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蒙筌》~ 卷之一 (13)
卷之一 (13)
1. 柴胡
味苦,氣平、微寒。氣味俱輕,升也,陽也,陰中之陽。無毒。州土各處俱生,銀夏(州名,屬陝西。)出者獨勝。根鬚長如鼠尾,一二尺余;香氣直上雲端,有鶴翔集。八月收採,折淨蘆頭。療病上升,用根酒漬;中行下降,用梢宜生。畏女菀藜蘆,使半夏一味。乃手足少陽、厥陰四經行經藥也。
瀉肝火,去心下痰結熱煩,用黃連(豬膽汁炒。)為佐;治瘡瘍,散諸經血凝氣聚,與連翹同功。止偏頭疼,胸脅刺疼及膽癉疼痛;解肌表熱,早晨潮熱並寒熱往來。傷寒門實為要劑,溫瘧證誠作主方。且退濕痹拘攣,可作濃湯浴洗。在臟主血,在經主氣。亦婦人胎前產後,血熱必用之藥也。
經脈不調,加四物秦艽牡丹皮治之最效;產後積血,佐巴豆三稜莪朮攻之即安。又引清氣順陽道而上行,更引胃氣司春令以首達。亦堪久服,明目輕身。葉名_芸蒿_,辛香可食。
(謨)按:《衍義》云:《本經》並無一字治勞,今人治勞方中,鮮有不用,誤世甚多。嘗原勞怯,雖有一種,真臟虛損,復受邪熱,熱因虛致,故曰勞者牢也。亦須斟酌微加,熱去即當急已也。設若無熱,得此愈增。《經驗方》治勞熱青蒿煎丸,少佐柴胡正合宜爾,故服之無不效者。
《日華子》竟信為實,就注《本經》條下,謂補五勞七傷,除煩而益氣力。《藥性論》又謂:治勞乏羸瘦,是皆不智,妄自作俑者也。若此等病,苟無實熱,醫者執而用之,不死何待!本草註釋,豈可半字鹵莽耶?萬世之後,所誤無窮,誰之咎也。
明達之醫,固知去取;中下之士,寧不蹈其轍哉!非比仲景治傷寒,寒熱往來如瘧之證,制大小柴胡及柴胡加龍骨、柴胡加芒硝等湯,此誠切要之藥,萬世之所宗仰,而無罅議者也。
白話文:
柴胡,味道苦,藥性平和,稍微偏寒。它的氣味都很輕,屬於上升的藥,是陽性的,但又是陰性中的陽。沒有毒性。各地都有生長,但以陝西銀州出產的品質最好。根鬚長得像老鼠尾巴,大約有一二尺長;香氣能夠直達雲端,能吸引鶴鳥來此棲息。八月採收,要將蘆頭折乾淨。如果要治療向上走的病症,就用它的根部泡酒服用;如果要治療向下走的病症,就用它的梢部,效果最好。它害怕女菀和藜蘆這兩種藥,和半夏一起使用可以增強藥效。它是手少陽經、足少陽經、手厥陰經、足厥陰經這四條經脈的常用藥。
它能瀉肝火,去除心下痰結和發熱煩躁,可以搭配用豬膽汁炒過的黃連作為輔助藥;它能治療瘡瘍,散開各經脈中凝結的血和聚集的氣,這方面和連翹的功效相似。它能止偏頭痛、胸脅刺痛以及膽囊疼痛;能解除體表的發熱,治療早晨發熱、忽冷忽熱的症狀。在治療傷寒方面,它是很重要的藥物,治療溫瘧的病症,也是主要方劑。此外,它還能退散風濕痺痛,可以用濃煎的湯藥來洗浴。在臟腑方面,它主要作用於血液,在經脈方面,它主要作用於氣。它也是婦女在懷孕前和生產後,因血熱而需要使用的藥物。
如果經脈不調,加上四物湯、秦艽和牡丹皮一起治療效果最好;產後有瘀血,配合巴豆、三稜、莪朮等藥來攻破瘀血,就能夠痊癒。它也能引導清氣上升,順著陽氣的運行方向向上走,也能引導胃氣,使胃氣像春天一樣生發,首先到達四肢。它也可以長期服用,有明目和使身體輕盈的效果。它的葉子叫做芸蒿,辛香可以食用。
(註解)按:《衍義》一書說:《本草經》裡沒有記載柴胡能治療勞病,但現在的勞病方子裡,幾乎沒有不用柴胡的,這是誤導世人很深的地方。我認為勞病雖然有一種是由於臟腑真的虛損,又受到邪熱的侵擾,這種熱是因為虛弱導致的,所以說勞病就是牢固的意思。這種情況也需要仔細斟酌,稍微加一點柴胡,熱退了就應該立即停止用藥。如果沒有熱,用了柴胡反而會使病情加重。《經驗方》裡用青蒿煎丸治療勞熱,稍微加點柴胡,效果才好,所以服用後沒有不見效的。
《日華子》竟然相信這種說法是真的,還在《本草經》的註解中,說柴胡能補五勞七傷,能去除煩躁而增強氣力。《藥性論》又說:柴胡能治療勞累虛弱和消瘦,這些都是不明智的,是自己妄自作為。如果這些病沒有實熱,醫生卻固執地用柴胡,不死還等什麼!本草的註釋,怎麼可以這麼草率呢?這樣會誤導後世無窮無盡的人,這是誰的過錯呢!
明智的醫生當然知道該如何取捨,那些醫術普通的人,難道不會重蹈覆轍嗎!這不像仲景治療傷寒時,治療寒熱往來如瘧疾的症狀,他創制了大柴胡湯、小柴胡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加芒硝湯等方劑,這些才是真正重要的藥物,是後世醫家所尊崇的,沒有任何爭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