘草一同使用作為輔助,可以治療寒熱腹痛。如果屬於熱症,加入黃芩;如果屬於寒症,加入肉桂。與白朮一同使用可以健脾,與人參、黃耆一同使用可以補氣,與川芎一同使用可以瀉肝。凡是婦女產後生病,切忌煎服芍藥,因為它性質酸寒,恐怕會損傷新生之氣。
如果不得已必須使用,可以用肉桂煎酒浸泡後再炒製,少量使用。血虛體寒的人也禁止服用芍藥。古籍記載:冬天應減少芍藥用量,以避免身體受寒,這是可以驗證的。
(編者)按:芍藥為什麼主要作用於手足太陰經呢?因為酸澀的藥性屬於收斂之藥,可以停滯濕氣。雖然主要作用於手足太陰經,但最終還是通過收降的作用來發揮藥效。它能到達血海,深入到下焦,直達足厥陰肝經。芍藥氣味酸澀,為什麼又能利小便呢?因為腎主管大小便,芍藥可以滋陰潤燥,使小便通暢。張仲景在治療傷寒時經常使用芍藥,難道不是因為它能治療寒熱並有利小便嗎?還有一種說法是,芍藥本來不是通利小便的藥,而是因為它能停滯濕氣並增加津液,所以小便自然通暢,這個說法也是合理的。那又為什麼說芍藥能夠“緩中”呢?因為它能緩解肝的損傷,也就是調和血液,止痛的作用。
朱丹溪認為:芍藥只能治療血虛腹痛。一般來說,各種疼痛都應該用辛散的藥物來治療,而芍藥卻是酸澀收斂的藥性,因此它通過調理血液來止痛,所以說它能夠“緩中”。
2. 黃芩
味苦,氣平、大寒。味薄氣厚,可升可降,陰也,陰中微陽。無毒。所產尚彭城,(屬山東。)凡用擇深色。剔去內朽,刮淨外衣。薄片咀成,生炒如式。單惡蔥實,勿令同煎。畏丹砂牡丹藜蘆,用山茱龍骨引使。枯飄者名_宿芩_,入手太陰,上膈酒炒為宜;堅實者名_子芩_,入手陽明,下焦生用最妙。
宿芩瀉肺火,消痰利氣,更除濕熱,不留積於肌表間;子芩瀉大腸火,養陰退陽,又滋化源,常充溢於膀胱內。赤痢頻並可止,赤眼脹痛能消。得五味蒙蠣(五味子、牡蒙、牡蠣。)育妊娠,得白朮砂仁安胎孕。療鼠瘻同耆蘞赤豆,(黃耆、白蘞、赤小豆。)治腹疼同厚朴黃連。
又煎小清空膏,(載丹溪方。)單味而清頭腦。總除諸熱,收盡全功。_子_研細煎湯,治腸澼膿血。
白話文:
黃芩的味道是苦的,性質平和,但藥性偏寒涼。它的味道較淡薄,氣味濃厚,可以向上升散,也可以向下沉降,屬於陰性藥物,但陰性中又帶有一點陽性。沒有毒性。主要產地在彭城(屬於山東)。使用時要選擇顏色較深的。去除內部腐朽的部分,刮淨外皮。切成薄片,生用或炒過再用都可以。單獨使用時忌與蔥實同煎。畏懼丹砂、牡丹、藜蘆,需要用山茱萸、龍骨來引導藥效。
枯萎輕飄的黃芩叫做「宿芩」,主要作用於手太陰肺經,治療上焦的疾病,適合用酒炒過後使用;堅實的黃芩叫做「子芩」,主要作用於手陽明大腸經,治療下焦的疾病,生用效果最好。
宿芩能瀉肺火、化痰、理氣,還能去除濕熱,不讓濕熱滯留在皮膚表面;子芩能瀉大腸火、滋養陰液退虛熱,還能滋養水液的來源,使膀胱內的水液充足。可以止住頻繁發生的赤痢(血痢),能消除眼睛紅腫脹痛。與五味子、牡蒙、牡蠣同用可以安胎,與白朮、砂仁同用可以安胎。與黃耆、白蘞、赤小豆同用可以治療鼠瘻(淋巴結炎或膿腫),與厚朴、黃連同用可以治療腹痛。
另外煎煮「小清空膏」(在朱丹溪的方子中有記載),單獨使用黃芩就能清醒頭腦。總的來說能清除各種熱邪,發揮全部功效。子芩研成細末煎湯服用,可以治療腸道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