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蒙筌》~ 卷之八 (4)
卷之八 (4)
1. 禹餘糧
味甘,氣寒。無毒。採從潞州(屬山西,)形如鵝卵。外殼重疊包裹,內黃細末一團。彷彿蒲黃,齧甚糝齒。得之火煅醋淬,復用磁缽重擂。水澄汁清,勿留砂土。入藥佐使,宜牡丹皮。療血閉瘕症,赤白漏下;除寒熱煩滿,咳逆邪傷。久久餌之,輕身延壽。經曰:重可去怯。
白話文:
味道甘,氣溫,無毒。產於山西潞州,形狀像鵝卵。外殼重疊包裹,內裡是黃色的細小碎末,一整團。看起來像蒲黃,咬起來非常粗糙,會損壞牙齒。用火煅燒過,再用醋淬,然後用磁碗用力研磨。水澄清之後,汁液乾淨,不能留有泥沙。入藥時,常用牡丹皮輔助使用。治療血瘀閉塞、瘕症,赤白漏下;消除寒熱煩悶、咳嗽逆氣、邪氣損傷。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延年益壽。經書上說:重可以治怯。
禹餘糧之重,乃為鎮固劑也。又_石中黃子_,乃餘糧未成。藏諸殼中,則水響。《本經》注云:水已凝者為餘糧,水未凝者為石中黃子也。亦堪久服,耐老輕身。仍有_太乙餘糧_,古方之中亦載。遍考諸說,俱未真知。或指水殼為然,是亦猜疑臆度。所云治病,與前小同。
白話文:
禹餘糧是重鎮藥劑。石中黃子是禹餘糧沒有完全形成,仍留在蚌殼裡,遇水就會發出聲響。《本經》注釋說:已經凝固的叫做「禹餘糧」,尚未凝固的叫做「石中黃子」。長期服用可以耐老輕身。還有《太乙餘糧》一種,古書上有記載。遍查各家說法,都不真實。有人說是蚌殼,這也是猜疑和假設。用來治病的方法,與前面的基本相同。
2. 紫白石英
味甘,辛,氣溫。無毒。泰山山中,每每出產。色有五品,種有兩般。但青赤黃,治療少用。惟紫白者,服餌多求。缽貯擂成,水攪飛過。資長石為使,入心肝肺經。(紫者入心肝二經,白者入肺經。)畏附子扁青,惡黃連麥句(麥句薑也。)_紫石英_類水精明澈,似樗蒲達頭。
白話文:
紫石英,味道甘、辛,性溫。沒有毒。泰山山中,經常出產。顏色有五種,種類有兩種。但青色、紅色、黃色,治療上用得少。只有紫色和白色的,入藥服食的人很多。將它碾碎,用鉢貯存後研成粉末,用水分攪拌後過濾。加石為引,藥力可達心肝肺經。(紫色的入心肝二經,白色的入肺經。)它害怕附子、扁青,不喜歡黃連、麥句(麥句就是生薑)。紫石英像水晶一樣清澈明亮,如同樗蒲達頭。
治婦人子戶風寒,經十年不孕;療男子寒熱邪氣,致咳逆異常。定驚悸且補心虛,填下焦尤安魂魄。又散癰腫,薑醋煎調。_白石英_二三寸長,手指般大。
白話文:
用來治療婦女產道風寒,導致經期十年不孕;治療男子的寒熱邪氣,引發咳嗽逆嘔,異常的厲害。能安撫驚悸並補養心臟虛損,填補下焦精氣尤能安定魂魄。也能消散腫塊,用生薑醋煎汁服用。用白石英,兩三寸長,手指般大小。
六面如削,白澈有光。治咳逆胸膈久寒,理消渴陰痿不足。益氣除風痹,下氣利小便。療肺痿肺癰,止吐膿吐血。
白話文:
皮膚白皙有光澤,就像刀削的一般。能治療咳嗽逆氣、胸膈久寒,治療消渴、陰痿、不足的症狀。增強氣血、消除風濕痹痛,利尿通便。治療肺痿肺癰,止吐膿吐血。
3. 石膏
味辛、甘,氣微寒。氣味俱薄,體重而沉,降也,陰中陽也。無毒。青州並徐州多生,畏鐵惡莽草巴豆。細理白澤為上,猛火煅軟方靈。絕細研成,湯液任使。以雞子為使,入肺胃三焦。辛能出汗,解肌上行而理頭痛;甘則緩脾,益氣生津以止渴消。故風邪傷陽,寒邪傷陰,總解肌表可愈;任胃熱多食,胃熱不食,惟瀉胃火能愈。
白話文:
它味道辛辣甘甜,性微寒。味道香氣都很微薄,但質量沉重下行,就是降,在陰中有陽的性質。沒有毒。在青州和徐州最多,怕鐵器、巴豆和惡莽草。細膩白亮的是上品,用猛火煅煉後藥性才會顯現。研磨極為細膩,配湯藥服用。用雞蛋做藥引,能入肺胃三焦。辛味能發汗,解肌上行而治頭痛;甘味能緩解脾胃,益氣生津以止渴消食。因此風寒傷陽,寒邪傷陰,總解肌表就能痊癒;暴飲暴食胃火旺盛,胃火不食,能瀉胃火才能痊癒。
仲景加白虎名,(身以前胃之經,胸者肺之室。邪在陽明,肺受火制,故用石膏辛寒,以清肺,所以號為白虎。)易老云大寒劑。胃弱食不下者忌服,血虛身發熱者禁嘗。(比象白虎證,誤服白虎湯者死,不可輕忽。)單研末和醋為丸,治食積痰火殊驗。胃脘痛甚,吞服立差。
白話文:
仲景將白虎湯取名,(人體前身屬胃經,胸腔為肺的居所。邪氣所在陽明經,肺受熱制,所以用辛寒的石膏清肺熱,因此稱爲白虎湯。)《易老》說它是大寒性藥劑。胃弱食慾差的人忌服,血虛發熱的人禁止服用(治療時,如遇到病症與白虎湯證相符合,誤服白虎湯的人,將會死亡,不可輕忽。)。將藥物研成細末加醋製成丸劑,治療飲食過多引起的痰火證,效果特別明顯。胃脘疼痛厲害,吞服後疼痛立止。
(謨)按:丹溪云:嘗觀藥之命名,固有不可曉者。中間亦多意義,學者不可不察焉。如以色而名者,大黃、紅花、白前、青黛、烏梅之類是也。以氣而名者,木香、沉香、檀香、茴香、麝香之類是也。以質而名者,厚朴、乾薑、茯苓、生熟地黃之類是也。以形而名者,人參、狗脊、烏喙、貝母、金鈴子之類是也。
白話文:
丹溪說:我觀察藥物的命名,確實有一些無法理解的。中間也有很多意義,學者必須注意。比如根據顏色來命名的,有大黃、紅花、白前、青黛、烏梅之類。根據氣味來命名的,有木香、沉香、檀香、茴香、麝香之類。根據質地來命名的,有厚朴、乾薑、茯苓、生熟地黃之類。根據形狀來命名的,有人參、狗脊、烏喙、貝母、金鈴子之類的。
以味而名者,甘草、苦參、龍膽草、淡竹葉、苦酒之類是也。以能而名者,百合、當歸、升麻、防風、硝石之類是也。以時而名者,半夏、茵陳、冬葵、寅雞、夏枯草之類是也。石膏火煅,研細醋調,封丹爐,其固密甚於石脂。苟非石膏,焉能為用。此兼質與能而得名,正與石脂同意。
白話文:
以味道命名的藥材,例如甘草、苦參、龍膽草、淡竹葉、苦酒之類。以藥效命名的藥材,例如百合、當歸、升麻、防風、硝石之類。以生長期或採集時間命名的藥材,例如半夏、茵陳、冬葵、寅雞、夏枯草之類。石膏經過火煅、研磨成細粉,以醋調和,封入丹爐中,其堅固緊密的程度甚於石脂。如果不是石膏,怎麼能有這樣的作用呢?石膏兼具了質地和藥效,因此得名,與石脂的命名方式相同。
閻孝忠妄以方解石為石膏,況石膏味甘辛,本陽明經藥,陽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緩脾益氣,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頭。又入太陰,入手少陽。彼方解石,只體重質堅,性寒而已。求其所調有膏,可為三經之主者,安在哉!醫欲責效,不亦難乎?
第一卷知母款後,(謨)按宜參看。
白話文:
閻孝忠錯誤地把方解石當作石膏,況且石膏味甘辛,本應是陽明經的藥。陽明經主肌肉,甘味能緩和脾氣,增益元氣,止渴降火。辛味能解肌出汗,上行到頭部。石膏還能進入太陰經和手少陽經。而那方解石,只有重量和質地堅硬,性質寒冷等特點。想用它來調和有膏滋,能為主治三經的藥物,又怎麼可能呢!醫生想藥到病除,不也是很難嗎?
第一卷知母條款最後,(謨按)建議需要參考。